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平和看待歐美貿易「戰與和」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2日電 題:《白明:平和看待歐美貿易“戰與和”》

作者 白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前段時間,美國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案》第232條規定發起調查的結果,單方面針對進口鋼、鋁加徵關稅。一開始,美國還將歐盟列入豁免名單,但歐盟似乎不識相,沒有與美國進行相關的貿易談判。在這種情況下,從6月1日開始,美國對從歐盟進口的鋼鋁產品也開始加徵關稅。當然,歐盟既不肯在美國發號施令面前栽這個面子,又不肯在國際市場爭奪過程中丟失這個裡子,果斷針對從美國進口的摩托車、牛仔褲、化妝品、蔓越莓、橙汁、威士忌酒等價值28億歐元商品加徵關稅。這是歐美貿易的熱戰。緊接著,美國又宣稱將針對進口汽車進行232調查,而歐盟也聲稱要進行反制。這也可以被認為是歐美貿易的冷戰。一時間,歐美處於貿易戰的劍拔弩張狀態。

對於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前段時間國內有些輿論過於興奮,認為我們聯歐抗美的機會來了。的確,中歐之間在某些局部利益上可以相互協調,但距離聯手還遠遠不夠。事實上,歐洲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再激烈,終究是人家發達國家圈子裡面的事情。如果說中美經貿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麼,歐美之間的經貿關係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體現在現實的增量上,也體現在歷史的存量上。況且,歐美之間的意識形態高度相同,砸斷骨頭連著筋。

眾所周知,中歐雙方是主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即使沒有美國的攪合,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也會對各自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面對著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中歐之間也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同利益訴求。7月1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後,雙方共同發表《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強調雙方視正在進行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為最優先事務,是為雙方投資者建立和維護一個開放、可預期、公平和透明商業環境的關鍵。不過,僅僅10天以後,容克又跑到特朗普那裡去套近乎。容克投之以桃,特朗普不失時機地報之以李,雙方在7月25日簽署了一份協議。不難看出,全面聯歐抗美這種主張是靠不住的,但不否認中國與歐洲之間在對抗貿易保護主義上存在的一定共識。對於歐盟,要從不同層面來看。國與國相處就如同人與人相處一樣,比如說踢足球時歐盟可能是中國的隊友,而打籃球時歐盟又是中國的對手。在應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過程中,中國只需要找到與歐盟之間的利益最大公約數,其餘的不必過多考慮。

對於歐美和解,除了要關注歐盟靠“軟一道”來換取美國“放一馬”外,也的確要看到歐盟在和解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正在迎合美國對華打壓的需要。不過,也不能夠就此被嚇怕,而是要在戰術上重視的基礎上做到戰略上藐視。現階段最應當注意的問題是,在應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過程中,某些輿論也不要從前段時間過度寄期望於聯歐抗美這個極端走向過度恐慌的另一個極端,平和一些即可。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看,歐美在貿易上的媾和對我們來說會帶來一定壓力,但不至於帶來毀滅性的壓制。

其一,隨著歐盟放棄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中國對美國的反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針對美國對鋼鋁加徵關稅,歐盟和中國的反制清單中有很多同類項,如蔓越莓這種農產品,而如果歐盟退出反制,中國在這些商品上的反制效果就會減弱。其實,中國與歐盟之間在很多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合作空間,即使在反制美國的單邊主義上一時攜手不成,在很多方面雙方還是有共同訴求的,如在綠色發展、“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高端製造業合作、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等方面中歐之間的共同利益更多。

其二,由於歐盟承諾將從美國大量進口大豆和天然氣,中國的反制措施或會一定程度被美方化解。迄今為止,中國進口大豆中美國貨源佔34%,美國的大豆出口貿易中有六成是面向中國客戶,美國對中國的反依存度大於中國對美的依存度。況且,在美國的10大農業州中,有9個州是特朗普的票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用大豆反制美國應當能夠體現出穩準狠。為了擺脫被反制的困境,前不久白宮宣佈要補貼120億美元給因被反制而受損的農民,說明我們的反制措施開始見效。隨著歐美此番握手言和,歐盟又要增加從美國進口大豆數量,客觀上是幫助美國解圍。不過,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歐盟這麼做也不會很輕鬆。且不說歐盟對於大豆進口有沒有中國那麼大的需求潛力作為支撐,僅僅從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來看,美國生產的大豆基本上是轉基因產品,而歐洲卻又禁止轉基因農產品,如果在轉基因問題上歐盟屈從於來自美國的外部壓力,很可能會帶來更多內部壓力。

其三,從這份歐美協議不難看出,歐盟與美國之間在知識產權盜竊行為、強制性行為技術轉讓、工業補貼、國有企業造成的扭曲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上有廣泛共識,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在汙衊中國上歐美雙方的一唱一和。不過,也並不能夠就此認為歐美雙方從此就能夠攜手一致對付中國。事實上,即使沒有這些歐美之間的協議,歐盟在上述問題上也與中國存在著分歧。至少,在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歐美雙方的看法高度一致。2018年5月31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在巴黎發表共同聲明,對於美國、歐盟和日本以外第三方國家非市場導向政策的關切。

其四,歐國表示要與歐盟簽署無關稅、無非關稅壁壘、無補貼特點的自由貿易協定,並且在七大工業國之間簽署零關稅貿易協定,客觀上會讓我們在世貿組織中獲得的紅利被稀釋。不過,特朗普提出的這“三無”也沒有那麼容易就取得進展。如果這些國家之間在貿易自由化上很容易達成共識,特朗普就不會輕易從TPP退群了,TTIP也就不可能拖延許多年而沒有“善果”了。歐盟是一個由28個國家組成的經濟聯盟,與美國之間實現“三無”不可避免讓一部分成員國顯示出更強的比較優勢,另一部分成員國顯示出更顯著的比較劣勢。退一萬步說,即使歐美之間真的實現“三無”,只要不在農產品、汽車、航空製造業等重大問題上有突破,充其量也只是在貿易自由化錦上添一朵小花而已,因為現如今歐盟和美國的關稅水平本身就不高,降至零關稅也不會過多帶來貿易轉移。

但要說歐盟從此就會充當制裁中國的馬前卒,我的認識倒也沒有這麼極端。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對歐美一天前達成的貿易協議表示反對。歐盟和美國都看的很清楚,如果沒有中國抗衡,美國在國際經濟關係中一定會更加有恃無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看到中美兩國之間爆發貿易戰,自然也不希望歐美之間爆發貿易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家都應當追求合作共贏才是。針對這一次美歐達成貿易協議,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冷靜的。按照商務部發言人7月26日對這件事的說法,不打貿易戰不僅對歐美、對全世界都是好事,中方將關注雙方聲明能否得到真正落實。看來,中國對於歐美貿易戰的休戰是樂觀其成,這體現出貿易大國的寬闊胸懷。僅從大國胸懷這一點來看,中國的所作所為還真有些貿易強國的樣子了。歐美國家也都應當學一學,而我們對此也不必太謙虛。

我們管不了歐美之間在經貿關係上是戰是和,我們只能為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我們樂於看到歐美聯手,但希望聯手共同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不是聯手搞貿易保護主義。如果歐美雙方真的聯起手來對付中國,還真要掂量掂量利害得失。畢竟,今天的中國不是八國聯軍時代的中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希望永恆的朋友越多越好,永恆的敵人越少越好。但是,永恆的利益卻不一定永遠掌握在每一個國家的手裡,吃相好看則利多,吃相難看則利寡。尤其是要對歐洲多說一句,你們與山姆大叔打交道還是該多留個心眼。如果說與中國合作能夠帶來更大利益,美國人一定跑得比你快得多。(中新經緯APP)

白明:平和看待歐美貿易“戰與和”

白明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