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1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1

原始佛教是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前486 年)及其後三、四代傳人時期的佛教。

釋迦牟尼原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他成道後,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他又被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

釋迦牟尼出生於釋迦族聚居的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尼泊爾國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其父是該國國王,母親是鄰國天臂國元能王之女。釋迦牟尼出生後不久,母親便逝世,由繼母即姨母扶養成長。17歲時娶妻,後生有一子。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極為聰慧。佛經說他精通" 六十四種書"。他愛思索人生問題。據佛經記載,他看到病人病患纏綿,老人龍鍾艱難,死人形容變色,深感人生充滿痛苦和煩惱,逐漸產生厭世情緒。在當時沙門思潮解脫風氣影響下,29歲時出家,到摩揭陀一帶尋師訪道,無所得。又去修苦行," 日服一麻一米" ,日夜結跏趺坐,不避風雨,時間長達六年,人瘦弱不堪,仍未得到解脫。後來,他來到菩提城附近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冥觀七天七夜,終於大覺大悟得道,時年35歲。自此後,他傳教四方,化導弟子,創立佛教僧團。僧眾尊稱他為" 佛陀"。80歲時在拘屍那揭羅城圓寂。

佛陀傳教,主要是口頭宣講,基本上沒留下文字資料。現存原始佛教的史料主要來自部派佛教時整理佛典,即佛教" 三藏" 中有關的" 經" 與" 律" (另一藏為" 論" ,是部派佛教研究教義的著作)。" 經" 是佛教教理," 律" 是佛教僧侶集團的戒律。佛教" 三藏" 有漢語系統、巴利文系統和藏語系統等形式。漢語的" 三藏" 主要據梵文譯出," 經" 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一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漢譯四" 經" 與巴利文系統的" 經" 《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的內容大致相對應。

漢譯" 律" 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僧祗律》等。巴利文系統的" 律" 有《經分別》、《犍度》《附隨》三大部。漢譯《五分律》與巴利文系統的" 律" 在內容上較接近。目前研究原始佛教主要依靠的是巴利文系統和漢譯的" 經" 和" 律"。佛陀傳教,注重分析人生問題,對有關世界起源一類哲學問題一般不作探討。當人們問到這方面的問題時,他常常答道:" 無記" ,意思是不作判斷。據《中阿全經.箭喻經》記載,他對一位叫 " 鬘童子" 的弟子說,如果一個人被毒箭射中,醫生不是立即拔掉箭,而是先問誰射的箭,箭用什麼材料製造的,誰製造的等問題,那麼問題尚未得出答案,中箭者早就死了。他認為,世人正處在苦難之中,當務之急是拯救他們,而不是窮究那些深奧的哲學問題。儘管佛陀迴避哲學問題,但他所探討的人生問題與哲學問題是密切聯繫著的。所以,他創立的原始佛教教理中包含了比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1

原始佛教的教理主要有: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輪迴5 涅槃、無常與無我說五部分內容。

四諦說,諦,字義為真理。四諦即四大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它是原始佛教關於人生痛苦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

苦諦是對人生痛苦現象的分析。佛陀分人生痛苦現象為八類:一是生苦,二是老苦,三是病苦,四是死苦,五是所求不得苦,六是怨會憎苦,七是愛別離苦,八是五受陰苦。這八苦,前四種是從生理方面來看的,生老病死本是生理規律,但人們往往想違反這種規律,要求出生不痛苦,不病、不老、長生,從而導致痛苦。次三種是從社會關係方面來看的。在現實生活中,敵對的人往往會合在一起,相愛的人往往被拆散,物質生活的要求也往往得不到滿足,這些也使人們深感痛苦。最後一種是從人身心方面來看的、佛教認為,人由" 色" (形式、物質)、" 受" (感覺)、" 想" (知覺)、" 行" (意志)、" 識" (意識)五陰(或譯五蘊)五種因素構成。五受陰苦是指人身心等一切方面的苦。佛陀將人生現象概括為八苦,表明他對人生的認識——" 一切皆苦"。集諦是講人生痛苦的原因。佛陀說:" 這就是痛苦原因的神聖真理:由於渴求(生存),導致生而又生;伴隨著肉慾和貪求,到外尋找滿足;渴求歡樂,渴求生存,渴求權力"。(轉引自德.恰託巴底耶:《印度哲學》中譯本,第129 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他認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於有欲愛,對長壽的欲愛,對享樂的欲愛,對權力的欲愛等等。可見,他對人生痛苦避免從社會條件方面作分析,而專從人的主觀方面求原因。這顯然是為了引導人們放棄正常生活,去尋求虛無的解脫。

滅諦是講斷滅痛苦。佛陀說:" 這就是滅寂痛苦的神聖真理:完全湮滅願望而滅寂這種渴求,讓它離開,驅除它,與它分離,不給它留下餘地" (同上書,第129 頁)。在佛陀看來,渴求(欲愛)是人生苦之原因,只有滅絕欲愛,才能擺脫痛苦,得到解脫。

道諦是講滅苦的方法或手段,即所謂" 八正道,包括正見(對佛教教義的正確見解)、正思(對佛教教義的正確思維)、正語(在修行中做到言語正確)、正業(行為正確,做到不淫、不盜、不殺等)、正命(在修行過程中做到少欲知足,正當地謀生)、正方便(集中精力,正確修行)、正念(對佛教教義正確地憶念)、正定(正確地修行禪定)。" 八正道" 從思想、言論和行動方面規定了教徒應遵循的準則。

佛陀又稱" 八正道" 為" 中道" ,意為兩端中間的道路。他指出,世俗生活耽於情慾,苦行則折磨人的身心,兩者都是偏激的行為,而" 八正道" 作為修行的生活方式介於兩者之間,是" 苦樂中道"。這是人們獲得解脫的正確道路。佛陀的" 中道" 表達了不走極端,而採取折衷的思想。這是原始佛教教理的一個重要特點。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1

緣起說。緣起說是原始佛教關於事物和人生成的理論。

緣,意為條件;起,意為產生。緣起,意指依條件而產生。佛陀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都是依緣(即條件)而生滅的," 諸法從緣主,諸法從緣滅"。佛教的" 法" ,指的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中阿含經》(卷二十)說:" 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 這就是說,此是彼之緣(條件),彼是此之緣(條件),此依彼而起,彼依此而起,如果離開了緣,什麼也不可能存在。可見,原始佛教是以事物互為條件而因果聯繫作為事物生滅的原因。

在佛陀時代,印度思想界對世界生存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婆羅門教主張一因論,認為萬物由神(梵天)所創造。外道有的學派提出無因論,認為事物是偶然發生或由宿命決定的。原始佛教的緣起說認為事物互為條件而生滅,主張的是多因論,取以上兩種思想之" 中道"。從哲學上看,原始佛教的緣起說有積極意義。它肯定事物因果聯繫的普遍性。事物互為條件而生滅,因此它們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在空間上具有相互依存性,整個世界都是由相互聯繫著的事物所組成的。這種思想具有辯證法的因素。

但佛陀的緣起理論只是說明事物生成的原因,他並沒有對世界生成過程作出深入的分析,更沒有探討世界的本質之類的問題。他提出" 緣起" 思想主要還是用來分析人生問題的。他把人生現象歸納為十二個互為條件即因果聯繫的環節(支),即所謂" 十二因緣" ,各支名稱及其涵義如下:

第一,無明,指心的迷暗無知,不明事理。

第二,行,指思想、語言和行動。

第三,識,指感覺和意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第四,名色,名即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指精神因素。另一蘊是"色" ,指物質因素。

第五,六外,指感覺器官和意識機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心)六外。

第六,觸,指感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觸要由六外、六境(六外的外界對象)、六識相會才能形成。

第七,受,指感覺,包括苦、樂、不苦不樂等。

第八,愛,指對外部事物的渴愛。

第九,取,指對外部事物的追求、執著。

第十,有,指人及其所生存的環境乃至一切東西(包括宗教虛構東西)。

第十一,生,指形成生命。

第十二,老死,老與死的合稱。

佛教史籍對十二支之間的因果聯繫有兩種解釋,一是從無明開始,逐次到老死,前者為因,後者為果,說明人生的苦因。如行的苦因為無明,識的苦因為行等等。二是從無明滅開始,逐次到老死滅,也是前因後果,說明滅苦之過程。如無明滅導致行滅,以後每一支逐次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