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玉世方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直是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人都分析過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既然要斬馬謖又為什麼要流眼淚?馬謖難道非斬不可嗎?這其中的秘密又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就談談自己對諸葛亮斬馬謖的一些看法,僅代表個人觀點。

背景:諸葛亮堅持北伐,我認為應該就是為了攬權,因為荊州和四川這兩股勢力,他必須協調雙方的力量,或者說緩和雙方的矛盾,因此他既不是荊州幫的也不是四川幫的,所以他決定北伐,要知道被後主劉禪召回就是矛盾在激化,都學過歷史,當民族矛盾上升到國家矛盾的時候,大家也就會一心抵抗外人了,諸葛亮就是想通過北伐,用蜀國和魏國的矛盾來緩解蜀國國內的矛盾,從而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裡。

有人認為這個和揮淚斬馬謖有關係嗎?有關係,不作鋪墊就不好解釋後面的內容。

其實斬馬謖從實際情況來看,是必須要斬的,因為他丟失了街亭這麼重要的位置,導致了整個戰局的轉變,但是仔細分析下,你會覺得馬謖其實也是個背鍋俠。當時的情況其實已經很明朗了,看似雙方僵持不下,實則敵強我弱,司馬懿的援軍到來,讓整個局勢開始轉變,因為就算諸葛亮也不知道司馬懿竟然如此迅速的就解決了孟達,更想不到的是司馬懿竟然調用了20萬人馬攻打街亭,蜀軍一下子從進攻轉變成防禦,諸葛亮一百個不願意馬謖去守街亭,他用眼睛瞟了一下魏延,魏延卻低頭不語,魏延心中還在責怪諸葛亮不採納他的子午谷奇謀,這才有了馬謖自薦。魏延為什麼不去?其實很大原因就在於他也知道街亭不好守,從他的性格來看,魏延似乎不喜歡打沒有把握的戰。所以當馬謖要決定守街亭時,諸葛亮一再確認和叮囑,還讓他立下軍令狀,最後丟失街亭被斬。

這是最客觀的原因,打了敗戰嘛!又立下軍令狀,被斬是自然的,可是這個說法說服不了大家,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諸葛亮又怎麼不知道?

這裡必須要說的是,馬謖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必須要死的地步了,即使劉禪來求情可能都不好使。

諸葛亮作為調節荊州幫和四川幫的第三方機構人員,可實際上以魏延代表的荊州幫一直認為諸葛亮是屬於四川幫的,可是四川幫的人也詆譭諸葛亮,一直慫恿劉禪召回諸葛亮,諸葛亮是不是很可憐?就連司馬懿也說:“孔明事無鉅細,均親力而為,其可長呼?”你以為諸葛亮真想這樣啊?在前期的時候諸葛亮可不是這樣的,主要還是因為根本沒人幫他分擔,他是孤獨的,在劉備死後他更加無奈,恰巧馬謖這時候和諸葛亮,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戰術上,他們都是相通的,可以說讓諸葛亮找到了知音,所以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戰事,感情自然深厚,這時候諸葛亮還是很信任馬謖的,也一直在培養他,而到了馬謖自己要守街亭,諸葛亮反對的時候,聰明的馬謖也已經知道了諸葛亮的意思,於是說自己可以立下軍令狀,這樣即使敗了諸葛亮也不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最後真的沒守住,也是自己輕敵了,再加上安營紮寨在山頂,能不輸嗎?於是諸葛亮只能看著這個和自己有共同話語的馬謖被斬,才子滿天下,知音僅一人,馬謖沉默,諸葛流淚,一刀落地。


因為孔明知道,如果不斬馬謖,他自己將和屬下的矛盾會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而殺馬謖其實就是穩定人心,讓矛盾不再被激化,這就是最深層的原因。也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哭是因為兩個人感情好,還有就是後悔當初沒聽劉備的勸告。


羽評歷史


《三國演義》第96回上描寫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以說是十分的精彩。又有國粹京劇《斬馬謖》的演繹,使這個故事一直經久不衰,為人所熟知。可你知道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嗎?

其實在《三國志》中,馬謖是怎麼死的,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三國志•向朗傳》記載的:“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意思是向朗和馬謖交情挺好,馬謖畏罪潛逃,向朗知道情況卻不舉報。

第二種是《三國志•馬良傳》記載的:“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說的是馬謖在牢中死去,諸葛亮為他流淚了。

第三種是《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的:“戮謖以謝眾。”就是說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種說法都記錄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給歷史真相加了一層迷霧。於是有人提出,其實可以把這三種說法結合起來,大概猜測:馬謖丟失了街亭後,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蔚一個f兩個個a後跟086,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畏罪潛逃了,後來被抓住或者是自首,被關在牢中,並且被處罰死刑,可是還沒動刑前就病死了。

不管馬謖是怎麼亡故的,可以確定的是,馬謖是要被處死的,而且諸葛亮也確實很傷心。所以,“揮淚斬馬謖”這個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只不過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樣生動又複雜。

不僅是“馬謖怎麼死的”很離奇,關於這個事情還有很多的問題和疑點,比如: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如果不想,又為什麼處以死刑?死就死唄,為什麼還要為馬謖流淚呢?

我猜測當時的諸葛亮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可以說是百感交集。

(圖)失街亭,楊葦(繪)

首先,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毫無疑問,答案是不想。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兩人的友情很深。在《三國志•馬良傳》中記載:“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和“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意思就是諸葛亮很喜歡馬謖,經常和馬謖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一談就是一整天。

另外,馬謖確實是個有才能的人。

雖然他沒有守住街亭,但是不可以因為他的一次重大失誤,就否定了他的全部。蜀軍出征南蠻的時候,諸葛亮曾問計於他,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意思是要讓南蠻安定的話,不能光靠武力,要多靠感化。事實也證明了這個策略是正確的。正確分析局勢和提出合理方略,足見馬謖並非庸才!

也正因為馬謖是有一定能力的,而蜀漢本來就缺乏人才。諸葛亮一直想培養馬謖更進一步,將來可以委以大任,這應該也是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守街亭的原因吧。

可是,馬謖還是被判死刑了,諸葛亮為什麼會做出“違心”的決定呢?

街亭失守,罪過極大。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因為當時曹魏方面準備不足,諸葛亮一出軍,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都投降了,對蜀軍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街亭守住了,那麼蜀軍將有可能佔據全部隴右地區,進而圖謀長安。可街亭一失守,基本上前功盡棄,只能退軍,還會面臨被追殺的風險。所以,這一次的戰敗不可以說不嚴重!

依法治國,不得偏袒。

諸葛亮管理蜀國能僅僅有條,和依法治國是分不開的。軍紀法律嚴明,當然不能偏袒任何一人,戰敗後,諸葛亮處理的很恰當,有過則罰,有功則獎,自己承擔起了主要責任,也“請自貶三等”。如果不處斬馬謖,怎麼向三軍將士交代呢?

《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對話,蔣琬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殺掉馬謖太可惜了吧。諸葛亮回答道: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可見在諸葛亮心中軍法是何等的重要。

(圖)《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多層派系,相互排擠。

當時的蜀漢,存在著多層權力派系,一派以趙雲,張飛等為代表,跟隨劉備最久,可稱為原從派系。二派以黃忠,馬良,馬謖,諸葛亮等人為代表,他們是劉備在荊州時,投入蜀軍陣營的,可稱荊州派系。三派以法正,黃權等為代表,是原來劉璋手下的,劉備入蜀後投降的,可稱為東州派系。四派以譙周等人組成,是益州本土地方的人,可稱益州派系。

很明顯,諸葛亮和馬謖都屬於荊州派系,如果諸葛亮沒有嚴肅處理馬謖,其他多方權力派系就會抓住這個“小辮子”,對荊州派系進行攻擊。蜀國的權力集團本來就很複雜,這件事處理不得當,非常不利於蜀漢內部的穩定。

更何況,對陛下劉禪,對蜀國百姓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交代。

所以,在這些壓力下,諸葛亮不得不判處馬謖死刑。

馬謖死後,諸葛亮哭了,他的流淚是因為他殺了一個自己不想殺卻又不得不殺的人嗎?我想不僅僅是這個原因。

懊悔自己用錯了人。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意思是,當時,有魏延等一些大將可以使用,而諸葛亮卻偏偏用了馬謖。雖然諸葛亮的本意是好的,他想進一步培養馬謖,讓他能建功立業,可正是諸葛亮執意要選定的這個人丟了戰略要地街亭,如果當時諸葛亮選個更靠譜的人,也許北伐就有望了。

沒把先帝的告誡放在心上。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著:“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劉備在生前就對諸葛亮說過馬謖是個能力有限的人,不可以大用,可是諸葛亮沒聽。果然馬謖真是言過其實,諸葛亮肯定後悔自己沒聽先帝的忠言。

對往後北伐的迷茫。

首次北伐失敗了,後面將更加困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諸葛亮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艱難的北伐戰爭,他平定中原的志向何時能夠實現呢。

(圖)諸葛亮舌戰群儒,蕭玉田(繪)

加重了蜀漢內部矛盾,百姓生活的疾苦。

勝利了當然最好,失敗了肯定會有流言蜚語出來。要知道,諸葛亮主張的北伐,並不是人人同意的,這些勢力會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等話來反對諸葛亮。內部矛盾的加重,往後發動北伐戰爭的阻力更大。

另外,戰爭務必需要兵馬軍隊,糧草軍械,這些還不得從百姓的稅收裡面來,還不得讓青壯年去參軍,蜀國人口本來就不多,經濟也一般,負擔那麼重,百姓會不滿。

只是眼淚並不能挽回諸葛亮用人的過失,第一次北伐失敗是殘酷的事實。不過,諸葛亮並沒有被擊垮,他在不斷地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而努力著。


玉世方


諸葛亮斬馬謖是有一種歷史以外的原因,天下混亂的三國時代,是出英雄,造英雄的時代,整個三國群雄是一個親情鏈,在曹操故里,剛剛出土了【三國英雄檔案】,對諸葛亮斬馬謖有一個真實的解釋。【三國英雄檔案】裡,記載了英雄們之間的特殊關係。【三國英雄檔案】明確記載:曹操,劉備,張飛,表兄弟也,曹操之父,乃劉備,張飛親舅舅。劉備之母,曹麗君,張飛之母曹麗敏,同胞姐妹,為曹操姑媽。二姐妹嫁到河北涿州,分別生劉備,張飛,曹操祖父飽學名士,遂給孫子,外孫取名,孟德,玄德,翼德。在這個三國過程中,曹操一直對劉備睜隻眼閉隻眼,所以才慢慢發展起來。【煮酒論英雄】,曹操苦口婆心,讓劉備一起共創大業,劉備沒有接受,一直想自己打天下,不過華容道劉備也確實放曹操一馬。華容道上,曹操雖然有恩關羽,關羽怎會放過曹操,當時傳令官把劉備放曹操的手諭交給關羽,關羽一刀斬了傳令官,堅決殺曹操,多虧劉備及時趕到。

諸葛亮與孔融的關係也不一般,諸葛亮幼時在孔融家長大,孔融爺爺是諸葛亮外公,本來諸葛亮小時候隨母姓,叫孔明,孔明之母名孔珍。長大後,才恢復父姓,叫諸葛亮。【孔融讓梨】就是說的孔明與孔融小時候在一起,讓梨孔明的故事。後來孔融被曹操害死,是曹操讓孔融說服諸葛亮,為曹氏集團服務,讓孔融帶梨萬斤,還去讓梨諸葛亮,結果讓梨失敗,被曹操殺害。鳳雛雖然在劉備處服務,與呂布為表兄弟,呂布字鳳先,因為喜武,後改為奉先。

關羽關雲長有兩個姑媽,關香雲,關香菊,一嫁湖北馬姓,一嫁安徽周姓,大姑媽關香雲生周羽,後改為周瑜,服務吳氏集團,小姑媽關香菊生馬謖,字雲長,名馬雲長,後改為馬幼常。和表兄關雲長一起打天下。沒有關羽,馬謖不可能擔任軍事要職,都是關羽一手提拔,劉備,諸葛亮都看出馬謖不可重用,沒辦法改變,有關羽撐腰,關羽在劉氏集團,為所欲為。不聽命於任何人。後來馬謖給劉氏集團帶來巨大損失,馬謖與其表兄關羽,如出一轍,目空一切,自高自大。本來蜀不該有此失敗,都是人為造成,諸葛亮不殺馬謖,不能清除這些劉氏集團大佬留下的不良禍根。會加速蜀國的失敗。


白這個顏色


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冤枉他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明清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段落之一,加上前面的“失街亭”,後面的“空城計”,三段湊在一起,又是戲曲(特別是京劇)舞臺上常演不衰的經典節目之一。

故事說的是諸葛亮領大軍北出祁山,意圖統一關中等地。馬謖主動請纓鎮守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並立下軍令狀。當時諸葛亮很賞識他的才幹,竟忘了曾經劉備說過的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真的任命馬謖為街亭這麼一個重要軍事關隘的先鋒主將;而馬謖又真的在街亭任上驕傲自大、剛愎自用,既不按主帥諸葛亮指示,又不聽副將王平勸阻,戰略指揮不當,錯誤紮營山頂,丟棄山下河川,被魏國驍將張郃趁機痛擊,導致作戰慘敗、街亭失守,大軍無奈退回漢中,使蜀國前線變得被動而危險。諸葛亮一方面只得臨時採取各種措施補救危局、應付來敵,一方面嚴肅軍紀、執法如山,也是為了安撫朝野、換取民心,當即處斬了馬謖。但是畢竟馬謖乃一將才,殺他可惜;且是自己忘了先帝劉備臨終之言,用人失誤,才導致此不堪後果,遂甚是悔恨,所以不免眼淚簌簌、心如刀割。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情節不但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而且在史書《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也有類似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看來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可是在同一部史書中又是這樣寫的:“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即馬謖是在獄中病故的,不是諸葛亮所殺,但諸葛亮同樣在他死後哭了。


而且,在《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中還有這樣一個說法:“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也就是說,街亭之戰以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長史官向朗一向與馬謖友睦,便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這裡也並沒有明確說諸葛亮將馬謖斬首。

這就很有意思了,在同一作者的同一部著作裡,對於同一件事情竟然有三個不同的說法。究竟哪個對呢?其實此三個說法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即馬謖當初兵敗時確曾畏罪潛逃,但後來被蜀漢將士緝拿歸案(或自己主動投案自首?);諸葛亮也確曾下達將他斬首的命令,可是還未等行刑(諸葛亮故意拖延?),馬謖就病死在牢獄裡了。甚至有一說法,街亭失守後馬謖根本就再也沒見過諸葛亮了,直接被王平綁縛送進了監牢。



但不管怎麼說,馬謖最終不是諸葛亮直接殺死的,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說並不成立,算是冤枉咱們孔明先生了。


李子遲到了


刀叔導讀:在《三國演義》的第九十五回中,馬謖立下軍令狀,率兵二萬五千人出守街亭。但他拒絕諸葛亮“當道紮營”的吩咐於前,又置王平“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於後,最終抵不住魏國名將張郃的猛攻,導致街亭失守,蜀軍大敗,隨後馬謖亦被諸葛亮斬首,這就是所謂的“揮淚斬馬謖”,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我們都被《三國演義》給騙了,正史上從來就沒有什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在領兵鎮守街亭之後,諸葛丞相根本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他,何來的“揮淚斬馬謖”?歷史上真實的馬謖也沒有那麼有骨氣,他在失掉街亭之後,並沒有把自己綁起來,去諸葛丞相的中軍大帳請罪,這貨而是直接就跑路了。不光如此,馬謖這一跑,還連累了他的好朋友向朗(蜀國名臣向寵的叔父),因為在馬謖潛逃時,向朗知情不報而被諸葛亮革職,而諸葛亮自己也因馬謖而自降其職。因此,稱馬謖為史上第一損友最為恰當不過。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少時素有才名,是侍中馬良之弟 ,與他的四位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馬氏五常中的老大馬玄、老二馬康、老三馬津在史書中沒有太多的記載,反倒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侍中馬良最為出名,但他在隨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中身亡。“馬氏五常”碩果僅存的就剩老五馬謖了,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任用他為參軍,每遇軍國大事,諸葛亮經常與他從白天討論至黑夜。

馬謖和馬良曾同為荊州從事,後隨劉備大軍同行入川。馬謖曾歷任綿竹令、成都令、越雋太守,由於他的才華橫溢而得到諸葛亮的賞識,雖然 劉備曾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應該說馬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而且馬謖與諸葛丞相的關係也非比尋常,在諸葛亮主政蜀國的那些年中,馬謖一直盡心盡力的為諸葛亮出謀劃策,否則諸葛丞相也不會如此的信任他。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一場龐大的北伐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然而此戰的結果世人皆知,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馬謖在鎮守街亭後慘敗而歸,直接導致了此次出擊祁山的蜀軍損兵折將,剛剛攻取的隴右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在無奈之下只得退回了漢中。此時馬謖深知自己失去街亭的嚴重後果,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而知情不報,事洩後被免職在家賦閒長達二十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王平緝拿下獄,並被諸葛亮處以了極刑,然而在還未及行刑時,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便是史書中記載的馬謖之死。

然而在野史和民間之中,還有一種關於馬謖的傳聞:

說馬謖在街亭慘敗給魏國名將張郃之後,諸葛亮被迫退軍漢中,馬謖因為出兵前曾立下軍令狀,所以在兵敗後入獄。但因諸葛亮憐其才能,不忍軍法處置,便將此事交與姜維處理,姜維揣摩到了諸葛亮的意圖,最後將馬謖貶為庶民,並對外稱馬謖已病死於獄中。

馬謖從此對姜維是感恩戴德,自此後改名為寧隨,一直輔佐姜維至死。

從以上的正史和野史之中,我們不難看出馬謖的確不是一個有骨氣、有才氣之人,雖然他不被劉備看好,但卻被諸葛丞相信任。被劉備賞識的大將魏延,卻沒有得到諸葛丞相的重用,諸葛丞相雖被譽為“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但在識人用人上,仍是稍遜劉備這位有著知人之明的一代雄主,這在失去街亭之後,諸葛丞相自己也曾親口承認,而我們的馬謖馬參軍,只不過是個損隊友。


刀墓手札


在馬謖領命去鎮守街亭之前,自信滿滿的他可是向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的。因為違背諸葛亮的將令,剛愎自用,書生意氣,紙上談兵,未能隨機應變。最終事與願違,被魏將張郃打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街亭。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後果十分嚴重。諸葛亮為了嚴明軍紀,不得不忍痛割愛將其處斬。不然軍法就變成兒戲了。馬謖是馬良之弟,很有謀略、才華,是諸葛亮帶到益州的荊襄舊部,也是諸葛亮的心腹之人,與諸葛亮的私交很密切。馬謖也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參謀人員,但是缺乏實戰經驗,單獨領兵作戰的能力欠缺。諸葛亮為了培養鍛鍊他,給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立功的機會,讓他能在實戰中證明自己,同時也證明諸葛亮選人用人的眼光不錯,沒有看錯人。但是自告奮勇的馬謖卻很不爭氣。第一次單獨領兵作戰就大敗虧輸。失了街亭。壞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計。這就是在打諸葛亮的臉啊!你讓諸葛亮的臉往哪兒擱?諸葛亮可不敢再徇私情了。何況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經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劉備的識人之明,是諸葛亮所不及的。最關鍵的是,諸葛亮竟然把劉備的告誡當成了耳旁風,壓根兒就沒有聽進去,導致瞭如此大的用人失誤。幾乎毀掉了諸葛亮的一世英名!街亭一戰,馬謖是自己找死,諸葛亮是自取其辱。


滄海一滴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馬謖戰敗之後,有逃亡行為

馬謖街亭一敗,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所以畏罪潛逃了,當時的丞相長史(丞相府二號人)向朗知情不報,所以就被撤了職,二十年都賦閒在家。

馬謖最終被抓拿歸案,諸葛亮判了他死罪,可是還沒來得及行刑,馬謖可能因為羞愧難當,就在獄中病故了。馬謖的逃亡行為,讓他罪加一等。

街亭之戰是場大敗,而且多處錯誤

馬謖的街亭之敗,是完完全全的一場大敗,馬謖沒有聽諸葛亮的調度,違規將部隊駐紮在山上,遠離水源,王平多次規勸不聽,最後被張郃直接斷了水源,整個先鋒部隊幾乎團滅,最後只剩下王平所部一千多人生還。

馬謖是諸葛亮不顧多人的反對提拔

劉備在臨死前,就告訴了諸葛亮,馬謖只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不能大用,而且在先鋒人選上面,很多人認為應該選吳懿,魏延這樣的老將,而諸葛亮不顧眾人的反對意見,堅持提拔馬謖為先鋒。


如果不殺馬謖,諸葛亮的威望將大打折扣,只有殺了馬謖,才能平息眾人的怒氣和質疑。

第一次北伐的形勢很好,街亭之戰太可惜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剛出來,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直接投降,這個實在是大好形勢,但是因為街亭之敗,這三個郡得又復夫,而且第一次北伐的規模肯定是最大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馬謖。

全軍基本都被處罰

其實不僅馬謖,另外還有其他將領,比如張休,李盛也被處死,諸葛亮自降三級,從丞相降到左將軍,趙雲從鎮東將軍降到鎮軍將軍。

諸葛亮軍法嚴明

如果是換了其他主帥,可能眾將求個情,都會赦免了,然後來個戴罪立功,而諸葛亮在軍法上面是十分嚴格的,所以按律當斬,沒有人情可說。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的描述,《三國志,馬良傳》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以此觀之謖不是被殺的,而是在牢中去逝的,今按《三國演義》分析,可以看出,亮與謖同為荊州派系,兩人關係很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亮對謖很器重,並引以為參軍,謖在亮平定南蠻時曾建議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第略,對亮平定南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說明馬謖還是有一定才能的,這在本就缺乏人才的蜀漢來說,能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也是理所當然的,街亭之失,馬謖面臨的對手是曹魏能征善戰的大將張邰,諸葛亮將沒有領兵作戰經驗的馬謖安排在街亭,本身就是個失誤,再說副將王平也左右不了他,假若派魏延和馬謖一起去,街亭也不會丟,因魏延有獨擋張邰的能力,但即然失了街亭,前功盡棄,總要向國人交代一下,因此馬謖便到了非殺不可的地步,因自己通盤的計劃不周,至使自己喜歡的人被殺,諸葛亮是痛苦和有愧的,所以才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說。


雲亭遠創


街亭軍事位置相當重要,諸葛亮就派謖把守,結果街亭失守,守住街亭,就會佔據右隴地區,就可以圖謀長安,街亭一失守,只能退兵,並且可能被追殺的危險。這都是馬謖一手造成的。不殺不可以服眾將,可馬謖智勇雙全,可以說是諸葛亮相當看起的人才,諸葛亮有意陪養馬謖,以後委以重任。可街亭的失守,不得不殺馬謖,可諸總捨不得呀。捨不得也得殺啊,千難萬難最終含淚下了斬殺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