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醫生爲什麼都通過一個「洞」來做手術?

(2018-05-17)如果這篇問答你感興趣,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喲!


人類醫學史上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無菌術誕生之前,外科手術術後病人常因術後感染,導致致死率居高不下。後面隨著無菌技術的誕生,整個圍手術期外科醫生的無菌觀念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手術病人的生存率,其中手術無菌單的使用就是無菌技術重要的一環。

無論是何種手術,都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們就教過,肩膀以下腰以上的範圍屬於無菌範圍,打死也不能讓其他非無菌物體碰到,自己的,或者是其他人的。


而為了手術的無菌,對於病人手術部位消毒後,為了避免手術醫生手術過程中因為手術操作,汙染了自己進而汙染了病人,必須營造一個無菌的範圍,以保證手術醫生能大刀闊斧的專心做手術。而這個無菌的範圍除了要滿足正常的手術視野的暴露,又得足夠大,能將手術部位與病人的其他有菌部位隔離開,這就是我們這個“洞”的來源所在。

這個洞是由眾多無菌手術單構成,分別稱之為“小單、中單、大單”,徹底消毒後的手術部位(以開放胃大部切除手術為例)一般情況下先通過四個小單,上下左右各一將手術切口暴露出一個四邊形來,四邊形不能過小,過小的話手術過程中暴露範圍不夠,會增加手術難度;過大的話則可能增加手術感染的風險。


單一的一層手術單是無法滿足無菌要求的,手術室上叫層數不夠,層數太少,別說外科醫生了,常人都覺得不可能做到良好無菌吧!此外,假如手術是使用傳統布單,而非防水無菌一次性手術單的話,若患者出血較多,則很大可能溼透無菌單導致手術檯汙染。因此,在小單後需在加用中單,而後大單。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層次的無菌單以保證手術無菌要求。


對於不用進手術室的常規門診小手術,我們也是通過一個洞來做手術

門診很多病人,比如說小的脂肪瘤、女性的乳腺纖維腺瘤、骨科的腱鞘囊腫等都是可以通過在門診手術間或者是科室處置室等相對清潔環境下手術的。

手術過程也是常規消毒,但對於比較淺層的手術,常規的無菌要求必須要滿足,對於鋪單則沒有手術室大型手術那麼嚴格要求。

我們一般才有常規手術器械包中的“無菌洞巾”用於暴露視野,隔絕有菌及無菌範圍,營造一個無菌的局部範圍便於手術。


因此,對於門診一些小手術的醫生,有時可能因為一個轉身、一個動作,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自己汙染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能騙自己,該重新洗手消毒就重新來,手術雖小,術後感染了,問題也嚴重了!


對於某些特殊的手術,大同小異,沒洞的話也要創造一個洞出來!

以膝關節置換為例,手術過程中需要反覆活動膝關節,安裝完關節假體後也必須反覆屈伸膝關節查看手術效果,因此若只單純露出一個洞來,肯定是不行的。

手術我們一般會在大腿根部上一個止血帶,準備手術中暫時阻斷下肢血運便於手術用,止血帶以下部分肢體全部消毒,包括腳趾頭,消毒完後小單鋪在止血帶遠端,下肢下面鋪中單,止血帶以上部分鋪中單,膝蓋以下用無菌單包裹,繃帶殘繞,這個時候,這個洞也開始出現了。既保證了手術無菌的需要,也保證了手術的需要。


感謝這麼帥氣這麼美麗的你關注了外科醫生“骨科小黑鍋”,每日更新醫學科普小知識,聽聽健康有趣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