「貿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貿易依存度

點擊上方“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可訂閱哦!

白明:理性看待貿易依存度

作者:白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

近年來,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貿易依存度已從2006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33%,低於42%的世界平均水平,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例也從2007年的約10%下降到去年的1.3%。貿易依存度下降說明什麼問題?對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位置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在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從推進沿海發展戰略入手,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當時,能夠有機會擴大對外依存度就已是難能可貴。隨著加工貿易的茁壯發展,大進大出模式令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逐漸攀升。特別是“入世”後,外貿在中國三駕馬車中可以說是一馬當先。不過,這其中佔主要出口份額的是粗放型製造業產品、附加值較低,加工和外貿看起來量大,實際效益相比歐美國家卻並不顯著。可以說,這個時代的中國貿易特點是“大而不強”。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對貿易的依賴程度總體上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面對持續增長的外部風險隱患,中國在發展貿易的同時採取了擴大內需、創新驅動等供給側結構改革措施,以充分發揮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好做到“兩條腿走路”。在這種政策指引下,中國內部的投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逐步上升。

回顧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中國經濟對貿易的依存度時高時低,但都是正常現象,需要被正確、理性看待。貿易依存度降低並不意味中國製造在世界範圍內競爭力的下降,上升也未必說明中國經濟一定會面臨更高的風險。在我們對中國經濟做出綜合判斷時,比貿易依存度數據更有說服力的衡量指標是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主導權的變化,還有其他國家對中國貿易的“反依存度”。

另一點需要明確的是,當我們看待對外貿易對經濟做出貢獻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認為出口和順差越大越好,而要看它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究竟有多大。比如一些中國缺少的原材料或技術,都是我們急需的生產要素,對它們的進口是給中國短板做的重要補充;而在石油、大豆、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進出口上,比貿易依存度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國際定價話語權,這對中國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對貿易的依存度可能會出現進一步下降,中長期將趨於平穩。隨著出口放慢、進口加快,貿易順差短期內也將有所縮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中國在整個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位置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逐漸擁有更為重要的決策權,具備更多參與調節國際市場的能力,其他國家也越來越能從中國的發展中分享紅利。

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也是正常現象。中國當然希望讓這種相互依賴有助於形成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由此讓更多國家有機會實現互利共贏。相反,如果這種依賴給有些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增加難度,甚至成為某些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傳遞風險的“命門”,這種外貿依存度的上升就不可取。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世界風雲變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為您權威解讀。在線問答,解答您的疑惑,歡迎點擊閱讀原文鏈接,關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悟空問答。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數字經濟智庫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贸易研究」白明: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