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模式下:如何將鄉村「冷資產」轉變爲「熱資產」?

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而鄉村地區產生了大量的閒置房屋、閒置土地、閒置工具、閒置設施等。這些資源包括農村的“四荒地”和被大家遺忘的鄉村農耕文化、逐漸消亡的鄉村歷史文化遺產等都可以被稱為是鄉村“冷資產”。

共享經濟模式下:如何將鄉村“冷資產”轉變為“熱資產”?

冷資產不代表它們沒有開發和利用的價值,而是沒有及時的利用或有效的整合或合理的開發。

據統計:我國約有7000萬套農房和3000萬畝宅基地處於閒置狀態。農房和農地是農民財產的核心,而大量農房和宅基地閒置,任其破敗是一個巨大的浪費,利用起來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如何將鄉村“冷資產”轉變為“熱資產”?如何將農地和農房這些核心財產變成農民的稱心財富?

互聯網及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農莊”的推出,不僅盤活了土地、農房,還喚醒鄉村發展活力,實現鄉村振興。

共享經濟模式下:如何將鄉村“冷資產”轉變為“熱資產”?

2018年2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這位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依據和政策支持。

而很多互聯網平臺成為了鏈接擁有土地使用權的農戶、獲得經營權的開發商、擁有短暫使用權遊客;擁有房屋所有權的農民、發展民宿的開發商、熱愛民宿的遊客等利益主體的紐帶或全渠道。

共享農莊是時下比較流行的鄉村發展途徑之一,這一發展理念最早我國起步於海南省,並得到政府、企業及當地農民的高度關注。而共享農莊主要是指把農村閒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並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等多種模式,再通過互聯網對外出租。農村有一些破舊的房屋,農民自己沒有能力修繕或投資,也租不出價格。而運營商介入後,則將設計、資金、技術、管理、文化、人才等先進理念引入,反哺農村,不僅租金漲上來了,農村一些老人還可以參與保潔、綠化等物業服務工作,領取工資,總體上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這種模式,農民一方面可以實現租金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為自家或周邊農莊提供物業服務的方式獲取工作收入。

這樣在互聯網和共享經濟模式的指引下,鄉村閒置的資源通過鄉村旅遊的帶動而被盤活,還會極大程度上增加居民的收入和獲得感,真正使得鄉村的“冷資產”轉變為“熱資產”“熱財富”,帶動鄉村振興。

共享經濟模式下:如何將鄉村“冷資產”轉變為“熱資產”?

湯俊,現任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執行院長

旅遊項目要規劃,要方案,怎麼辦?

諮詢老師:bjtj1717 或頭條號私信聯繫 (請點擊以下:瞭解更多)

本文文字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版權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