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我的故事|路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我的故事|路

胡勁松

“一條路,落葉無跡,走過我走過你。我想問你的足跡,山無言水無語……”旋律悠遠而深情,飽含著時代特有的質地。我知道,這世間終究有著這樣一條路,無論我走多遠,一頭連著血脈,一頭連著家。

我是古鎮錢清的孩子,十八歲那年我高中畢業到越城區工作,班車走的是那一段104國道。戀家的女孩都那樣,週末總要賴在家裡多過那一晚。週一的早晨去趕頭班車,天還黑著顏色,候車的人寥寥無幾。班車哼哼唧唧上路,路面多有坑窪,晃得人瞌睡蟲又上來了。接近柯橋路段時,天色漸亮,車窗外呈現一個朦朧沉寂的清晨。

這段104國道,是送我走出家門的第一雙手,黝黑的柏油馬路,延伸著我最初的那份美好向往。那時的國道很窄,往來車輛很少,兩輛客車交匯時看得清對面車上乘客的臉。國道沿線的行道樹高大葳蕤,伸展開來的樹枝會掃到我們車廂的頂。遠處,春天金色的油菜花,夏季翻滾的麥浪,或者冬日霜打的寂寞田地,都成了我眼前移動的風景。哪一處有個冒著煙的廠房,哪一處過的是一座公路橋,我都一清二楚。幾年後,國道忙碌起來,過往的大車小車晝夜奔波。我依舊需要在國道上來回,不甘心等候班車花費時光,我和夥伴們更多的是選擇乘坐私人營運的小中巴,多花一點錢,也多節省了一點時間。問題是小中巴常常是擠滿了人,中間小小的通道都安放著小板凳,車廂成了碼滿面粉劑子的蒸鍋。再後來,柏油馬路疲憊了,政府開始了拓展國道的工程。

再往返單位和家,車窗外的景緻悄悄地發生了變化,馬路拓寬了,工廠退後了,沿線高大葳蕤的樹也換成了它們的下一代。緊挨著國道的輕紡市場建築群掛滿了綵帶,老遠就知道柯橋到了。在這條路上,我從獨自的單乘,到帶著男朋友一起回家,到抱著兒子回家,國道也見證著我的成長。再後來,我的父母退休後也來到越城區居住,我以為從此我不用再在這條路上來回,卻不料,世紀交替之際,政府遷址柯橋,我自駕汽車又開始了新的往返,單位在柯橋,家在越城區。

這之後的國道,依舊不斷地換著容顏。車流量的增大,讓它不斷地發生著容量的飽和,道路施工的時候,總會有一段時間要封閉一截路,這難免讓我們上班族遭遇彆扭。然而,好不容意適應起路況,道路施工結束了,開車上國道的時候,那豁然開朗的路面,如彩虹般飄逸的高架,不僅僅是徒生一份好心情,更有我們柯橋發展的新驚喜。

“悄悄地,我從過去走到這裡,我雙肩馱著風雨,想知道我的目的……”我三十多年的風雨里程,這一段104國道看在眼裡,因為有路,我永遠明白家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