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邪惡V叔


如此一來,蜀漢就沒有未來了,甚至立即就會走向滅亡。在今天,很多人對“三國”有個誤區,他們想當然的以為“三國”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打破平衡性。然而,在事實上,只有吳蜀兩方互相依存,所謂的唇亡齒寒,也單指吳蜀兩方。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三國時期戰亂不斷?因為有兩家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而有一家和另外兩家卻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蜀漢和東吳,都不承認曹魏的合法性,尤其是蜀漢政權,打出的旗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而吳蜀聯盟的政治基礎,則是“誅滅曹賊,興復漢室”,雖然後來孫權也稱了帝,但兩家的根本利益一致,都要消滅曹魏,都不承認曹魏。同理,曹魏也不承認蜀漢和東吳的合法性,在曹魏政權看來,它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而蜀漢和東吳,都是地方割據政權,所以曹魏打出的旗號叫“掃除叛逆,一統天下”,而一旦將蜀漢和東吳定義為了“叛逆”,則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只能在戰爭這條路上走到黑。

因此,站在蜀漢政權的角度來考慮,他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不討伐曹魏,則曹魏就會討伐蜀漢,只能選擇北伐,而東吳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向曹魏稱臣,陽奉陰違。可孫權憋不住了,他也稱帝了,而在此之前,曹魏和東吳早就撕破了臉,兩家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所以說,東吳也只能選擇和蜀漢聯合,共同對抗曹魏。

在這種情況下,就誕生了三個“政治正確”,其一是蜀漢政權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依然來自於“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定位,因為這是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來源,蜀漢認為自己繼承了大漢,那麼既然你繼承了大漢,就不能選擇偏安,必須奪取長安和洛陽,這是漢朝的象徵,如果手裡沒有長安和洛陽,則坐實了“地方割據”的名分;其二是東吳證券的“吳蜀聯合,共滅曹賊”,在孫權稱帝后,諸葛亮打出了“二帝並尊”的旗號,實際上是將漢朝的法統一分為二,吳蜀兩家各佔一半,到時候平分曹魏的江山,但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他們依然處在“大漢”這一政治框架下,只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只佔有“大漢”的部分地盤;其三是曹魏的“掃除叛逆,一統天下”,在曹魏看來,既然自認為繼承了大漢,那麼就應該統治所有的漢朝領土,而不是隻保留半壁江山,所以曹魏也要證明合法性,就必須要消滅另外兩家。

蜀漢和曹魏,都需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而他們各自體現出的“政治正確”,卻是在根本上不可調和的。最終的結果,要麼只剩下蜀漢和東吳兩家,要麼只剩下曹魏一家。蜀漢如果想休養生息,他們就必須放棄漢朝正統,因為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是依據“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你只要選擇休養生息,那麼就等同於偏安。

要知道,蜀漢和曹魏是不能談判的,而蜀漢一旦放棄這個合法性,那麼蜀漢政權也就不存在了,就必須要改組,比如說放棄漢朝的稱號,由益州本土人建立一個叫作“蜀國”的政權,這就和東吳政權的性質一樣,都是在“大漢”這一框架下單獨分出的政權,而不是代表整個“大漢”。

假使曹魏同時承認了“蜀國”和“吳國”,並且宣佈“三帝並尊”,那麼魏蜀吳也就能夠實現幾十年的太平。可問題在於,這只是個空想,首先蜀漢政權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合法性,蜀漢集團也不會主動降級為地方政權,依然堅持代表整個“大漢”;曹魏也不可能接受“三帝並尊”的局面,他們要的就是一統天下。如此一來,魏蜀吳三方不可能實現和平,蜀漢也不可能偏安。


圖維坦


如果有玩即使戰略遊戲的朋友,這個問題是很好理解的。比如《魔獸爭霸》或《星際》中,人家有十個礦,你只有一個礦,但是你有地利優勢,前期人家不會馬上來打你,你是選擇等慢慢發育好肛一波,還是派出精銳部隊去騷擾偷資源呢?

實際上諸葛亮也並非盲目北伐,第一次北伐時還是有很大希望的。那時曹魏都認為劉備已經死了,蜀漢已經沒有可以發起戰爭的人物了。結果突然傳來諸葛亮北伐的消息,當時曹魏朝野上下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的,人心惶惶。

而西北地區,曹魏控制力比較弱,軍力不多,而羌人實力較強,馬氏家族又在西域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所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隴西城池紛紛歸降。

可惜街亭之敗把打好的形式都丟了,之後的北方曹魏已經有防備,就比較難有作為了。

但是諸葛亮還是要北伐,因為不北伐就意味著等死。而且北伐還有以下的目的:

第一、諸葛亮每次北伐並不是單獨行動,和東吳之間都是有配合的。等於給曹魏在西北和南方同時開了兩個戰區,增加了曹魏指揮,兵力和糧草調配的困難,並且分散兵力。可惜的是東吳方面每次打的實在不敢恭維。

第二、諸葛亮每次北伐的戰場都是在曹魏的領地,即保證了蜀國後方可以安心生產,而魏國戰場周邊的“礦”等於就廢了。尤其是直接受到威脅的關中及長安地區,是曹魏的核心地帶。

第三、一旦運氣好成功了,控制了隴西和長安,就可以直接面對曹魏的首都洛陽,對於曹魏政權是有顛覆性的影響的。很可能造成曹魏內部的動亂,讓一些人和勢力蠢蠢欲動,就是諸葛亮隆中對中,一旦天下有變的局面了。

第四、即使後期攻陷長安已經很難,但是諸葛亮在每次北伐的過程中,都會向蜀中遷移人口和資源,彌補蜀漢自身資源人口的不足。這就是所謂的“偷礦”了。

第五、北伐不是說悶聲不響的兩邊打來打去,每次都是有政治口號的,諸葛亮每次北伐一次就等於宣傳一次“匡扶漢室,克復中原”的口號。就是質疑曹魏的正統性,不然時間長了人們印象就會變成曹魏是正統,你蜀漢是賊寇了。

第六、連續的北伐可以團結蜀漢內部,轉移矛盾。如果不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漢還沒強盛起來,內部的各種問題就會迅速爆發,也沒有可以調節益州本土派和荊州派系矛盾的方法了。

第七、如果不北伐的話,隨著早期劉備留下的人才逐漸死去,蜀漢的軍事實力會快速衰弱。而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將來難有作為,益州本土派的偏安及投降主義也會抬頭。最終的結果就是曹魏伐蜀的時候,就是大家比賽投降的時候。歷史上和蜀漢類似的勢力,成漢、前蜀後蜀,除成漢稍微抵抗下堅持時間長點,前後蜀基本上就是一路投降,都是六七十天就滅國了。


Rick潘維鏞


對於蜀國採取生養休息,蜀國未來會怎麼樣?對於這個問題,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蜀國採取休養生息,蜀國在諸葛亮有生之年不會滅亡,蜀國完全可以利用蜀國的地理優勢守住蜀國,但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必將快速滅亡,因為蜀國後期只有諸葛亮一人承擔政治家、軍事家、治軍家。諸葛亮一旦滅亡,蜀國在治軍、軍事、政治方面會大打折扣,再加上蜀國士兵沒有實戰經驗,滅亡必定加速,有人說費褘、蔣琬都是治國能成,他們都只是比較普通的人才,還算不上政治家,姜維事實,蜀國更是沒有一個能人,這樣的國家只有姜維一個人苦苦支撐罷了,這樣的國家已經名副其實的亡了。

其次,蜀國的人才決定了蜀國不能採取生養休息,因為蜀國根本沒有人才,蜀國不是生產人才的地方,中國中原才是人才聚集地。有人說蜀國沒有人才是因為諸葛亮限制人才的發展,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諸葛亮是非常會用人的,在蜀國提拔了很多人,而是提高蜀國人才的最大限度使用,是有用的人才都被提拔上去了,這是蜀國政治制度決定的,不要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就說諸葛亮不會用人,馬謖其實並不是演義裡面說的那麼沒用,是非常有才的一個人。對於諸葛亮用人有興趣可以去看諸葛亮治蜀,會告訴你答案的。時間越久蜀國和魏國的人才差距會越來越大,滅亡就會更快。這就如同十年前的中國和日本相比,再看看現在,一個大國和小國的發展對比。

再其次蜀國的軍事力量不允許蜀國休養生息,大家可以看看蜀國後期的軍事力量,蜀國總兵力也不過15萬,能調動的最多也不過10萬,諸葛亮北伐基本都是帶五萬左右,最後一次北伐帶動蜀國全部兵力10萬,其餘的兵力需要守後方和東吳,不能調動。而魏國呢司馬懿帶領的現成軍隊就在15萬到20萬,還能調動邊境的40萬大軍,說明魏國的總兵力超過60萬,東吳兵力是超過20萬的。在加上蜀國的糧草跟不上,出兵困難,軍事力量不足,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如果不以攻為守,顯示自己的強大,讓其他的國家再發展蜀國滅亡更快。三國後期蜀國的名將只有魏延和姜維,姜維都還是魏國的,而魏國呢,王雙,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等等很多。如果時間再久蜀國領兵打仗的將領可以說是一個人才也沒有了!

最後,蜀國如果休養生息,那麼時間久了,蜀國將士都沒有實戰經驗,這樣的軍隊到時候守都守不住,蜀國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都被劉備敗光了,諸葛亮北伐帶的軍隊都是些新手,如果不是諸葛亮會用兵,這些新兵豈能是魏國軍隊的對手。蜀國後期,鄧艾攻入成都,守城將士直接投降,為什麼不打,打不贏還可以守,鄧艾糧草跟不上,守個幾天鄧艾軍隊就會不攻自破,為什麼不守直接投呢?一蜀國內部士兵沒有將領會帶兵作戰,二蜀國內部士兵沒有實戰經驗,三蜀國內部士兵吃喝玩樂慣了,不想白白送死。這樣的蜀國軍隊能打仗嗎?說打,諸葛瞻一打全軍覆沒,一個三十年從未打過仗的人,能打的贏鄧艾嗎?在這種弱勢下應該守,卻還要正面打,一看就不會用兵。不北伐蜀國軍隊將不能打仗。

綜合上述蜀國無論如何都得北伐,不說諸葛亮為了國家也好還是為了自己利益也好,還是為了報答劉備也好,蜀國的壞境決定蜀國不能生養休息!


汐水柔情


諸葛亮的北伐,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極有必要的舉措,為大家試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自古以來每逢戰亂川地必割據。秦末有劉邦,漢末先有劉焉、劉璋父子,後有蜀漢;兩晉南北朝先後有成漢,譙縱,蕭紀,王謙;五代十國有前蜀、後蜀;明末有張獻忠,民國還有劉湘、劉文輝等等。

縱觀四川的割據政權,你會發現,其中積極進取,有統一天下之志的政權只有兩個,即劉邦和蜀漢,除了它們,其它四川政權幾乎都不思進取,以為地勢險要就高枕無憂。可惜只要有一個勢力統一中原,四川割據勢力往往就是第一個被拿下的,沒有例外。甚至沒有一個四川的割據政權壽命能比得上蜀漢,更不用說跟漢高祖比了。 所以,諸葛亮北伐,積極進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著四川等死,失敗率100%。所謂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罔顧民生的說法,在歷史上已經被打臉過一萬次了。

再看當時的天下大勢,劉備得蜀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整個天下,魏佔其半,剩下的地方,吳國又佔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國的近六倍,吳國少點,也有蜀漢三倍左右,其他什麼財政收入、軍隊、耕地面積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說劉備夷陵之敗,蜀漢精銳幾乎被一掃而光。


敵我差距如此懸殊而且雙方沒有戰亂的情況下,讓蜀漢和曹魏關起門來比發展?怕不是石樂志。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於敵,不通過北伐練兵,不去努力破壞當時是全中國最大產糧基地的關中地區,而想著跟曹魏比和平發展,恐怕無需等到鄧艾偷襲陰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時就已經亡國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確,不停的在關中、西涼地區製造緊張,削弱曹魏對關中地區控制力,最終拿下關中這個真帝王基業。此外,從秦代開始一直到唐朝,關中地區一直是天下第一糧倉,而諸葛亮對關中地區發動的連年戰爭,讓這個最大的糧倉不僅無法給魏國產糧,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魏略》甚至稱諸葛亮北伐導致魏國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對》裡諸葛亮所言“天下有變”也是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無變”,我就給你打出一個變來。曹魏得國不正,統治基礎本就不牢,在諸葛亮連年北伐下,

司馬懿通過抵禦蜀漢掌握兵權,逐漸進化為權臣,最終謀朝篡位。

“諸葛一生唯謹慎”,是因為他知道蜀國賭不起。強行弄險的賭博魏晉可以玩,但蜀國手裡資本太少,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歷次北伐都是如此,無論勝敗,除了第一次馬謖失街亭有一些損失,其他幾次北伐蜀國損失都非常小。諸葛亮是自古軍事家中最善於計算得失的,虧本生意絕對不做,他北伐的戰略一句話概括:“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可惜他的繼任者並沒有很好的堅持他的戰略(要麼如蔣琬、費禕基本放棄北伐,要麼如姜維九伐中原卻不知計算得失),如果繼承者們有能力理解諸葛亮的格局,在魏晉政權更迭,局勢動盪之時蜀國還真是大有機會。

最後,雙重標準是不好的。隆美爾失敗了被吹成蓋世軍神,而諸葛亮在敵我強弱懸殊比他更大,戰果卻比他強的情況下被一大堆人稱為不懂軍事,令人呵呵呵。

講道理,中國冷兵器時代,除了孫子吳起白起韓信李靖岳飛戚繼光等寥寥數人,還有誰有資格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老貝


你們這些人啊,想讓德國不要招惹毛子修生養息,想讓日本不要招惹美國修生養息,想讓拿破崙不要東征修生養息,現在又想讓諸葛亮不去北伐修生養息,歷史的車輪在碾你啊,哪有那麼多修生養息?悟空全是這種問題了嘛?


問一遍這就好了,還沒個問幾十遍,拜託合併問題功能改進下好吧。

話歸正題。

諸葛亮什麼人呢?善於內政建設,後勤計劃,排兵佈陣,但是你說他激進嘛?非也,孔明一生謹慎,在用計的基礎上其實也十分保守,空城計和上方谷都是演義編撰,說到軍事才能他是有的但是也不是三國第一流的軍事家級別。

這樣一個集智慧與謹慎之人,能比一千八百年後的我們看不清局面?能貿然出手?

當然不會,然而他還是一次次的出祁山,不停攻伐,這說明除了北伐已經無路可走了。

三國三國並非真正的三足鼎立,若是真的三國實力差不多那離統一也沒多少年,真正的三國是兩弱打一強,偏偏蜀國就是最弱的那個。

於是孔明只能以攻代守,魏國雖強,但是兵力要把守多個方向,蜀國雖弱但是入川之道進可攻退可守。

孔明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興復漢室的正統標籤,而一次次的北伐就是確保這個武器不會生鏽。

前面有公孫述,後面有孟氏的蜀國,你看看,在四川能偏安一隅,但是等著戰亂帶來的傷痕逐漸褪去,北方政權仍然會以席捲天下之勢一統天下。

諸葛亮目光長遠,只能放手一搏,趁著曹魏剛剛建立,漢臣猶在,曹魏實力一天天變強,諸葛亮也沒得選擇。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歷史區的哈士奇


諸葛亮北伐是大戰略!是一個優秀政治家軍事家必備的眼光說諸葛亮北伐錯誤,甚至失敗的,不是腦子有病就是就五縱的噴子別有用心的而已!

劉備死後,曹魏立刻就出兵五路伐蜀!修生養息?你想的挺好呢?在蜀漢和曹魏各自的眼裡,誰承認對方都屬於否定自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除非一國滅亡,否則戰爭不會停止!蜀漢不打曹魏,曹魏也會進攻蜀漢!

!你想修生養息的前提是曹魏也修生養息,就資源來說,蜀漢比得過曹魏嗎?就治國來說,諸葛亮是高手,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和平發展下去只會讓曹魏在國力上越拉越遠!到時候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別人手裡,作為一個頂尖的政治家戰略家,諸葛亮會允許這樣的態勢形成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的北伐是成功的!只是要看戰略目的即可!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的抱負是幫助劉備恢復漢室,統一天下!而夷陵之後,戰略目標還會和隆中對一樣嗎?不可以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嗎?

夷陵之後劉關張以亡,蜀中人才凋零!諸葛亮的第一戰略目標就是先保蜀漢平安,才能行成真正的三國鼎立!但曹魏伐蜀的主動權在手裡,或戰或不戰要看曹魏臉色,想修生養息,穩定的環境從哪裡來,曹魏會送給你?

能保蜀漢平安,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主動出擊,讓曹魏不敢正視蜀漢!

而主動出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造成曹魏內部出現問題!試問,如果不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家如何做大?如何有後來的高平陵?曹魏政權如何能成為三國中第一個實質滅亡的政權?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諸葛亮太忠心,操勞過度,去世過早!如果再有10年壽命,司馬家未必敢發動高平陵,那曹魏內部會更加混亂!蜀漢就會更加穩如泰山!

所以說,所謂的諸葛亮不北伐,而修生養息,那是根本不靠譜的說法!至於譙周那種只為自己富貴打算的小人,在事後說出什麼話都沒必要當真!




榕雪


諸葛亮當時如果不北伐,而是選擇安安靜靜地在蜀中謀發展,那樣的話遲早也是個死,恢復漢室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首先,當時的曹魏統一了北方,全國的精華部分曹魏佔了大部分,你蜀漢想和曹魏拼發展?開玩笑吧。

其次,有人可能會說等到魏晉換代中原有變時再進行北伐,機會會更大,這就更是無稽之談。

如果沒有諸葛亮隔三差五的北伐,司馬懿能有機會掌控魏國的軍政大權?他沒有那麼大的權利,怎麼去顛覆曹魏?中原還會有這個大變嗎?

再說了,真的等到那個時候,諸葛亮還活著嗎?那時候北伐更難。


金剛菩提淺談


益州地廣人稀,易守難攻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諸葛北伐每次都是糧盡退兵,而曹魏佔據中原,坐擁八州,皆是富饒之地,不打仗拼發育,怕是石樂志

其次,益州是不產馬的,而騎兵是古代的戰鬥機,在合理作用下,一騎抵十卒並不誇張,產馬重地幽州,冀州,雍州都是曹魏的,非要休養生息,就算一鼓作氣破了陳倉,拿下長安,之後如何,怎麼在平原上打敗數十萬鐵騎

第三,諸葛年事已高,蜀漢的三大政權,元老派已經死完了,荊州派全靠諸葛撐著,諸葛死後必然被打壓,而益州派大多想偏安一偶,慢性死亡罷了

所以諸葛北伐是必要之舉,進則九死一生,退則坐以待斃


破碎軌跡


謝邀,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這個問題首先要以當時的情況條件來展望蜀國未來,如果諸葛亮不北伐的話,以蜀國大力生產休養生息,加上諸葛亮的治理能力,可能蜀漢會迎來一波盛世,雖然蜀國資源不多,但蜀國人口也不多,自給自足還是可以的,加上對外貿易,那樣諸葛亮就會成為霍光輔政的氣象,在邊境加強防禦的情況下,在培養出一代明君,蜀漢延續百年不是問題。


夏有涼風61


玩完。三國中魏相當於正統,雖然在皇權上蜀掛的屁簾有合理性,從實際上看,魏地處中原,漢文明發源地,人口多,科技發達(相對吳蜀),當時的吳蜀就是蠻夷之地,停下來搞建設,就是讓魏不戰而勝。吳蜀之中蜀是最弱的,只能攻勢防禦,騷擾一下。後面的情況也證明了,魏人才輩出,鄧艾,鍾會,司馬家的等等等等,蜀只能用廖化做先鋒,吳國也是人才寥寥,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問題,中原比邊疆人才要多,從古到今,還是那句話,最重要的是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