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伴随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其后便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一直到清末。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外门里岂)、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

伴随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

伴随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刘春霖书法)

清廷于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