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模式下:如何将乡村“冷资产”转变为“热资产”?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乡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闲置房屋、闲置土地、闲置工具、闲置设施等。这些资源包括农村的“四荒地”和被大家遗忘的乡村农耕文化、逐渐消亡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等都可以被称为是乡村“冷资产”。

共享经济模式下:如何将乡村“冷资产”转变为“热资产”?

冷资产不代表它们没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而是没有及时的利用或有效的整合或合理的开发。

据统计:我国约有7000万套农房和3000万亩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农房和农地是农民财产的核心,而大量农房和宅基地闲置,任其破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利用起来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将乡村“冷资产”转变为“热资产”?如何将农地和农房这些核心财产变成农民的称心财富?

互联网及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农庄”的推出,不仅盘活了土地、农房,还唤醒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共享经济模式下:如何将乡村“冷资产”转变为“热资产”?

2018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位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依据和政策支持。

而很多互联网平台成为了链接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获得经营权的开发商、拥有短暂使用权游客;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农民、发展民宿的开发商、热爱民宿的游客等利益主体的纽带或全渠道。

共享农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乡村发展途径之一,这一发展理念最早我国起步于海南省,并得到政府、企业及当地农民的高度关注。而共享农庄主要是指把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据需求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等多种模式,再通过互联网对外出租。农村有一些破旧的房屋,农民自己没有能力修缮或投资,也租不出价格。而运营商介入后,则将设计、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人才等先进理念引入,反哺农村,不仅租金涨上来了,农村一些老人还可以参与保洁、绿化等物业服务工作,领取工资,总体上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这种模式,农民一方面可以实现租金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为自家或周边农庄提供物业服务的方式获取工作收入。

这样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指引下,乡村闲置的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带动而被盘活,还会极大程度上增加居民的收入和获得感,真正使得乡村的“冷资产”转变为“热资产”“热财富”,带动乡村振兴。

共享经济模式下:如何将乡村“冷资产”转变为“热资产”?

汤俊,现任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执行院长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怎么办?

咨询老师:bjtj1717 或头条号私信联系 (请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本文文字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