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如今的“中国风”可谓红遍世界,但多少有点被奢侈品“玩坏”的嫌疑。而真正的中国艺术早在几世纪以前就跻身西方贵族生活,我们一起来看在西方刮起的第一场带着异域风情的“中国风” ......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弗利尔美术馆孔雀厅

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上的史密森尼博物馆群中,有一座亚洲艺术宝库,那就是弗利尔美术馆,而在弗利尔美术馆中有一处风格极其独特的展厅——孔雀厅。他的创始人底特律大亨查尔斯·朗·弗利尔并非含着金钥匙出身,弗利尔出身贫寒,靠个人奋斗在19世纪后期成为底特律的工业大亨,后来对亚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得益于他极为欣赏的美国画家和朋友,惠斯勒的影响。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弗利尔美术馆孔雀厅

1899年弗利尔退休后,更是卖掉所有股票,把全部精力和钱财都用在系统收藏亚洲艺术上。他前后来过东亚四次,探访古迹,拜访古董商、学者和藏家。1910年最后一次来中国,他考察了龙门石窟,写成了五万多字的笔记,记录这些历史遗址的艺术价值,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包括位于开封的宋代佑国寺塔,巩县的北宋陵墓以及龙门宾阳三洞等。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弗利尔美术馆孔雀厅

1902年5月的一个早晨,弗利尔却来慕名来到英国,敲开了位于伦敦海德公园北部的一座宅邸大门,表示希望能参观一下餐厅。两年后的5月,弗利尔再次造访这座宅邸,不动声色地购置了当年他曾经参观过的整个餐厅。一时媒体轰动,大家纷纷猜测这应该是当时著名银行家以及大收藏家摩根的新手笔。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来自瓷器之邦的公主》在孔雀厅

正在为自己的亚洲收藏做着不懈努力的弗利尔为何要到伦敦购置一整座曾被用作餐厅的房间?其实这不是一间普通的餐厅,而正是大名鼎鼎的“孔雀厅”。根据弗利尔的回忆,他认为该餐厅——整个孔雀厅是一个完美的奢华“收纳架”,用来摆放他五花八门的藏品,而孔雀厅的创造者,正是惠斯勒。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来自瓷器之邦的公主》

弗利尔用购买并且在自己家里重建孔雀厅的方式,来纪念和悼念这位艺术家,也是伯乐与千里马、收藏家与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孔雀厅中散发着浓浓的异域风情,即使金色的架构和琳琅满目的瓷器对于学东亚文化的笔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却丝毫没有置身于东亚艺术中的感受。几乎房间的所有墙面都被惠斯勒的青蓝色背景以及图案所包裹,闪闪发亮的金质和铜质叶饰到处点缀。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纽约先驱报》,1904年7月17日,标题:惠斯勒的孔雀厅来到美国

孔雀厅是弗利尔整个收藏体系中承上启下、承前启后、东西交融的重要纽带。它串联起了弗利尔的亚洲、中东以及美国的收藏;同时作为一个藏品的收纳空间,孔雀厅又承载着弗利尔全球各地收藏的世界观与独特审美。可能初见孔雀厅而产生的异域风情感受,就是出自于这种最开始、最朴素的东西艺术的交流。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惠斯勒自画像

出生于美国的惠斯勒,1855年进入巴黎私人书塾,1859年迁居伦敦,此时的欧洲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亚洲风”。对那时的很多西方人来说,当时“日本正给予西方美学的所有领域以灵感和启迪”,而当时的中国被看作“孱弱、腐败的国家”,且“仇视外国人”,因此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表示厌恶”。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画家母亲肖像:灰与黑的协奏曲》惠斯勒代表作 法国奥赛博物馆藏

事实上,在被称为“19世纪隔阂的年代”,惠斯勒从未表达过对中国政治或文化的厌恶。相反,他毫不吝惜对中国艺术的崇拜之情,且中国趣味早已融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睡中国床,用青花瓷餐具吃饭”。1885年惠斯勒在他的《十点钟》演讲中说:“艺术女神找到了她最喜欢的艺术家,就在南京。”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惠斯勒绘制的瓷器图录手稿

惠斯勒口中的“南京”是欧洲市场充斥着大量东方漆器和装饰繁缛的“南京瓷器”。南京瓷器包括各式各样的茶壶、茶杯、茶碟、水壶、酱船、碗、包盐窖、调味品罐、汤匙和餐盘等,这些来自南京的中国瓷器被称为青花瓷,上面有着精美的图案,如风景、花卉、庭院、人物等。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惠斯勒绘制的瓷器图录手稿

虽然青花瓷的产地是江西省景德镇,但从景德镇到香港,一路上不仅有陆运还有河运,期间需要在南京转运,因此西方商人误以为这些瓷器是在南京制造的。惠斯勒所谓的“南京”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误解,但这说明他已经十分清楚这些瓷器的来源,并给予中国瓷器和瓷器的制作者相当高的评价。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紫色与玫瑰色:六字款瓷器上的高个子女士》

惠斯勒一生没有到过中国,然而他在1864年完成了第一幅体现中国趣味的油画《紫色与玫瑰色:六字款瓷器上的高个子女士》,表现想象中的中国室内场景。在同年举办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展览上,惠斯勒没有提交已令他声名远扬的版画作品,而是提交了这幅油画,看来他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紫色与玫瑰色》细部

在惠斯勒的笔下,穿着中国旗袍的高个子女士连同画面中的中国元素,再搭配上画框,一起营造出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趣味。惠斯勒也借创作完成了从外于瓷器的“他者”鉴赏者形象转为参与瓷器制作的创作者形象,瓷器在画面中成为焦点,艺术家的意图也浮出水面。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紫色与玫瑰色》细部

为何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艺术家能如此深刻的体会到中国的韵味?其实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憧憬由来已久,而作为东方艺术之正统的中国艺术很早就渗透到了欧洲宫廷贵族的生活当中。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中国花园 布歇

无论是马可波罗对中国文明的盛赞,还是利玛窦神父翻译《四书》中的之乎者也,中国,这个来自东方的古老国度一直都是欧洲人心中的白月光。加上18世纪中国处在康乾盛世,而欧洲还饱经战乱,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对中国太平盛世的描述更让欧洲人对中国憧憬不已。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利玛窦像

众多憧憬者中就包括太阳王路易十四,1688年,路易伸出了橄榄枝,派遣以洪若翰神父为团长的赴华传教团远赴中国。传教士们带来了法王的问候以及30箱科学仪器和书籍作为见面礼送给康熙,来自西方的礼物让龙心大悦。康熙爷还提拔了其中两名传教士进宫,担任他的科学顾问。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此封信件的复制品

路易十四曾经在1688年写给康熙帝一封信:“获知在陛下身边与国度中有众多饱学之士倾力投入欧洲科学…我们决定派送我们的子民——6位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我们巴黎城内著名的皇家科学院中最新奇的科学和天文观察新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送达。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路易十四收藏明朝的白玉杯

于是自17世纪末开始,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开始大量进入法国,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路易十四也成为了”中国热“潮流的引导者。这一只精美的白玉杯来自中国明朝,杯柄是一对雕琢的栩栩如生的龙,是路易十四最早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之一,是他从权倾朝野的首相马扎然的后人手中买回来的。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尼霍夫笔下的中国

神秘美好的东方虽一直被西方人所憧憬,但是却也只能从只言片语中脑补,直到1654年,有个叫尼霍夫的人跟着东印度公司访华,才让西方人有机会”看到“中国。在尼霍夫的著作《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记实》一书中,他尽职尽责的用大量的篇幅和版画介绍了17世纪的大清帝国。这是最早西方有关中国的游记画册之一,也是欧洲人第一次有机会“见到”有关中国的视觉形象。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欧洲首个中式建筑——特列安农瓷宫

最让尼霍夫念念不忘的,还要数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它是大报恩寺的核心建筑,高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流光溢彩,经尼霍夫一传播成为了西方人眼中东方建筑的代表。路易十四也为这个中国建筑所震撼,于是他在1670年在凡尔赛宫建了一座“特列安农瓷宫”,宫殿有青花彩釉瓷装饰的栏杆、屋脊和檐口,从花园喷泉到瓷瓶瓷砖都有着中国建筑风格,而这也是欧洲首个中式建筑,和法国的代表凡尔赛宫相对,实现了东西方的对话。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中国风装饰画

人们除了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还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生活习俗以及装饰样式,汉风(Chinoiserie)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就包括对皇帝的想象,“中国皇帝的历史系列”挂毯是自1690年开始由法国博韦皇家手工工厂完成的,一共有九张。主要描绘了中国皇帝的日常生活场景,在法国人的想象中,中国皇帝和法王路易十四一样胸怀大志,生活在辉煌荣耀中。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中国皇帝系列挂毯

这一张尤其出色的“天文学家”主题挂毯绘制了顺治爷和天文局的传教士们在一起的场景。画面中有很多天文相关工具。左侧的顺治皇帝身着红袍,胸前有象征王权的龙刺绣,旁边着清朝官服的是帝国天文局的首脑 Adam Schall神父。右边的小孩子是后来的康熙大帝,南京大报恩寺的五彩琉璃宝塔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也入了镜。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中国皇帝系列挂毯

另一张中国皇帝航海图,在中国风格的船中,皇帝着清朝服饰坐在华盖之下,背后以城市为背景,阳伞、龙和装饰船的花环都很有中国特点。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中国垂钓图

到了路易十五和十六时期,中法双方关系更进一步,中国热风潮全面扩大,中国艺术对法国的影响也更为深刻。这个时期我们能看到很多法国画家想象中的中国生活情境,画家绘制的油画中有中国造型人物,花鸟、景观,构成了特有的法式中国风情的画作。这一张由布歇创作的中国垂钓图,就融合了中国元素的古典神秘和洛可可的柔美明媚风格。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狩猎图

路易十五有一套以中国狩猎情景为主题的“异国狩猎图”,一共九张,是在1735到1739年由包括布歇、佛朗索瓦·特洛伊、卡尔勒·梵鲁等路易十五青睐的宫廷画师共同完成的,画像为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加上鎏金画框,用来装饰国王凡尔赛宫的房间。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路易十五的香水龙头

在18世纪中期,来自中国瓷器和法国的铜鎏金相互搭配非常流行。这只香水龙头就是典范,它也是现今凡尔赛宫内唯一经过鉴定属于路易十五的中国瓷器。瓷瓶来自中国,由法国工匠加上了洛可可风格的铜鎏金支架、手柄以及盖子,就变成了有着法国特色的香水龙头,洗手的时候香水就从天鹅的嘴巴流出来,如同水龙头一样。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路易十五的皇后玛丽在1761年为自己的中国小厅定制的四副中国风情巨幅画作

法王路易十五的正宫皇后玛丽·莱辛斯卡来自波兰,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她在凡尔赛宫为自己打造了几间充满了中国艺术品的“中国小厅”。屋子里包括表现中国风情的画作、壁纸、稀有的中国瓷器和漆木家具,也有法国画家所画的一些中国元素图案。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路易十六收藏的瓷瓶

当时中国瓷器被视为“东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末代法王路易十六两口子都喜欢中国瓷器,因此路易十六时期凡尔赛宫增加了大批精美的中国花瓶,配上法国匠人华丽的铜鎏金底座或手柄。除了来自中国的宝贝,国王也会购买皇家塞弗尔瓷器厂的中国风格瓷器。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玛丽皇后收藏的一对瓷水罐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会把她收藏的顶级宝贝放在她凡尔赛宫的闺房里,其中就包括这一对康熙年间单色釉彩水罐,加上法国皇家铸铜雕刻师皮尔·古铁伊尔的鎏铜底座和手柄。手柄和底座的山羊、女性头像以及葡萄花藤让这件作品充满了瓷器的细腻和柔美的女性色彩。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托盘上中国人物图案细节图

除了国王和王后,王公贵族们也是购买中国艺术品的一把好手。比如路易十五的女儿们也像父亲一样喜爱塞夫尔出品的中国主题瓷器。这一套带托盘的瓷茶具就是路易十五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购得的。托盘的描金图案是常见的中国人物和植物,粉蓝绿三色勾勒出含蓄细腻的中国风格。

第一场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普罗旺斯伯爵,未来的路易十八收藏的乾隆年间景德镇的青花瓷瓶

那一阵席卷欧洲的“中国风”从路易十四开始,持续了整个18世纪,中法两国的交往不含主权扩张的意识,只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和交流,而那也是最后的宁静和快乐:随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而曾让人无比景仰的中国也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幸而还有那些留存下来的精美瓷器、壁纸以及画作,提醒我们几百年前两大文明曾跨越千山万水,激荡起绵延至今的涟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