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站在讀書人金字塔頂端的他們都是誰

今天是全國高考的第一天,希望同學們都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高考很容易讓人想起古代的科舉,因為它們的第一名都叫狀元,然而狀元並不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在其之上還有一個高不可攀的稱號“連中三元”。歷史上每個完成這個高難度的成就的人,都會名垂青史。

連中三元,站在讀書人金字塔頂端的他們都是誰

我國的科舉制度起始於隋朝(一說唐朝),隋文帝為了打破門閥貴族對於官位的壟斷,廢除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度,下詔舉賢良,開科取士。這個制度起於隋朝,盛於明朝,結束於光緒31年(1905年),歷時1300餘年,對中國用人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高級公務員選拔,畢竟一旦中舉你就能有官可做,而不是去大學上學。

我們就以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明朝為例介紹一下,這個歷史悠久的制度,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為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考試三場,縣試、府試、院試。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這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在鄉試的第二年,即逢醜、辰、未、戌年三月由禮部主持舉行,全國的舉人都要進京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這是三元的第二元。

殿試在會試同年四月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殿試放榜後,由皇帝親自主持瓊林宴,宴請新科進士。

連中三元,站在讀書人金字塔頂端的他們都是誰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能夠連中三元是多麼高難度的任務了吧,在1300年的時間裡,只有十七人完成了這個任務。他們分別是:

文科14位: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錢棨、陳繼昌。

另外還有三位武三元:

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

明朝萬曆年間的王名世;

清朝順治年間的王玉璧。

在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子廟內有進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進士5萬餘人的姓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連中三元,站在讀書人金字塔頂端的他們都是誰

j進士碑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