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降壓有三巧

黃芪降壓有三巧

黃芪降壓用之得法,其效卓然,用之不當則適得其反,如何使之升降盡如人意,為我所用?本文作者口傳其使用之法,便於讀者用之臨床而不失規矩。

黃芪降壓妙在巧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確有降壓作用。

用之得法,其效卓然,用之不當則適得其反。筆者的體會是,黃芪降壓須巧用。

巧在對證上

我以為《靈樞·口問》篇所指出的“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的證候最為適用。

這是一種在高血壓分型論治中,經常被人們忽視而在臨證中時時可見的氣陰兩虛證型。

此段經文多被理解為單純的氣虛證,但單純的氣虛何以會使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呢?

我以為此證與腎虛有關。因腎藏精,主骨生髓,開竅於耳,其實質在於腎精不能隨宗氣而上濡灌空竅,不是單純的氣虛,而是氣陰兩虛問題。

此證型以脈見虛弱、氣短乏力、眩暈每兼項強、腰膝痠軟、手足心熱、目澀耳鳴、體態豐腴、舒張壓高而不降者為主要症狀。

對此證型,我常用自擬補氣滋陰湯,基本方為:黃芪30克,葛根15克,杞子25克,首烏25克,生地25克,女貞子25克,寄生23克,牛膝10克,澤瀉25克,鉤藤20克,牡蠣30克。

略事加減,效果尚好。特別是對久服各種西藥、收縮壓控制在正常值內而舒張壓長期保持100毫米汞柱以上而不降者,其效尤佳。

我從長期治療高血壓病體會到,高血壓見有氣虛者非黃芪莫解,氣虛痰濁型用之亦可。切不可用於肝陽、肝火、肝風等型。

巧在用量上

由於黃芪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故醫生慮其升壓而怯用者不少。如何使之升降盡如人意,為我所用,筆者的體會是雙向調節作用似與用量有關,就是說重用黃芪則降壓,黃芪量輕則升壓。

這一點從前賢名方的應用上可見端倪。

王清任補陽還五湯黃芪用量高達四兩,今臨床用治腦血栓後遺症,黃芪用量亦多在60~120克上下,如此大量,很少有升壓之弊,可見黃芪重用可降壓。

而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黃芪用量原方僅一錢,今用補中益氣湯升壓,黃芪用量多在15克以下,足見黃芪輕量則升壓。雜誌上偶見用補中益氣湯降壓之報導,查其用量亦多在30克左右,其用量已超過原方十數倍,但這又恰恰說明了黃芪重用可降壓。

筆者在治療高血壓病時,黃芪用量必在30克以上,氣虛兼血瘀證者還可適當加量。

巧在配伍上

黃芪與滋補腎陰藥杞子、首烏、生地、女貞子為伍,多用於氣陰兩虛型,黃芪用量稍大於滋陰藥。

配伍意義在於,用黃芪補氣並將滋補腎陰藥上載以益腦,且補肺氣以益腎水之上源,使金旺自能生水。

黃芪與活血化瘀藥丹參、赤芍、川芎、紅花等為伍,每用於高血壓而兼見冠心病者,黃芪用量必倍於活血化瘀藥。因其血瘀與氣虛有關,氣虛為因血瘀為果,重用黃芪意在通。亦即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之意。

黃芪與葛根為伍,常用於高血壓而兼見頸項痛者。黃芪葛根比例2:1為好。中醫理論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葛根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腦及冠脈血管流量作用,用於腦供血不全者,效果顯著。

黃芪與防己為伍,系用於高血壓而兼見腎炎浮腫者。二藥伍用補氣行水、利水消腫、升降調和、血壓得降,浮腫得消。

黃芪與山藥為伍,用於高血壓兼見糖尿病者,對此,施今墨先生論述頗詳。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