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前言

人的內心是最大的世界。在人類社會中活著,不但需要對自由的渴望,更需要百倍的勇氣。不然,生存就如夾在眾人之書中的一片枯葉。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出身相聲世家的IT男

馬東是一個星二代,

他的父親馬季是相聲界的大師級人物。

出身相聲文藝世家,

父親馬季的光環一直都籠罩在他的頭頂上。

那時候還總有那麼些個好事兒的人,

對馬東說:

“你是馬季的兒子,那你來給我們說段相聲吧”。

只不過馬東沒有子承父業,

他沒有學習過一次相聲。

小時候的馬東也曾經對相聲表現出濃厚的熱情,

看到姜昆等人來家裡跟父親學習,

馬東就悄悄地貓在門後面偷聽。

發現兒子研究相聲,

馬季沒有欣喜反倒選擇把兒子攆走。

馬季不止一次地說:

”馬東不是學相聲的料,

我幹了一輩子相聲,

知道這門藝術不是經過努力就能說好的,

父親說得好,兒子不見得行。”

18歲高中畢業,馬東被父親送到澳大利亞主修計算機。

畢業之後,馬東很快在一家大公司找到工作,

並且順利拿到綠卡,

成為一名朝九晚五的IT男。

演藝圈摸爬滾打了幾十年,

馬季對這個圈子的酸甜苦辣瞭解得太多太深,

作為父親,對於馬東,

只是希望他現世安好,平安喜樂。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留學,給我不一樣的維度

沒有留學澳洲的人,

總是傾向於給留學這件事情披上無比華麗的外衣,

令人豔羨。

但脫去華麗的袍子,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18歲的馬東穿著牛仔褲破皮鞋,

還有牛仔褲裡的15塊錢來到了一個異國他鄉。

聽不懂英文;

看不懂英文;

更說不出英文。

在這裡,馬東就是聾子、瞎子和啞巴。

當時最有錢的是日本來澳洲的留學生,

其次是香港,然後是臺灣,

再然後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華人學生。

中國大陸,在留學生的最末端。

馬東在澳洲的生活可以說一直在打工,

餐館、辦公室衛生清潔,

揉袋鼠的睪丸皮子,

幾乎什麼工都打。

大學畢業之後,

馬東因為專業比較好,

所以有了一個還不錯的工作。

生活越來越平穩,工資也越來越高,

甚至當時馬東一個月的工資

可以抵得上父親馬季一年的收入。

可是,從下飛機踏上澳洲土地的那一刻起,

邊緣感,無處不在。

馬東後來總結自己的留學生活:

“我盡力讓自己吃的苦,

在這8年裡面吃完了。

但是正是因為這段留學經歷,

讓我有了另外一種視角,

讓我看待事情的維度,會大一些。”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感覺疼的時候,你正在成長

1996年,

27歲的馬東從澳洲辭職、

回國、重新學習。

北京電影學院是與計算機,

完全背道而馳。

這不只是換了一門專業,

更是換了一種全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更何況,

這個時候的馬東已經27歲,

臨近而立之年。

在學校,

馬東一邊學著做節目策劃,

一邊客串做主持人。

畢業那年,很多同學攛掇他:

“去當主持人吧。”

那時的馬東,個頭1米7,體重190,

主持人幾乎都是俊男美女的代名詞,

這身材去當主持人,

在當時的馬東看來就是一個笑話。

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天生註定,

30歲那年,馬東結識了湖南電視臺臺長曾凡安。

當時他正籌備一檔談話類節目《有話好好說》。

他對馬東說了同樣的那句話:“你來當主持吧”。

主持節目並沒有電視上我們看到的那樣輕鬆。

當時錄製節目的條件並不好,

馬東白天在辦公室辦公,

晚上沙發一打開就是他的床。

他又怕熱,因為他是一個胖子,

每次在水銀燈下錄節目,

總要花去好幾個小時,

一期節目下來總是大汗淋漓,

不斷用紙巾擦汗,

紙會裝滿一個簍子。

馬東從小喜歡古典詩詞,

特別喜歡《三國演義》,

有時候會寫些半文半白的文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這是錄製節目當中關於訂飯的一件趣事,

馬東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表達,

但是也足以知道當時的境況。

《有話好說》是一個講真話的社會調查類的欄目,

馬東一直希望這個節目可以做一些有價值的實話。

節目75期的時候,馬東以“走近同性戀為題”,

也因為這期觸碰敏感邊界話題,

《有話好說》這檔節目被叫停。

湖南長沙銀華大廈《有話好說》欄目組,

空蕩蕩的辦公室,滿地的紙屑,

黑板上下一期的選題,

還有辦公桌上《新週刊》頒發的“最佳談話類節目”獎牌。

看到這些,馬東毫不避諱地失聲痛哭。

多年之後,馬東在《奇葩說》節目上說過這樣一句話: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我們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這應該是馬東作為電視人,

作為內容者,

對大眾傳媒的一種深刻理解。

不反智、不反信息量、不反世界觀、

不反動,有一種世俗的智慧、通透的分寸。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沒有適不適合,只有努不努力

2011年,33的馬東加入了中央電視臺,

開始主持《挑戰主持人》。

節目最開始,

馬東並不像談話節目那樣得心應手。

《挑戰主持人》是一檔綜藝節目,

打著選主持人的幌子,

用娛樂的方式表達。

不過馬東在這檔節目中學到了很多,

他發現綜藝是形式,

選主持人是形式,

文化衝突與文化衝突中所產生的優質內容才是靈魂。

很快,《挑戰主持人》的收視率,

就在央視綜合類節目中名列前茅。

馬東也因此與竇文濤、崔永元一起,

被譽為“中國脫口秀的三駕馬車”。

2004年,馬東成為《文化訪談錄》的節目製作人和主持人。

兩個欄目同時進行,

馬東在兩個相鄰辦公室間穿梭,

也往來於兩種角色。

在《挑戰主持人》,

他欣然接受嘉賓張紹剛和叮噹的戲謔,

總能機智地回敬幾句俏皮話。

在《文化訪談錄》,

他能嚴肅地和時年96歲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對談,

也能讓于丹連講7天崑曲。

那個時候電視臺的節目主持與嘉賓為善,

聊得多是光鮮過往,

成名軼事,基本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馬東非常喜歡反其道而行,

尷尬軟肋,狼狽情感,

馬東常與嘉賓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不過就算戳嘉賓的痛處,踩別人的尾巴,

馬東也會把分寸感掌握的極強,

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切盡在不言中。

不過,2006年,由於父親馬季的突然離世,

馬東離開了他主持了七年的《挑戰主持人》。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

在馬東的印象裡,

父親馬季一年裡總要有十個月在外地,

逢年過節不在家更是家常便飯。

所以對於兒時的馬東來說,

父親就意味著三個字“我很忙”。

馬東出生的時候,

馬季正在遭受批鬥,

馬東三歲之前一直生活在親戚家。

第一次見到父親,

馬東怯生生的喊了一聲:“叔叔”。

這句稱呼,讓馬季忍不住的流淚,

這是馬東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看見父親在他面前展現軟弱。

後來的童年乃至長大,

馬季對於馬東來說,

都是一位嚴肅且強勢的父親。

小時候闖禍,父親會大揍他一頓。

送他去澳洲時,

沒有多餘的囑咐,只告訴他:

“男子漢應當獨自闖蕩,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花哨,要嚴於律己,別忘記本分。”

生病住院,

還要囑咐家人不要告訴馬東,

以免影響他目前的生活。

馬東之後回憶父親馬季的時候說過,

父親馬季在公私上非常嚴格。

為了調他的徒弟,他可以給別人演出100多場,

因為在他看來這是公事。

不過對於兒子馬東,

他卻從來沒有為任何事情請

任何人吃過一頓飯,

因為在他看來這是私事。

2006年12月20日的上午,

馬季因為心梗突然去世。

因為太過突然,

所以並未有隻言片語留給家人。

後來馬東整理父親的自傳書稿《一生守候》,

在寫兒子的那一章裡,

見到了這樣的字句:

“馬東是我最大的驕傲和自豪!”

這樣的話,

馬季應該永遠都不會當面和馬東說,

但是馬東的優秀一直都讓父親馬季引以為傲。

馬東後來在《奇葩說》的節目裡,

提到過一次父親。

他說:“今年是我父親去世十週年。

他是突然去世的,

大家都知道,

親人的突然離去會給人帶來特別大的打擊。

父親去世三年後,

我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我父親跟我說,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走了,

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子,

有緣再聚。”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死於25歲,葬於75歲

2011年,

馬東完成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導演工作後,

做了一個決定:離開央視。

此時,央視的“離職潮”還沒有開始洶湧,

馬東本人除了是《文化訪談錄》

節目的製作人與主持人外,

還是央視頻道總監助理。

後來有很多媒體都揣測馬東辭職的原因,

更是有了不少央視對馬東不好的傳聞。

其實此時的馬東有了一定的中年危機,

首先是體重上。

不過最重要的是與年輕人的代溝,

05年時他至少能知道80後的孩子們在說什麼,

之後的90後甚至00後,

他就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了,

這讓他最不能接受,

他感覺自己被世界放在了馬路邊上。

他急需回到馬路的中央,回到隊伍中去。

“如今之所以我選擇離開央視,

原因只有一個,

我今年已40多歲了,

我只是想換一種方式,

開始新的生活。

過去的一切,都歸於零,

我現在的一切都從零開始。”

因為在馬東看來,

如果在生命的文化意義上,

你不去接受修正了,

那麼實際上,

你已經停止呼吸。

那就是我們常說的:

死於25歲,葬於75歲。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娛樂是先天的本能,文化是沉澱的結果

2013年,

馬東受邀成為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

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媒體,

兩者在遊戲規則方面完全不同,

馬東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名稚嫩的大齡學生。

最初剛到愛奇藝的時候,

馬東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

有一段時間,

他一天開十幾個會,

接受各種“洗腦”。

他需要學習如何在繁雜的

數據中發現一個節目的規律,

學習用技術層面的眼光來

看待一個節目所謂的“好壞”。

如果說傳統媒體評論一個節目的

好壞最初依靠的是經驗與判斷,

那麼互聯網媒體則是拿數據告訴你,

哪種類型會更加惹人關注。

很快,

馬東拿到了踏入互聯網門檻的第一張門票。

首先花大價錢購買熱門劇與綜藝,

並進行獨播。

《康熙來了》、《來自星星的你》、

《愛情公寓4》、《爸爸去哪兒2》

以及《Running Man》、

《Star King》、

《無限挑戰》等熱門韓國綜藝節目。

據說光是綜藝就花費了愛奇藝 2 億元。

但是帶給愛奇藝的好處也是巨大的。

以《爸爸去哪兒 2》為例,

銀鷺和藍月亮成了這檔節目在愛奇藝上的贊助商,

兩家公司一共付出了 9600 萬元。

而《爸爸去哪兒2》每集 1 億多的

點擊量能夠帶來的廣告收入也可能超過 1 億,

所以單是《爸爸去哪兒2》就能夠收回購買綜藝節目的成本。

這時的馬東,

和過去在《有話好說》和央視裡的馬東,

已經判若兩人。

在央視的《挑戰主持人》和《文化訪談》裡,

他多半穿的是正裝,

在《奇葩說》裡,

他穿過蘇格蘭裙、

迷彩花色西裝,脖子、

胸前掛著各種稀奇古怪的道具。

外界好奇“一個文化人怎麼就做娛樂了呢”?

馬東非常討厭別人說:

“你變了,

你終於釋放了”或者“

你把嚴肅的話題用娛樂的方式表達”。

因為在馬東看來:

“所有真正的視頻,

都要符合娛樂傳播的本性。

因為只有娛樂,才能到達人心。”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人生要有歸零的精神

馬東的人生好多次歸零。

27歲,不顧家人的反對,

辭掉外國的工作,

回國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電視專業,

從一名“IT”人轉型為一名電視人,歸零;

在央視工作12年後選擇離開老東家,

加盟愛奇藝,

去創造年輕人喜歡的內容,歸零;

在愛奇藝工作3年後又選擇自主創業,再次歸零。

外界都說馬東是一個

「想走就走,說走就走」的不規矩人,

但是馬東自己知道:

他人生當中經歷過的任何選擇,

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2015年9月,

馬東正式宣佈創業項目,

攜手《奇葩說》團隊成立米未傳媒。

《有話好說》、《文化訪談錄》、《挑戰主持人》,

與內容打了十幾年交到,

馬東對於此有自己深刻的理解。

他認為:內容的本質在於,

發自人心,解決人內心的焦慮。

人們通過內容去探索自己內心的世界,

感受外部的世界。

當人們在看悲劇時,

會因為悲憫而被觸動,

因這份觸動而釋放焦慮。

當人們在看喜劇時,

會因為有趣而發笑,

又會常常在歡笑過後感受

到生活當中荒誕與尷尬的自己。

所以馬東喜歡做喜劇,

他希望年輕的人們在

看破了生活的真相與殘酷後,

卻還是決定用一種更快樂、

更積極的方式對待。

2017年,許知遠來到米未傳媒採訪馬東。

馬東說他生命的底色是悲涼,

悲涼無從反抗。

可是縱使如此,

他依然選擇理解、

擁抱與鮮活。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把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 才是今天的你

如晶說:

“馬老師一直很願意接受新的東西,

不會被固有的想法捆綁。”

肖驍說:

“馬老師是一個商人,

但是依然還保留文人的驕傲與尊嚴。”

蔡康永說:

“娛樂圈的人希望別人都把自己當做宇宙中心,

馬東不在意別人把不把他當回事,”

馬東主持《奇葩說》,

他經常調笑自己是“騷浪賤”,

這如果換成別人,

也許早就被觀眾罵的體無完膚了。

但是,他是馬東。

他講的內涵段子汙而不low,

他的賤帶有一絲萌,

他挖的坑隱秘而有趣,

他的不正經卻飽含智慧。

這背後,是他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和話術。

高曉松是馬東的密友,

在《奇葩說》裡說過一句話:

“正是因為沒有我喜歡的世界,

所以我自己來創造。”

馬東建立米未,建立《奇葩說》,

用以顛覆話語體系的大尺度和娛樂性,

來傳達文化和道理。

馬東想建立的是年輕人熱愛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不止娛樂,

《奇葩說》更希望傳遞多元的價值觀,

希望嚴肅的思考能在俏皮話裡誕生,

希望告訴年輕人內心應該向往什麼,

體會什麼。

馬東:將自己所有的經歷疊加,才是今天的你

一直在變,也從未改變

馬東——

“知名相聲大師的兒子”、

“海外留學的IT人員”、

“央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春晚語言類節目總導演”、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

“米未傳媒創始人CEO”,……

縱觀他的人生,

從湖南衛視到央視,

再去愛奇藝,創建米未。

可以說每個選擇,待下去,

都可消磨一生,

又何必和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較勁,

何必緊跟年輕人的步伐,

更新自己的節奏思維?

也許正是因為馬東從未改變,

從未改變過他一直以來的願景,

說有價值的實話。

《有話好說》:

因為涉及到了同性戀話題,

節目被停播。

《挑戰主持人》:

馬東把選秀節目變成了返虛偽、

反不自然、反對不真情流露的氣質色彩。

《文化訪談錄》:

馬東與郭敬明狹路相逢,

十分不客氣地將抄襲擺到檯面。

《漢字英雄》:

文學的創作融到了遊戲中去,

把綜藝性與知識性合為一體。

馬東對漂浮、虛妄、

煽情的東西有天然的排斥和牴觸,

對群體效應、不辨真偽的跟隨,

對大排場、大煽情,骨子裡煩。

《奇葩說》沒有臺本,

節目規則就是看心情”。

選手的發言時間不受控制,

被淘汰選手也不必離場,

馬東更在意的一直都是選手們的真實表達。

“我真怕節目虛偽起來”

對馬東來說,

幽默感的最高境界是機智,

是臨場找到應時應景的那句話,

準備不得。

即興給《奇葩說》帶來真實感。

“你想傳遞的東西,如果事先準備,

就是裝×,就是蓄謀傳遞某種價值,

蓄謀傳遞有意思嗎?

而且通常也不會成功。”

有一句話,

睿智而隱於嬉鬧玩笑之中,

四兩撥千斤,

不正經人最深情,說的就是馬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