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古代女子能否参加科举考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清在其学术著作《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写道:“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他还曾对科举制度下过一个定义:科举制度是一种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制度。

科举制度——古代女子能否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的起源

张希清曾在一次关于科举制度的演讲中讲了科举制度起源的四种说法。

第一种是创始于汉朝说。黄炎培先生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他说:“如果真要说科举的起源,该说西汉。”

第二种说法是创始于隋朝说。邓嗣禹先生和范文澜先生支持这一观点,近年来,黄留珠教授、吴宗国教授等人也采纳这种观点。

第三种说法是创始于唐朝说。俞大纲先生、何忠礼教授等支持这一观点。阎步克教授也认为:“进士科始之于隋,而科举制度,则确立于唐。”

第四种说法是兼顾汉朝和隋朝说。刘海峰教授认为:“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创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创始于隋朝。”这种说法与他给科举所下的定义有关。

那么科举制度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张希清说:“科举制度创始于汉朝的说法难以成立。因为汉朝察举也分科,有秀才,有孝廉,也有明经,但它并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来取舍,主要是靠推荐。”

张希清还说:“根据科举制度的定义和史书记载,唐朝已经实行科举制度是毫无疑义的。”

那么,科举制度是否就起源于唐朝呢?张希清认为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他用了反证的方法来推论出科举制度并不起源于唐朝。

张希清引用的是唐朝初年发生的一次典型的科举事例来证明科举起源隋朝。武德四年四月一日,唐高祖下诏实行科举考试,彼时,唐朝建立还不到三年,还在打仗,忙着平定隋朝的残余势力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很显然,这时候忙于用战争手段统一全国的唐朝政府根本没有时间来创建一套文官管理制度。杜佑在《通典》中说:“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张希清得出结论说:“根据《唐摭言》和其他记载,可以推断,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一日敕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应该只是沿袭隋制,并非唐朝新创。”

隋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魏晋以来,官员的选拔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选拔标准是按照家世、道德、才能把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等,又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三等,这样,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就可为高官,升迁也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德的标准日益淡化,逐渐背离了当初“不计门第”的原则,凭出身入“仕”日渐惯例,到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的官僚体系,形成了“出将入相、高官厚禄”的士族阶层。即便是一些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入朝,也只能做小官,而难有正常的升迁机会。

隋文帝实行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这一弊端,是一种进步。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科举制度客观上对开创清平的政治文化局面是有利的,它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地位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不少门第清贫的人脱颖而出,充分显示了朝廷重才学、轻门第的良好风气,也是国家兴盛的一种标志。

科举制度——古代女子能否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完善

推翻隋朝统治以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完善制度上,唐朝的三位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唐太宗时期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朝有所增加。其中,明经、进士二科在考试科目中最重要。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武则天非常重视科举,她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还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在唐朝,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期,进士转为兼考诗赋,并且成为了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唐玄宗在位时,曾多次在长安、洛阳的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开元时期,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古代女子能否参加科举考试

虽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封建思想依旧顽固,即便是武则天掌权,女性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政权中,只有太平天国在1853年开始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在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过一名女状元,叫做傅善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