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如今的“中國風”可謂紅遍世界,但多少有點被奢侈品“玩壞”的嫌疑。而真正的中國藝術早在幾世紀以前就躋身西方貴族生活,我們一起來看在西方颳起的第一場帶著異域風情的“中國風” ......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弗利爾美術館孔雀廳

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上的史密森尼博物館群中,有一座亞洲藝術寶庫,那就是弗利爾美術館,而在弗利爾美術館中有一處風格極其獨特的展廳——孔雀廳。他的創始人底特律大亨查爾斯·朗·弗利爾並非含著金鑰匙出身,弗利爾出身貧寒,靠個人奮鬥在19世紀後期成為底特律的工業大亨,後來對亞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主要得益於他極為欣賞的美國畫家和朋友,惠斯勒的影響。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弗利爾美術館孔雀廳

1899年弗利爾退休後,更是賣掉所有股票,把全部精力和錢財都用在系統收藏亞洲藝術上。他前後來過東亞四次,探訪古蹟,拜訪古董商、學者和藏家。1910年最後一次來中國,他考察了龍門石窟,寫成了五萬多字的筆記,記錄這些歷史遺址的藝術價值,還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包括位於開封的宋代佑國寺塔,鞏縣的北宋陵墓以及龍門賓陽三洞等。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弗利爾美術館孔雀廳

1902年5月的一個早晨,弗利爾卻來慕名來到英國,敲開了位於倫敦海德公園北部的一座宅邸大門,表示希望能參觀一下餐廳。兩年後的5月,弗利爾再次造訪這座宅邸,不動聲色地購置了當年他曾經參觀過的整個餐廳。一時媒體轟動,大家紛紛猜測這應該是當時著名銀行家以及大收藏家摩根的新手筆。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來自瓷器之邦的公主》在孔雀廳

正在為自己的亞洲收藏做著不懈努力的弗利爾為何要到倫敦購置一整座曾被用作餐廳的房間?其實這不是一間普通的餐廳,而正是大名鼎鼎的“孔雀廳”。根據弗利爾的回憶,他認為該餐廳——整個孔雀廳是一個完美的奢華“收納架”,用來擺放他五花八門的藏品,而孔雀廳的創造者,正是惠斯勒。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來自瓷器之邦的公主》

弗利爾用購買並且在自己家裡重建孔雀廳的方式,來紀念和悼念這位藝術家,也是伯樂與千里馬、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惺惺相惜。孔雀廳中散發著濃濃的異域風情,即使金色的架構和琳琅滿目的瓷器對於學東亞文化的筆者來說並不陌生,但卻絲毫沒有置身於東亞藝術中的感受。幾乎房間的所有牆面都被惠斯勒的青藍色背景以及圖案所包裹,閃閃發亮的金質和銅質葉飾到處點綴。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紐約先驅報》,1904年7月17日,標題:惠斯勒的孔雀廳來到美國

孔雀廳是弗利爾整個收藏體系中承上啟下、承前啟後、東西交融的重要紐帶。它串聯起了弗利爾的亞洲、中東以及美國的收藏;同時作為一個藏品的收納空間,孔雀廳又承載著弗利爾全球各地收藏的世界觀與獨特審美。可能初見孔雀廳而產生的異域風情感受,就是出自於這種最開始、最樸素的東西藝術的交流。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惠斯勒自畫像

出生於美國的惠斯勒,1855年進入巴黎私人書塾,1859年遷居倫敦,此時的歐洲瀰漫著一股濃重的“亞洲風”。對那時的很多西方人來說,當時“日本正給予西方美學的所有領域以靈感和啟迪”,而當時的中國被看作“孱弱、腐敗的國家”,且“仇視外國人”,因此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藝術表示厭惡”。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畫家母親肖像:灰與黑的協奏曲》惠斯勒代表作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事實上,在被稱為“19世紀隔閡的年代”,惠斯勒從未表達過對中國政治或文化的厭惡。相反,他毫不吝惜對中國藝術的崇拜之情,且中國趣味早已融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睡中國床,用青花瓷餐具吃飯”。1885年惠斯勒在他的《十點鐘》演講中說:“藝術女神找到了她最喜歡的藝術家,就在南京。”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惠斯勒繪製的瓷器圖錄手稿

惠斯勒口中的“南京”是歐洲市場充斥著大量東方漆器和裝飾繁縟的“南京瓷器”。南京瓷器包括各式各樣的茶壺、茶杯、茶碟、水壺、醬船、碗、包鹽窖、調味品罐、湯匙和餐盤等,這些來自南京的中國瓷器被稱為青花瓷,上面有著精美的圖案,如風景、花卉、庭院、人物等。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惠斯勒繪製的瓷器圖錄手稿

雖然青花瓷的產地是江西省景德鎮,但從景德鎮到香港,一路上不僅有陸運還有河運,期間需要在南京轉運,因此西方商人誤以為這些瓷器是在南京製造的。惠斯勒所謂的“南京”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誤解,但這說明他已經十分清楚這些瓷器的來源,並給予中國瓷器和瓷器的製作者相當高的評價。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紫色與玫瑰色:六字款瓷器上的高個子女士》

惠斯勒一生沒有到過中國,然而他在1864年完成了第一幅體現中國趣味的油畫《紫色與玫瑰色:六字款瓷器上的高個子女士》,表現想象中的中國室內場景。在同年舉辦的英國皇家藝術協會展覽上,惠斯勒沒有提交已令他聲名遠揚的版畫作品,而是提交了這幅油畫,看來他對這幅作品十分滿意。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紫色與玫瑰色》細部

在惠斯勒的筆下,穿著中國旗袍的高個子女士連同畫面中的中國元素,再搭配上畫框,一起營造出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趣味。惠斯勒也借創作完成了從外於瓷器的“他者”鑑賞者形象轉為參與瓷器製作的創作者形象,瓷器在畫面中成為焦點,藝術家的意圖也浮出水面。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紫色與玫瑰色》細部

為何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藝術家能如此深刻的體會到中國的韻味?其實歐洲人對神秘東方的憧憬由來已久,而作為東方藝術之正統的中國藝術很早就滲透到了歐洲宮廷貴族的生活當中。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中國花園 布歇

無論是馬可波羅對中國文明的盛讚,還是利瑪竇神父翻譯《四書》中的之乎者也,中國,這個來自東方的古老國度一直都是歐洲人心中的白月光。加上18世紀中國處在康乾盛世,而歐洲還飽經戰亂,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對中國太平盛世的描述更讓歐洲人對中國憧憬不已。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利瑪竇像

眾多憧憬者中就包括太陽王路易十四,1688年,路易伸出了橄欖枝,派遣以洪若翰神父為團長的赴華傳教團遠赴中國。傳教士們帶來了法王的問候以及30箱科學儀器和書籍作為見面禮送給康熙,來自西方的禮物讓龍心大悅。康熙爺還提拔了其中兩名傳教士進宮,擔任他的科學顧問。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此封信件的複製品

路易十四曾經在1688年寫給康熙帝一封信:“獲知在陛下身邊與國度中有眾多飽學之士傾力投入歐洲科學…我們決定派送我們的子民——6位數學家,為陛下帶來我們巴黎城內著名的皇家科學院中最新奇的科學和天文觀察新知……”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送達。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路易十四收藏明朝的白玉杯

於是自17世紀末開始,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開始大量進入法國,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路易十四也成為了”中國熱“潮流的引導者。這一隻精美的白玉杯來自中國明朝,杯柄是一對雕琢的栩栩如生的龍,是路易十四最早收藏的中國藝術品之一,是他從權傾朝野的首相馬紮然的後人手中買回來的。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尼霍夫筆下的中國

神秘美好的東方雖一直被西方人所憧憬,但是卻也只能從隻言片語中腦補,直到1654年,有個叫尼霍夫的人跟著東印度公司訪華,才讓西方人有機會”看到“中國。在尼霍夫的著作《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訪華記實》一書中,他盡職盡責的用大量的篇幅和版畫介紹了17世紀的大清帝國。這是最早西方有關中國的遊記畫冊之一,也是歐洲人第一次有機會“見到”有關中國的視覺形象。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歐洲首箇中式建築——特列安農瓷宮

最讓尼霍夫念念不忘的,還要數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它是大報恩寺的核心建築,高78.2米,通體用琉璃燒製,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流光溢彩,經尼霍夫一傳播成為了西方人眼中東方建築的代表。路易十四也為這個中國建築所震撼,於是他在1670年在凡爾賽宮建了一座“特列安農瓷宮”,宮殿有青花彩釉瓷裝飾的欄杆、屋脊和簷口,從花園噴泉到瓷瓶瓷磚都有著中國建築風格,而這也是歐洲首箇中式建築,和法國的代表凡爾賽宮相對,實現了東西方的對話。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中國風裝飾畫

人們除了愛好來自中國的物品,還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生活習俗以及裝飾樣式,漢風(Chinoiserie)時尚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中就包括對皇帝的想象,“中國皇帝的歷史系列”掛毯是自1690年開始由法國博韋皇家手工工廠完成的,一共有九張。主要描繪了中國皇帝的日常生活場景,在法國人的想象中,中國皇帝和法王路易十四一樣胸懷大志,生活在輝煌榮耀中。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中國皇帝系列掛毯

這一張尤其出色的“天文學家”主題掛毯繪製了順治爺和天文局的傳教士們在一起的場景。畫面中有很多天文相關工具。左側的順治皇帝身著紅袍,胸前有象徵王權的龍刺繡,旁邊著清朝官服的是帝國天文局的首腦 Adam Schall神父。右邊的小孩子是後來的康熙大帝,南京大報恩寺的五彩琉璃寶塔作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也入了鏡。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中國皇帝系列掛毯

另一張中國皇帝航海圖,在中國風格的船中,皇帝著清朝服飾坐在華蓋之下,背後以城市為背景,陽傘、龍和裝飾船的花環都很有中國特點。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中國垂釣圖

到了路易十五和十六時期,中法雙方關係更進一步,中國熱風潮全面擴大,中國藝術對法國的影響也更為深刻。這個時期我們能看到很多法國畫家想象中的中國生活情境,畫家繪製的油畫中有中國造型人物,花鳥、景觀,構成了特有的法式中國風情的畫作。這一張由布歇創作的中國垂釣圖,就融合了中國元素的古典神秘和洛可可的柔美明媚風格。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狩獵圖

路易十五有一套以中國狩獵情景為主題的“異國狩獵圖”,一共九張,是在1735到1739年由包括布歇、佛朗索瓦·特洛伊、卡爾勒·梵魯等路易十五青睞的宮廷畫師共同完成的,畫像為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加上鎏金畫框,用來裝飾國王凡爾賽宮的房間。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路易十五的香水龍頭

在18世紀中期,來自中國瓷器和法國的銅鎏金相互搭配非常流行。這隻香水龍頭就是典範,它也是現今凡爾賽宮內唯一經過鑑定屬於路易十五的中國瓷器。瓷瓶來自中國,由法國工匠加上了洛可可風格的銅鎏金支架、手柄以及蓋子,就變成了有著法國特色的香水龍頭,洗手的時候香水就從天鵝的嘴巴流出來,如同水龍頭一樣。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路易十五的皇后瑪麗在1761年為自己的中國小廳定製的四副中國風情巨幅畫作

法王路易十五的正宮皇后瑪麗·萊辛斯卡來自波蘭,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她在凡爾賽宮為自己打造了幾間充滿了中國藝術品的“中國小廳”。屋子裡包括表現中國風情的畫作、壁紙、稀有的中國瓷器和漆木傢俱,也有法國畫家所畫的一些中國元素圖案。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路易十六收藏的瓷瓶

當時中國瓷器被視為“東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宮和貴族的客廳裡才能看到。末代法王路易十六兩口子都喜歡中國瓷器,因此路易十六時期凡爾賽宮增加了大批精美的中國花瓶,配上法國匠人華麗的銅鎏金底座或手柄。除了來自中國的寶貝,國王也會購買皇家塞弗爾瓷器廠的中國風格瓷器。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瑪麗皇后收藏的一對瓷水罐

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會把她收藏的頂級寶貝放在她凡爾賽宮的閨房裡,其中就包括這一對康熙年間單色釉彩水罐,加上法國皇家鑄銅雕刻師皮爾·古鐵伊爾的鎏銅底座和手柄。手柄和底座的山羊、女性頭像以及葡萄花藤讓這件作品充滿了瓷器的細膩和柔美的女性色彩。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托盤上中國人物圖案細節圖

除了國王和王后,王公貴族們也是購買中國藝術品的一把好手。比如路易十五的女兒們也像父親一樣喜愛塞夫爾出品的中國主題瓷器。這一套帶托盤的瓷茶具就是路易十五的女兒維多利亞公主購得的。托盤的描金圖案是常見的中國人物和植物,粉藍綠三色勾勒出含蓄細膩的中國風格。

第一場席捲西方的中國風

普羅旺斯伯爵,未來的路易十八收藏的乾隆年間景德鎮的青花瓷瓶

那一陣席捲歐洲的“中國風”從路易十四開始,持續了整個18世紀,中法兩國的交往不含主權擴張的意識,只是純粹的藝術欣賞和交流,而那也是最後的寧靜和快樂:隨後法國爆發了大革命,而曾讓人無比景仰的中國也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大門,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史。幸而還有那些留存下來的精美瓷器、壁紙以及畫作,提醒我們幾百年前兩大文明曾跨越千山萬水,激盪起綿延至今的漣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