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孩子不願意表達?

有一天你想找孩子聊聊天:“寶貝,你過來一下”,孩子是一邊答應著一邊高高興興地跑過來,還是催了幾遍後,才皺著眉不情不願地過來。

第二種孩子心裡想的是:這次我又做錯了什麼?他厭煩了我們長期以來對他的“說教和批評”。一旦被爸媽“傳召”,就下意識的反感。這樣的孩子平日裡就算遇到什麼事,也不會主動和家長開展談話。

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在現代社會生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價值存在,對他人的生活做到真正的“不評判 ”卻是很難。

尤其是對“涉世未深”的孩子,我們總是不放心地,努力地去講道理,直到疲乏不堪。

八歲的浩浩對他媽媽說:“為什麼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要給我那麼長的答案?”,他還對他的朋友說:“我媽很囉嗦,我如果什麼都和她說,我就沒時間玩了。”

咱們對孩子的長篇大論,通常都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說的再激動,對方無動於衷,有時候真心懷疑是跟一面牆在對話。

往往孩子只聽到這層意思“我媽同意”,通常情況下是“不同意我幹這件事”,之後思想就開小差,去神遊太虛了。

說教和批評,讓孩子和父母的對話方式,像“開在平行線上的兩輛列車”,永遠不會有交集。

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那怎麼做才可以讓孩子主動對我們“敞開心扉”呢?

我覺得可以從每次孩子主動談起某個話題開始,抓住這些機會,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信任與安全的親子關係。

一場平等的,可以帶來積極作用的親子溝通,第一步需要“指出孩子的情緒”。

開學了,來過暑假的表姐要回學校去了,靜靜非常傷心,躲在房間裡長時間哭泣。

這個時候媽媽能做的,就是幫他把感覺說出來:

“沒有姐姐在,你很孤單”,“你現在特別想她”,“你們玩得很開心,分開是讓人痛苦的事”。……

孩子的表達能力很有限,有時候“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件事就很困難。我們大可做一面鏡子,原原本本地反映影像的樣子,說出他們的狀態。

想想我們大人也是一樣,在傷心難過痛苦時,沒有什麼比對方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

一直地陪伴,等待孩子的情緒旋渦過去。

孩子一旦感覺到被理解和接受了,就有了下一步面對現實的力量。

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孩子通過與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良好互動,信任和安全感逐漸建立起來。他們開始喜歡和我們聊,主動找我們聊。但是成人的世界總是複雜的,每天我們似乎都有做不完的各類瑣事,和應對各類突發情況。

有時候女兒興沖沖的跑過來,急著要告訴我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可能那個時候正在做家務,一時無法抽身,或者心情不太好,就想一個人待一會兒。

但是看著她急的紅彤彤的小臉蛋,實在不忍拒絕。只能強打精神,裝作很感興趣的樣子。其實心裡知道得很清楚——我是在敷衍她。

這個時候不如放慢呼吸,面對真實的“我”的感受,跟孩子說實話:“我知道你很想和媽媽聊天,但因為媽媽的原因,媽媽想一個人待一會兒,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後,我再來找你好嗎?”

孩子會很容易接受這樣的安排。

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法“假裝”對孩子的每個話題都興致盎然。但是“停下腳步,微笑,回應一兩聲”,通過這幾個簡單的動作,我們的真誠是可以被感知到的。

這樣做,孩子心裡可以得到同樣的確認——他的想法對你很重要,這就夠了。

“聽孩子講話”,不需要多少技巧,很簡單,只需要我們的一點點“耐心”。

當孩子一旦獲得“談話安全”的環境後,他就會很願意打開話匣子。下一步父母可以在談話過程中,引導孩子進行“建設性的思考”。

如果孩子一次考試沒發揮好,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沒考好?”,孩子下意識會去找理由。所有找原因的過程,只會讓孩子陷入“我不好”的負面情緒,而且會養成逃脫責任的思維習慣。

孩子總是嫌媽媽嘮叨,三招讓親子關係親密起來!

而“建設性的思考”是“你覺得下次考試怎樣才能考好?”孩子就開始動腦筋,積極的想辦法。更可貴的是,他會覺得:我原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情況。這種充滿希望的美好感覺,讓他主動願意去執行計劃,去改變。

這三個親子溝通的大招,它們不是一竿見影的神藥。還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的,有意識地去練習。

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和孩子的談話更高效了,親子關係也會隨之變得更親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