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入聲字及其他

最近某會推出《中華通韻》,某發言人宣稱「此次徹底地廢除入聲字」,引發一片譁然,更有人宣佈從此退出某會,云云。網上有是否支持《中華通韻》的投票,詩人詞人未必理會;但在創作中,堅持用平水韻寫詩、用詞林正韻填詞的還是主流。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配圖為敦煌古韻書《排字韻》殘片

根據文獻的記載,中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但這兩書早已亡佚。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編撰的《切韻》,共分為193個韻部。

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併、修整韻書。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孫愐編制《唐韻》(原書已佚),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全書5卷,共195個韻部,與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同,其上、去二聲都比陸法言《切韻》多一個韻部。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為隸屬於金朝河東南路絳州之鄉級行政區)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

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明人延用。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共收錄漢字9504個。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其內容與王文鬱的《新刊韻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韻的組織,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

從中可以看出,韻部在總體上是趨簡的,在平水韻成型以前,臨近的韻部可以「同用」;平水韻實際上是總結唐人用韻的規律,把本來同用的韻部合成一個韻部,精簡為106韻。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即便如此,平水韻中仍然有一些臨近的韻部,在今天讀來,幾乎相同(比如【一東】、【二冬】);另一方面,同一韻部中,也有今天讀來不盡相同,如【九佳】中有a、ie、ai等韻。所以,宋人填詞時,就將可以合併的繼續合併,將已經不同韻的拆分開來,如此分分合合,一共分出19個韻部。其中,前14個韻部,以平聲統攝上聲、去聲;後5個韻部,為另立之入聲韻部。這就出現了將一東、二冬歸為一部,又將九佳、十灰等韻部拆分重組,名之為「九佳半」、「十灰半」等的情況。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此外,在《詞林正韻》裡,還出現了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聲、入聲作去聲的情況,稱之為「入派三聲」。《詞林正韻》中有「入聲韻部」,說明入聲並非消亡,但一些入聲字演變成了平聲、上聲、去聲。到了《中原音韻》(元曲用韻)中,則徹底取消了入聲韻部,將所有的入聲字都派向了前三聲。舊四聲(平上去人)開始向新四聲(陰陽上去)轉變。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唐詩、宋詞、元曲,韻部越來越簡化,以致於將入聲字都取消了。那麼,入聲字消失了嗎?沒有。在南方廣大地區,入聲字依然在方言中頑強地存在著。但有什麼用呢?

中國,在政權上,一次次自北向南被征服,文化亦然。《中原音韻》消解入聲字,就是北方文化(沒有入聲字)對南方文化(有入聲字)征服的實例。

自北向南的文化征服,一直延續至今。這兩天,關於上海教科書中,「外婆」被改成「姥姥」的話題,最不能忍的是,外婆、姥姥同為方言(書面語為外祖母),外婆因為是南方方言而被拋棄,姥姥因為是北方方言而被某些人認為是規範用法。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記得當年,李健吾先生曾說,如果他唱京劇,梅蘭芳就沒得吃了。他說這話,是因為有人邀請他去聽周信芳的戲,言下之意,梅蘭芳他都看不上,何況周信芳。但是,在看完周信芳的表演後,李健吾卻由衷地佩服起來。從而引發了有關京派(梅蘭芳)與海派(周信芳)藝術特色的論爭。

時至今日,京派、海派都已消解,每年的春晚小品,幾乎被東北二人轉霸屏。所以中國當代文藝,只有東北的和非東北兩種。中國人的文藝生活,還保留了古人消息的,恐怕也就只有詩詞和古琴了。

格律詩從唐代成型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千多年以來,中國人寫詩一直都用古韻(最多是合併可以同用的韻部),也一直認可入聲字,從來沒覺得不便。你搞了一套《中華新韻》,又搞了一套《中華通韻》,一定很辛苦,並行不悖即可,但信誓旦旦地說要「廢除入聲字」,又是何苦來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