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創始人何小鵬爲何主動讓賢?

UC/ 聯合創始人何小鵬為何主動讓賢?

俞永福這幾年名聲很大,不止掌管阿里大文娛板塊,還是阿里戰略決策委員會委員——這個委員會不得了,是阿里未來戰略的最高決策層,相當於常委會。這個委員會只有8人,俞永福躋身其中,可見其重要性,一致將獲有傳言說俞永福是阿里小皇帝,可能是馬雲的接班人——這種傳言就比較戲言了,不用管他。俞永福不是阿里人出身,俞永福是怎麼進入阿里的?很多人會說,不就是2014年uc併入阿里,作為UC創始人,俞永福也併入阿里咯。這裡有一個小錯誤,俞永福其實並不是uc的創始人。

今天咋們講一個‘容人之量’的故事。一般人創業,給自己找個合夥人,很正常。但是給自己找個老大來,是少之又少。但是uc的正牌創始人何小鵬/梁捷就這麼做了。2006年,他們找來了俞永福。也在這員福將的帶領下,uc順風順水,估值從300萬美金,做到了50億美金。

俞永福能成為阿里儲備的接班人人選,在於他能力強,年齡還不大,俞永福生於1976年。1999年大學畢業後,現實深圳證券行業做了3年,2001年初,又作為創業員工加入了聯想投資,頗得柳傳志真傳,在這裡,他在6年的時間,從投資經理升值為副總裁。

故事發生在2006年,廣州創業公司uc找到了聯想投資,想要100萬美元的投資。很可惜,融資並沒有成功,但是這個項目打動了聯想投資副總裁俞永福。投資人加入了創業公司的故事並不少見,阿里的蔡崇信當年也是這樣——但是蔡崇信和俞永福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蔡崇信甘心做副手,輔佐馬雲,但俞永福不是,他肯加入uc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厭倦了總當投資人、副駕駛,他想當司機,親自體驗一下掌櫃和飆車的快感。

我們都知道,早期創業團隊補充合夥人,很少有給自己找老大的,因為大部分創業者都有自己操盤的慾望,uc是特殊案列,何小鵬、梁捷的容人之量也是特列,他倆和俞永福三人構成了UC鐵三角能穩步走到今天,也是特列。

何小鵬回憶當時的心態,他說:‘我覺得我當時的想法都非常簡單,公司是100的情況下,你獲得的一點點都是很多,如果在公司是0的情況下,你有再多,那也是輸。人的時間是有限如果真的有機會做到大公司,一定是有多個不同的人,而且是比你強的人。’何小鵬、梁捷的自知之明和寬廣胸懷,也讓他們在這場創業遊戲中得到了利益最大化。

再這樣的你情我願下,俞永福放棄了百萬年薪,2006年底加入UC公司,任UC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首先就是要幫UC融資。UC在2004年創業做移動互聯網,是很不被看好的,何小鵬是融不到資的,他甚至跟丁磊借了80萬發工資,可惜丁磊不看好移動互聯網,寧可借,也不願意投資。而俞永福,他拉來了雷軍做天使投資。

有了錢,下一步就是該整頓軍務,業務上,俞永福也開始帶領uc做轉型。UC以前是to B的,主要給運營商做業務,13人團隊只有3人在做移動瀏覽器。俞永福判斷瀏覽器是入口,容易成為平臺,他堅持讓UC放棄中國移動的千萬大單,專心做移動瀏覽器。

如果是2004年到2006年,何小鵬的創業目標,一直卡在活下來的階段,俞永福的到來,則是把公司帶到‘求發展求壯大’階段。一個有容人之量,一個有長袖善舞的財技,二者惺惺相惜,是uc當年能夠成功的直接原因。

當然,後來的故事就更振奮人心了,2014年uc全資融入阿里巴巴集團,並組建阿里uc移動事業群,估值高達50億美元。可以說。無論是uc公司,還是創始人何小鵬、梁捷還是俞永福都獲得了價值最大化。

在驅動型的市場中,行業迅猛發展、企業迅速擴大時,跟不上的企業,只能被時代列車甩出窗外。要想公司穩步做大,企業領導人的成長事關重要,他跟不上進度,就得找個強人入夥。這種入夥,有永久性加入的,不如俞永福,阿里蔡崇信。騰訊劉熾平等等;也有階段性加入的,就是扶上馬,送一程,再目送你離開的,比如,在新浪剛剛成立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ceo,就請來了硅谷創業名人沙正治,沙正治熟悉互聯網,有大公司操作經驗,沙正治擔任新浪CEO半年,直到王志東成熟了、中國互聯網成熟了,他才離開。另外一個例子就是Google的施密特,老先生幫公司完成了治理框架,業務梳理及創始人拉里.佩奇的成長之後才離開,佩奇重掌公司。

當然企業的這種跨越式成長的成功最大原因還在於創始人的見識和胸襟,當自己能力不能幫助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的時候,這個見識和胸襟可以作為最後的動力,讓企業脫離平庸,朝向更大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