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爲什麼害怕諸葛亮?

胡俊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確實是真有其事,很多人總是把這段話說是演義裡面的,因為演義裡面也有這一段。那麼很多人翻遍《三國志》都沒有發現這一段,出自哪裡呢?

《三國志》裡面寫的非常的簡略,看過《三國志》的朋友都會發現,陳壽在寫諸葛亮傳北伐時,寫的非常簡略,跟司馬懿過招更是一筆帶過,所以在《三國志》根本找不到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決過程。所以很多根本也不知道司馬懿被諸葛亮打的大敗的事情,然而在另外兩本《漢晉春秋》《晉書》是跟《三國志》同時代的兩本書,卻記載了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決的過程,這也充分證明了陳壽也是知道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敗,敗的很慘,但是為了保命,有意提高司馬懿,而貶低諸葛亮,特別是陳壽在諸葛亮傳結尾時,說的哪些恭維皇帝的話,臣陳壽,恐慌獻上諸葛亮資料,我大晉大慈保留諸葛亮資料等等,看著都能顯示出陳壽對皇帝的恐懼,這種說話語氣只有諸葛亮傳有。

那麼“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具體出自哪裡呢?《漢晉春秋》和《晉書》均有記載,原話如下:亮卒於郭氏塢,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文化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漢晉春秋》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帝紀第一》

可見司馬懿在歷史上是真的怕諸葛亮,不然也不會出現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一事,因為諸葛亮都已經死了,按理說司馬懿沒有什麼害怕的了。應該消滅蜀國大軍,然而死諸葛還能嚇我司馬懿,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畏懼到什麼地步,歷史上也從來沒有軍事家畏懼對手到這種地步。


汐水柔情


  •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對冤家,算得上當世一流的謀略家,郭嘉和周瑜死後,他們二人成為當世最旗鼓相當的對手。二人反反覆覆、來來回回交手很多次,互有勝負。
  • 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都十分精於算計,尤其是諸葛亮更是精於算計。司馬懿沒少吃諸葛亮的虧,而諸葛亮似乎顯得更加遊刃有餘一些。
  • 其實真相不是這樣的,司馬懿沒什麼怕諸葛亮的,要說怕也是怕諸葛亮死得太早、死的太不是時候,因為諸葛亮好好活著司馬懿他自己就能好好活著。
  • 對周瑜而言,是“既生瑜,何生亮”;而對司馬懿而言,“既生懿,必生亮;既生亮,必生懿”,作為兩個一等一的高手,只有諸葛亮活著司馬懿才能保住他自己,要說當世二人的知音有誰恐怕只有對方,瞭解司馬懿的莫過諸葛亮,瞭解諸葛亮的也莫過司馬懿。兩人之間不僅瞭解對方,還是對手,充滿一種無奈和滑稽的味道。諸葛亮想千方百計弄死司馬懿,可惜曹魏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只有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對手;而司馬懿則千方百計不能讓諸葛亮死,否則他存在的價值就沒有了,關鍵的是諸葛亮也明白司馬懿的這層想法。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消滅曹魏,統一全國續寫漢朝歷史。而司馬懿則不同,司馬懿甚至魏國實力遠勝於蜀國,只有守住即可不需要圖謀進取或者說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圖謀進取也沒用,不管是司馬懿還是曹魏有的是時間,他完全可以耗時間,而時間對於諸葛亮卻是最寶貴的。
  • 從曹操。曹丕父子處處提防司馬懿來看,以他的深沉絕對是早就想好了將來的奪位,只是時機不到,他必須熬死所有可能成為隱患的對手,不管是曹操、曹丕父子還是諸葛亮或者是張郃,一時一地的得失對他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等待時機以待時變。所以司馬懿根本不怕諸葛亮,之所以表現的很怕是做給其他人看的,從而讓他們不要嘗試挑戰諸葛亮,以免最後有可能誤傷諸葛亮性命從而害了自己。
  • 大歷史,大格局,喜歡請關注經緯歷史。

原野的風


“死諸葛走生仲達”一說史書確有記載,《晉書》宣帝紀裡就有,而《晉書》的記載來源於《漢晉春秋》,內容如下: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關中西部的五丈原,由於事發突然,蜀軍又秘而不發,所以曹魏那邊一開始渾然不知。

首先發現蜀軍有異樣的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們看到大批蜀軍離開軍營撤走(整軍而出),趕緊報告司馬懿,司馬懿這才下令追擊。

蜀軍早有準備,負責斷後的姜維命令蜀軍突然反過頭來,揮舞旗幟,鳴響戰鼓,做出進攻的架式。司馬懿吃不準,擔心這是諸葛亮施的計,於是退回,不敢再追。

於是百姓中流傳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諺語,但司馬懿聽了並不生氣,自我解嘲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過了一天,魏軍才佔領了蜀漢丟棄的營壘,司馬懿親自過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軍留下來的營壘以及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看完,司馬懿不禁嘆道:“天下奇才也!”

在蜀軍營寨裡還發現來不及帶走或銷燬的文書檔案,以及大量糧食。當時大家都認為諸葛亮已死,辛毗認為不一定,也許是諸葛亮的一計,司馬懿不同意這樣的說法:“軍事家所看中的是軍事文書、兵馬糧草,現在這些都不要了,哪裡有人肯把五臟拿出來以求生的道理?”

根據《晉書》的記載,司馬懿隨後下令追擊,褒斜道不好走,關中生長著很多蒺藜,司馬懿命2000人穿著軟木平底的木屐揹著蒺藜在前面開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鋪上,人馬再前行。

魏軍一直追到赤岸,再往前就要到褒口了,這時傳來蜀軍內訌的消息,司馬懿想乘隙進攻漢中,但魏明帝的詔書傳來,讓他撤軍。

魏明帝為什麼要撤軍呢?因為他還沒有做好全面攻擊漢中的準備,當時遼東的公孫淵勢力不斷坐大,魏明帝派人前去清剿,但吃了敗仗,相對於蜀漢,北面的問題也很嚴重。

快追出褒斜道的司馬懿也擔心中埋伏,蜀軍雖然撤退,但並沒有大敗,他們的拿手好戲是設伏,其弓弩兵的厲害魏軍早就嘗過,司馬懿不想當第二個張郃,所以就回師了。

對於《晉書》的上述記載,有人認為不太可信,因為《晉書》處處迴護司馬氏,把司馬懿幾乎塑造成了一個“高大全”。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一向畏戰,有人認為他這是出於自身政治上的考慮,司馬懿不希望諸葛亮和蜀漢早早就被消滅掉。

司馬懿是曹操的大將軍、太尉,是魏軍的一號人物,但魏明帝對他並不完全信任,對司馬懿來說,蜀漢的繼續存在顯然對進一步鞏固自身勢力更為有利。

不過這樣去看司馬懿有些偏頗,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不主動出戰,並非完全出於一已之私,而是從戰略戰術層面的慎重考慮,因為這種做法更穩妥。

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是後勤補給,最頭疼的是運糧,幾次北伐失利都出在這個問題上,所以諸葛亮的戰略是求速戰速決,司馬懿看出了這一點,用拖的辦法將蜀軍拖垮,這是不是怯戰,也不是完全出於心機,而是一位成熟統帥的正確選擇。

在確認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看到這是一次機會,果斷下令追擊,但曹魏的遼東方向此時出了問題,魏明帝正指望司馬懿去平遼東之亂,所以命他不要再追,《晉書》的相關記載並沒有問題。


南門太守


首先給一個回答,死諸葛亮嚇走活司馬懿確實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司馬懿害怕諸葛亮。

關於此事,羅貫中老師的《三國演義》大致是這麼寫的 : 說諸葛亮死之前做出了很詳細的退軍安排,楊儀等人按照諸葛亮的計策來進行退兵。司馬懿果然率領軍隊來追擊,突然間,蜀軍吶喊著揚起諸葛亮的大旗,中軍數十員將領護衛著坐在四輪車上用木人做的諸葛亮。

魏軍被嚇死的人不計其數,司馬懿嚇得用手摸摸頭,確認自己的頭顱還在,之後司馬懿倉皇撤退,故當時人說 : 死諸葛能走活仲達。


顯然演義中的故事性很濃,那史書上關於此事又是怎麼記載的呢?

據《漢晉春秋》記載,當時楊儀掉轉旗幟,擂起戰鼓,好像要對司馬懿發起進攻,司馬懿後退,不敢進軍,楊儀方能平安退去,到了安全區域後才為諸葛亮發喪。

再根據《晉書》的記載 : 蜀軍撤走後,司馬懿登上五丈原,看了看蜀軍的排兵佈陣,發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嘆來表揚諸葛亮。隨後司馬懿派兵追殺,蜀軍早有防備,沿途佈下了無數的蒺藜,以此來阻礙魏軍的追擊。


綜合兩處史書的記載,可知道死諸葛能走活仲達是真的,相信退軍的部屬也是諸葛亮策劃的。不過蜀軍用了木人做的諸葛亮,嚇死了很多的魏國士兵,還嚇得司馬懿摸摸頭估計都是不真實的。

那既然確有其事,司馬懿就是害怕諸葛亮咯?

我的回答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旗鼓相當,並不存在誰害怕誰的說法,兩人是敵是友。


五丈原,是司馬懿和諸葛亮最後一次交鋒,這一次諸葛亮是做好了長久相持的準備,在渭水河邊種植糧食,因為前幾次北伐蜀軍被糧食羈絆了。有了糧食,意味著蜀軍可以和魏軍長時間對峙,尋找戰機。

可司馬懿也聰明呀,你諸葛亮有了糧食,腰桿子硬了,我不能輕易和你交戰。諸葛亮下戰書,送去女人的衣服,想激怒司馬懿,如果是一般的將領,女人的衣服可是真性情人忍受不了的,可司馬懿是誰,隱忍高手。

兩者對峙了幾個月,蜀軍的糧食還在,沒料到主帥諸葛亮身子骨撐不住了。

故司馬懿不輕易出戰主要是一種戰略,其目的就是要消耗蜀軍。當然和諸葛亮交戰會有些許的沒把握,之前交戰有勝有敗。


在這裡多囉嗦幾句,由於《三國演義》吹諸葛亮太過分,導致有些人黑諸葛亮過分,說他政治能力強,軍事能力一無是處。顯然,這評價是不客觀的。

諸葛亮以弱打強,還遇上的是司馬懿這樣的高手,有勝有敗,並沒有讓蜀軍喪失嚴重。況且他的對手司馬懿都說他治軍奇才。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難得一遇的人才,能看到他們相爭數年,應該是一種享受哈。


小刀文史


“死諸葛走生仲達”這句民諺流傳之久之廣還得拜羅貫中《三國演義》所賜。

而事實上據《晉書~宣帝紀》,《漢晉春秋》等史載,“死諸葛走生仲達”確有其事,只不過和小說裡描述的有所不同。第一,諸葛亮病重時沒有安排什麼鎮住將星,用木像等事。第二,蜀軍撤退時,司馬懿確實追趕,是姜維和楊儀命令掉轉旗頭,做出要反向進攻的樣子,來嚇唬對方,第三,司馬懿是追著感到有詐,主動撤退的,說他魂飛魄散,魏軍兵敗如山倒的樣子那是小說虛構誇張而已。

總之,所謂“死諸葛走活仲達”的真相,其實是說諸葛亮雖然死了,但他的威名還在,他的旗號還有很大的震攝力,不用木像也能讓敵軍感到有詐從而退卻。

但這個事實慢慢發生了演化,在唐代《四分律行事鈔批》裡第一次出現了諸葛亮臨死前使用了法術,並明確提出一切安排都是諸葛亮事先的安排。晚唐詩人胡曾有《詠史詩~五丈原》更是添足了各種法術細節,用來模擬活人的生活狀態。到了元代《三國志平話》裡故事又有了發展,新增加了更多細節,如印,劍,黑雞子,使諸葛亮更神乎其神。

而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根據星星點點的歷史記載,更吸收了流傳於百姓間的故事,虛構出一段精彩的“見木像魏都督喪膽”。讓諸葛亮臨終前一一向姜維,馬岱,楊儀交待後事,使用一系列法術,迷惑司馬氏,最後安排用木像來嚇走司馬懿,事後所交待的都一一應驗。

《三國演義》本就推崇劉備集團,在小說中最捨得筆墨篇幅神化的人物就是諸葛亮,這也符合普通大眾的口味,所以這個故事更能廣泛流傳。至於司馬懿是否真的“怕”諸葛亮,那同樣也不能受小說的影響,這是兩個軍事集團對抗,從自身戰略戰術,國家實力出發採用不同的謀略,宜取則進,宜守則退,談不上“怕”字的,至多有時需避其峰芒,選擇時機,這也只是戰術問題而已。

(一家之言,歡迎賜教,謝謝)


看遍山川


關於這個故事,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詳細描述,不過小說畢竟有虛構成分,關於這段歷史,也總是讓我們困惑!

為此,小編閱讀了《三國志》,發現書中並沒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相關描述。

那麼“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具體出自哪裡呢?《漢晉春秋》和《晉書》均有記載,原話如下:亮卒於郭氏塢,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文化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漢晉春秋》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帝紀第一》

看到上面那些文字記載,大家都明白了。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確實沒敢追殺。於是便有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說法。

那麼,司馬懿聰明一世,為何被一個死諸葛堵住大軍呢!

其實,這是臣子的生存之道。聰明的臣子,懂得為國盡忠,但同時他們也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

三國鼎立,都有吞併他國之心。但到了諸葛亮,司馬懿時代,基本上也就是三國末期了,三國的時代,卻是曹魏的天下。他司馬懿作為曹魏老臣,功高蓋主的道理豈會不懂。當時的天下,能和他論兵佈陣為敵的也只有諸葛亮了,諸葛亮死了,蜀漢也快完了,也就意味著自己對曹魏快沒作用了。所以為了自己的生存,不能追殺死諸葛!只有假裝害怕諸葛亮,讓蜀漢殘喘,自己才能得以生存。

這點在我看來,才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真正原因。


墨香存世


死諸葛嚇死活仲達這個事情不僅僅是三國演義才有的劇情,在正史上面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記載晉書司馬懿傳裡的。

【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晉書-司馬懿傳

【漢晉春秋曰: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

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諸葛亮死之後,楊儀率軍迴歸,有些人就告訴司馬懿說諸葛亮死了,大軍要撤回去了。司馬懿一聽就趕緊跟上去,姜維讓人舉旗嗚鼓攻擊司馬軍,司馬懿趕緊撤退,蜀軍就安然的撤退了,入谷之後才正式發喪。司馬懿一退,老百姓都說 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有的人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說,我只能知道他活著,卻猜不到他死了。

後來,司馬懿去看蜀軍的營寨,都不禁感嘆到: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確實不敢跟諸葛亮野戰,只能採取積極的防禦措施,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記載。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厲害,所以不敢出戰,下面的將領都說司馬懿畏蜀如虎,天下恥笑,勉強出戰,最後魏軍大敗,張合還戰死。

【漢晉春秋曰: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晉書

諸葛亮一直向司馬懿挑戰,還給司馬懿送了女人的首飾來嘲笑司馬懿 ,司馬懿就是不肯出戰,最後沒辦法只能和曹睿演了一場戲,派人持節命令司馬懿不得出戰。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確實比不過諸葛亮。


歷史簡單說


其實呢,諸葛亮被過多的美化,司馬懿被過度的貶低,這都是一部《三國演義》帶給讀者的錯覺。單從軍事才能來說,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是很有限的,相比政治才能,他更是一個治國理政的好料。劉備對他也深有了解,所以在劉備行軍打仗時,基本上沒有帶過諸葛亮,而帶在身邊的常常是法正。司馬懿的整體軍事才能大大高於諸葛亮,其實戰水平更是高於諸葛亮。但一部三國演義,顛覆了整個歷史史實,給人以諸葛亮無所不能的印象。其實司馬懿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治理國家的水平,都不在諸葛亮之下,甚至某些方面還高於諸葛亮。但他的東家是曹操,不是社會的主流,所以被無端的貶低。而後來司馬懿的子孫又通過禪讓的形式,順利的實現了篡權奪位,更令人不齒,所以司馬懿在歷史上的評價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就被邊緣和貶低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今聞史話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是一句諺語,然而在歷史上確實是真實發生過。據《晉書.帝紀第一》記載: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另據《漢晉春秋》記載:亮卒於郭氏塢,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而為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對這件真實歷史事件做出了精彩絕倫的描述。於是這也成為諸葛亮智慧超人的明證,為老百姓津津樂道。所以那些拿著一家之言,罔顧史實,妄議諸葛亮軍事才能為短的,可以休矣。能讓曹操,司馬懿這樣的頂級梟雄畏懼的軍事統帥,絕不可能是一位浪得虛名的庸才。


滄海歷史春秋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但這並不說明此事虛假,而是作為晉臣的陳壽多多少少需要給司馬懿留些面子罷了。此事最先見於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習鑿齒雖為東晉之人,但其史家之德還是頗為後世所稱讚的,他記錄了許多當年陳壽未曾明記的史時,也很少為司馬氏開國時期的君王避諱什麼。所以無論是後來可信度不高的《晉書》,還是史學鉅著的《資治通鑑》都採用了“死諸葛走活仲達”這一說法,可見此事無論從正史還是野史,都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司馬懿害怕諸葛亮嗎?其實要說害怕,多多少少是有點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司馬懿之虎嘯龍吟》裡面基本還原了歷史真相。我們可以把有關這段歷史的史書拿出來做對比。


其中,《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二人的誰勝誰敗,只記載了諸葛亮伐中原時的“進退自如”,每次都是從容而退,且能擊殺追兵。這自然和陳壽是晉臣有關,他是萬萬不敢明寫司馬懿被打敗的,但是他也沒有寫諸葛亮被司馬懿打敗,這是不是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了呢?接著裴松之在注引裡面也曾明確表示:諸葛亮之才實非司馬懿所能頡頏。在《漢晉春秋》和《資治通鑑》裡則記載了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大概是兩次。第一次被殺的‘還保營’,第二次則是據營不出。《晉書》這多次記載諸葛亮“遁走”,《三國演義》就更不用說了,司馬懿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綜上所述,最為真實的記載當是折中的《資治通鑑》與《漢晉春秋》,二人基本上交手兩次,諸葛亮小勝,司馬懿小敗,然後便是據營不出,直到諸葛亮病逝。所以司馬懿還是對諸葛亮心存敬畏的,正如唐太宗評價司馬懿“東智西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