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周行:當投資的理財網貸產品逾期了 投資者應該持怎樣的態度?

每一種互聯網金融產品都有逾期率,在監管還沒落實之前,每個理財平臺對逾期率都有自己不同的算法。監管落地以後,統一了逾期率的算法,並把逾期率列入必須紕漏的信息當中,信息變得更加透明。那麼,在監管落地之前,有些平臺的低壞賬率是如何做到的呢?當中是否有貓膩呢?

1.新成立的平臺,風險尚未釋放

各個借款項目尚未到期,真實的逾期和壞賬也沒暴露出來,因此很容易出現0壞賬0逾期的情況,所以新成立的平臺還是先保持觀望態度,觀察風控體系是否完善。

2.借新還舊,風險滯後

當借款人到期出現還不上款的情況時,允許其繼續借款,把本來到期的債權變成一個新的債權,也就是將還款日無限延後。既粉飾了平臺逾期數據又變相增大平臺業務規模,一石二鳥。

對於這種情況,往好的方向想,是給借款人更多的還款準備,提高其還款意願;往壞了方向想,沒能力還錢給再多時間也無用,病入膏肓,相當於旁氏騙局。所以一個平臺的風控團隊水平很重要,畢竟平臺也喜歡一些質量的借款人。

3.墊付消除逾期/壞賬金額

通常平臺會對逾期的債權進行回購或者啟用擔保金進行墊付。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往往是出借人到期XX天內尚未收回的資金,平臺進行墊付,讓分子變小了,逾期率自然也變低了。平臺自行墊付是否真實需要考量,畢竟是平臺關起門自己做的事情,有這樣行為的平臺還是儘量迴避。

4.增大平臺待收規模

到期的債權出現逾期或壞賬,在分子分母口徑一致的情況下,分母也應該是對應時期的待收規模。在實際計算中,平臺往往將截止目前的全部待收作為分母,未到期的債權也被計算在內,稀釋數據。有的平臺甚至直接用成交總額作為計算公式的分母,逾期率或壞賬率就更小了。也有平臺選擇短期衝量來增加待收規模,使分母變大,逾期/壞賬率被稀釋,計算出來的數據也就更低了,注意甄別數據的真實性。

我們應如何看待平臺逾期呢?

我們要知道平臺逾期是真實存在的,任何投資都是收益與風險並存的,所以在我們獲得收益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做好損失本金的準備。所以,對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逾期率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但是平臺要警惕因逾期而發生擠兌的現象,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努力為投資者營造安全可靠的投資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