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上次分享了面對孩子像天書畫符一樣的畫作該如何評價,沒看過的戳->不上昂貴畫畫班,父母也能成為孩子的藝術啟蒙老師(有音頻)。好在這只是一個階段,等孩子慢慢大了,開始從“抽象派”轉型了。不少父母也覺得自己似乎可以看懂孩子的畫作了。

這時,每當孩子拿著畫好的作品給父母看時,我們也特別願意評價。但不少父母的評價就變成了好心辦壞事,直接扼殺了孩子的創作熱情。

不要這麼問

藝術不該有預設,因此在評價孩子畫作時,永遠不要先入為主。比如一拿到孩子的畫就說,“寶寶,媽媽覺得你這個雞畫的很像”,因為也許孩子畫的根本不是雞。更加不要說,“寶寶要畫雞嗎?雞的嘴巴應該是尖的”。

藝術不是隻有具象的,千萬不要問預設性的問題,而是多使用開放式的提問,“和我說說你的畫吧”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避免引導性問題,不要把你的答案餵給他們

不要這麼教

孩子畫畫時,父母不要演示,特別不要在孩子旁邊畫具象的畫。人的本能都是“當發現有其他人比我做得好時,積極性就會被打擊”。

孩子一旦發現父母可以畫出一隻貓、一座屋子時,他們自己就停止了創作的慾望。很多孩子就會樂此不疲地指揮父母作畫,而不再自己嘗試了。下面這位媽媽的分享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但她馬上就意識到了,引導的也非常不錯,大家可以參考。

讀者:ye meng

寶寶2歲3個月,因為看過我們畫畫之後覺得自己畫不好,一直不願意畫。我最近想鼓勵他畫,這次是我先跟他說,畫個椰子樹吧!(之前在畫書中看過)畫時我陪在旁邊的,他一邊畫一邊說,長長的是樹幹,然後畫圈,我說,很多椰子啊。他說,都長到一起了!畫完後我說,噢,好多的椰子樹!上面還有好多椰子!他表情很高興。這是他第一次自己一個人畫了一幅畫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說完兩個“不要”,接下來再來分享三個“要”,這些才是評價孩子畫作的正確打開方式。

要激發孩子創作的火花

孩子到了2、3歲以後明顯更有思想了,有時自己會給自己命題,比如孩子會說,“媽媽,我想畫汽車,你幫我”。剛剛第二個“不要”已經說了,父母絕對不能在孩子作畫過程中進行演示,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先不要著急讓孩子開始作畫,而是開始和孩子聊天:

-你想畫的汽車是什麼顏色的啊?

-紅色的

-哦,是一輛紅色的汽車啊,那汽車上有什麼呢?

-輪子

-幾個輪子呢?

-三個輪子,黑色的輪子

-哦,寶寶要畫一輛紅色的汽車,汽車上有三個黑色的輪子呢。還有什麼?

-車上有一扇門和一扇窗

-哦,這輛紅色的汽車有三個黑色的輪子,車上還有門和窗。那車是停著的還是開動的啊?

-開動的,我在開車,坐在窗旁邊

。。。。。

你看,這樣的對話過程就是在啟發孩子如何創作,這也是我在學習兒童早期藝術啟蒙時,老師說的“創作火花”。教授說,作畫是自己思維的表達,兒童期間的畫畫創作更多的是應該鼓勵孩子表達。這種表達就該從作畫之前就開始,讓孩子和父母之間進行這樣的談論,就是在教孩子如何把自己心裡想的表達出來,付諸於紙上。

當孩子發現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一點不難時,他們的創作積極性就被大大激發了。過不了多久,孩子也許就不需要和父母討論,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創作了。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要掌握評價三大原則

我的上一篇提到的如何評價孩子畫作的三大原則,還是可以繼續實施的。沒看過的,可以戳->不上昂貴畫畫班,父母也能成為孩子的藝術啟蒙老師(有音頻),這裡簡單重溫一下。

1、誇藝術元素(點、線)

“哇,寶寶的這幅畫裡有點、有直線還有曲線。曲線組成了半圓和圓圈,很豐富啊。”

當孩子說這是貓時,可以進一步說,“對哦,直線和曲線連接一起就變成了貓的肚子呢”。

這樣的評價就是讓孩子意識到藝術元素的使用可以創造出一幅畫,從而鼓勵他們接下來的創作時多使用點、線的搭配。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2、誇色彩變化

“你這幅畫裡顏色很豐富呢,我看到這裡的藍色比較淺,這裡的藍色很深,這是怎麼產生的啊?”-讓孩子意識到水對於顏色的影響。

“我還看到這裡有很多綠色,媽媽給的顏料裡沒有綠色啊?寶寶是怎麼變出來的?”-讓孩子意識到如何通過三原色(紅黃藍)調配出不同顏色。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3、誇作畫過程

“這條豎直的線條,寶寶是怎麼畫的啊?哦,對,從上到下,我們要用胳膊。那這條曲線構成的圓圈呢?對,這樣的圓圈,我們可以轉動手腕輕輕地畫”。

點評時會邊說邊比劃,最好孩子也能自己比劃出來,這樣孩子就意識到作畫時自己動作的控制可以影響自己的畫。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要多聆聽孩子畫作背後的故事

孩子的作品絕對不能光靠我們用眼睛看,然後簡單評論好不好看、像不像這樣,更關鍵的是去聆聽孩子作品背後的想法。

很多3歲以後的孩子都是習慣邊畫邊自言自語,把自己畫畫背後的想法說出來的。這是非常寶貴的創作過程,家長陪同旁邊時要做的就是不加評判地聆聽,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除此之外,教授還建議父母們可以把聽到的故事記錄在畫作後面。孩子每幅看似亂七八糟的畫作,正是因為背後的那個故事才顯得珍貴。而當父母想要記錄時,一般都會更加用心去聆聽。

(分享幾個讀者來稿,有了這些故事,這些作品也更加獨一無二不是嗎?)

讀者:土豆

寶寶Nancy,五歲半,很少用顏料,基本都是自己用彩筆在畫。她的故事:下大雨了,河裡的人和小動物都打著雨傘,這時候電閃雷鳴,大閃電讓森林起火了,森林裡還有一輛車子被閃電擊中爆炸了(講到這裡又畫了幾筆來補充)還有更嚴重的,颳起了龍捲風,把人都捲到天上去了。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讀者:綻放的小太陽

寶寶四周歲,我說把今天有趣的事畫下來,她就畫了這個。她說中間的是她自己,邊上是他的好朋友,一起在菜園裡拔蘿蔔!天上還有小鳥飛來看,下面還有一大西瓜!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當時我在上早期兒童藝術啟蒙課程時,教授說的一段話讓我特別有感觸。不要害怕孩子不會畫,真正要害怕的是,孩子沒有想法。照著畫、照著塗顏色,這些太容易教會了,但這種沒有想法的創作是最沒用的。

學會繪畫技巧卻沒有想法的畫家是沒有靈魂的。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父母的早期啟蒙千萬不要把最珍貴的“藝術靈魂”拿走了!

不上昂貴畫畫班,父母也能成為孩子的藝術啟蒙老師(有音頻)

這位教授傳授給我的育兒經,值得每個父母反思

畫的像才是好作品?不要用成人的標準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在家音樂啟蒙並不難,但也絕對不是放放歌曲就好了

英語啟蒙不會?早教課太貴?這份歌單你一定要收藏

6個月到3歲,這樣帶孩子逛超市,早教的錢都省了!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