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用一頓飯的時間,換一次思維升級。”

如果問你,在2018與2019首尾交接之際,與什麼人一起用一頓飯的時間,能聊出一次理念、思維的升級?

或許,這是一個要思考良久的問題。不過,在12月31日聆聽了喜馬拉雅與浙江衛視共同舉辦的“思想跨年”節目後,懂懂幫你找到了這樣一群人。

他們是誰?

吳曉波、馬東、梁建章、餘建軍、王堅、郎平、黃執中、陳銘、肖驍……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為什麼在2018年歲末會有這樣一次思維理念上的“私享”盛宴?或許這個梗是一個理由: 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來最差的年份,但很可能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年份。又或許,這樣一群有故事、有想法的人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精彩的畫面。他們每個人的背景、經歷、觀念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對未來的希冀,或許是生活富足、美夢好眠;或許是不斷的自我精進、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然,他們同時也感受到外在世界的變化對自身的影響,也都會有焦慮、茫然、欣慰與渴望的情緒交錯。

而我們,得以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聆聽他們分享對過去時光的回望,對未來冷靜的思考以及無限的憧憬,也是一種確幸。雖然所有人都談到了一個詞——變化,但他們也傾訴了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求索,同時彰顯出了自己內心世界那些不曾改變的東西。

“私享”關鍵詞——變化

“十年時間對於一個國家,或者對於一個個人來講,是一個並不很長,也並不很短的階段。”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先從過去十年來我們每個人生活的變化開始聊起。在他看來,十年前沒有智能手機、3D打印和比特幣,沒有新能源汽車、柔性生產線和無人車間,沒有社區電商、供應鏈金融、風投賽道,更沒有中美貿易戰……而在今天,這些事物都潛移默化地出現在我們身邊。“那麼,我們也在今天問出一個問題,十年後會有什麼是我們現在完全難以想象的呢?”

吳曉波自己嘗試做出了回答:想象一下,2028年的今天,我們手中的手機會變成什麼樣子?它會不會是一個眼鏡,一個植入身體的芯片,一塊手錶,或者直接是一種語言交互的服務產品。另外,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會不會普及?癌症會被攻克嗎?人的壽命會不會延長到超過100歲?

吳曉波坦言,提出這些話題是基於對中國經濟、社會、科技各方面發展前景的信心。“但是開心之餘,看到下面這一個話題大家可能會有點沮喪了——2028年99%的人可能會成為無用之人。”

說出這個擔心,並非是吳曉波一個人的杞人憂天。美國作家雷·庫茲韋爾,在自己撰寫的《奇點臨近》中就曾經預測,在某一天,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會超過人腦的速度,他把這個時間稱為奇點。吳曉波強調,庫茲韋爾預估奇點的到來會在2035年,但是在2018年1月份,他卻在硅谷的一個大會上改口,“我錯了,我當年算錯了,計算機的迭代速度,比我當年想象的快得多,這個時間點應該是在2029年。”

吳曉波同時引述了《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一段話:隨著人工智能不斷的進步,很多工作,很多跟標準、跟計算和冰冷相關的工作都會被替代掉——未來有可能99%的人會成為無用之人。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我認為,精算師、年報分析師、理財師、牙醫、司機、工人、翻譯、導遊、打字員、門衛、驗票員、巡邏員、便利店營業員等等,這些跟標準相關的工作,跟簡單勞動力相關的工作,都有可能被替代掉。”吳曉波表示。

這就是世界的變化,這也是外界變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而且世界上的所有人都無法阻止這種變化的發生。

“我想目前隨著技術的變革,隨著商業模式的變革,每一個人會發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我們周圍的事物,學習和工作,也會變得越來越陌生。那麼有哪些人和哪些事,是不會被變化所替代的?”吳曉波舉了四個例子來回答:令人心動(心碎)的愛情,溫暖的擁抱,充滿挫折的創業,對世界的好奇心。

在他心裡,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善良的能力,是人們走向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歲月的根本的動力。“這些能力的保持,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仍然是一個不斷進步的人。這些能力體現在一個國家裡面,如果能像雨露一樣灑遍這個國家的每一片草地,那麼這就是一個有朝氣的欣欣向榮的國家。”

吳曉波分析,在2018年與2019年的交接之際,我們很多人會帶著迷茫、焦慮和彷徨,這個時刻最好的藥劑是什麼?“我認為是時間,有一個哲人曾說,所有的價值都可以還原為時間;馬克吐溫也講過,喜劇等於時間加上悲劇。因此,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 一是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改變了多少,除了我們的容顏,除了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我們的生命質量,我們內心對世界的理解,到底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 二是我們跟這個國家,跟技術之間的關係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到底有沒有進步,我們有沒有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了這些困難?
  • 三是此時此刻我們對自己還有哪些不滿,我們每天是否問過“昨天和今天相比,我有沒有一點小小的進步”?面對明天,我有哪些需要改變的地方?如果可以面對十年後的自己,你要對他說些什麼?

“你對歲月說過的每一句話,它都會記得。”吳曉波一言蔽之。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聽完吳曉波洋洋灑灑的一番話語,懂懂也在思考,從物質世界的變化思考內心的不變,從外在世界迴歸內在的平衡,是否是面對焦慮、迷茫時最好的良方?

誠然,吳曉波描述的很多變化,來自於科技的進步,而“私享”宴席上的嘉賓,還有幾位更瞭解技術、更推崇科技變革的行業大咖,比如梁建章和王堅。那麼在他們看來,科技對社會的改變是怎樣的,人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變化?

作為攜程創始人,梁建章近年來更多的角色卻是人口學家。在研究人口發展問題的同時,他也在思考旅遊、創新力與人口之間的關係。

“旅行對於一個社會,甚至對於一個生命的意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可以看到,分析旅行人口跟創新的關係,最終目的是研究創新。因為對於個人來說,創造力是最關鍵的。”梁建章的開場白很特殊,他抄起了吳曉波拋出的話題,“人可能會被AI、機器人所替代,但是創新力是機器不能替代的。面對未來,從自身能力的提高來說,你要保持創新力,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創新同樣是最重要的。”

在梁建章看來,旅行與創新力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也很簡單,總結下來就是這兩點:人的創新力是機器不能替代的;人口越多,對外的交流越多,而旅行越多,人的創新力就會越往上。

換個角度解讀梁建章的話,可以理解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的旅行,都會讓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繼而吸收更多的知識,獲取更多的創新能力,並以此來面對世界的迅速變化。

對於時間的變化,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也有著頗為獨特的見解。他對於雲和智慧城市研究多年,在他看來,一談到城市就會談到資源的問題,“但是靜下心來去想,對人類而言,其實最沒有可能再生的資源就是時間,我覺得這一點還是非常公平的。”

在王堅眼中,人類、地球的時間跨度對於整個時間長河來說是極為短暫的,而在人的有限的生命中,能夠被有效利用的時間,才是最稀缺的資源——“因為人的創造力是要他有時間被髮揮出來“。在談到未來十年、二十年面對世界變化的應對思路時,王堅的答案就是永遠做一個“年輕人”。“對我來講,什麼是年輕人呢?就是覺得未來是有希望的,覺得地球離火星並不遙遠的,那就是年輕人。只有想著我們到火星上,只是為了做一次旅行,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為了逃離這個地球,那就是年輕人。”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就是年輕人——王堅如是說。

私享關鍵詞——不變

以時間為座標見證變化,的確有些玄妙的感覺。

而馬東在與吳曉波談到變化與時間的關係時,聊起了一個共同關注的話題——康波週期。雖然不是在主持《奇葩說》,但是馬東還是在“思想跨年”的交談中大秀辯論技巧,當然,吳曉波也毫不示弱。但在聊到了經濟規律這一問題,兩人意見卻相當一致。馬東表示,很多人感覺2018年貫穿自己內心的東西叫做迷茫,也叫做忐忑。“其實這跟我們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經濟週期裡面有關。”

對此,吳曉波引述了康德·拉基耶夫提出的康波週期裡的一些觀點,拉基耶夫在大量研究後提出:每60年會有一個大的週期,就是每隔60年左右會碰到一個很大的變革格局。“我們人生中大概每三四年會有一個週期,行業發展一般十來年會有一個週期,而最長的就是康波週期,多數人一輩子最多能碰到兩次。”

吳曉波坦言,中國從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了40週年,而他暢想的未來十年,應該是在波動中仍將保持不斷地上漲趨勢。“所以目前經濟環境不好,會有很多東西逐步萌發,很多制度會進行創新,同時技術也會不斷變革,我相信原來很多難以突破的東西,會因為有了目前的危機在將來得以突破。”

馬東也認為,人生、行業和產業會有不同的週期變化,而穿越週期對於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來說是一種力量,“你有本事能穿越過去,就看得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或許,對於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聯席CEO餘建軍來說,穿越週期不僅可以“看到”別人看不見的,還可以“聆聽”到更多別人沒有聽到的東西。可能你會問,為什麼要強調“聽到“?

因為,在餘建軍看來,從外界的變化到內心的平衡,從物質的豐富到精神的圓滿,這個過程中聽的方式更自在,也更有魅力。對此馬東用兩句話做了很好的比喻:大家都希望生活中能有一位吳曉波這樣的朋友,比如平常跟他喝喝酒聊聊天,就能夠把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消化吸收。但是如果你和吳曉波在生活中不是朋友可怎麼辦?那就讀他的書或者聽他的音頻作品。

餘建軍從當年創辦喜馬拉雅,就一直為了如何用“聆聽”去服務好用戶而竭盡心力,如今這件事情依然是他的重中之重。餘建軍喜歡歷史,也喜歡從歷史中去挖掘價值規律。“我特意去翻了很多和‘聽’有關的資料,發現整個人類差不多是在10萬~20萬年前變成了現在書本上所說的智人,而智人大約在十萬年前形成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語言的能力。於是人和人之間可以用語言來交流,而語言交流依靠什麼媒介?就是聲音。”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因為有了聲音,也就產生了知識的傳播。而到了今天,聆聽更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另一種方式,幫助我們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更多心靈行走的旅程。

餘建軍認為,聲音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內容承載的主體,例如在喜馬拉雅上承載各種不同的課程,各種不同的相聲段子。同時聲音也可以作為一個內容交互的載體,可以與別人進行互動和交流。“所以聲音既可以作為內容承載的主體又可以成為交互、獲取信息的入口。”

誠如吳曉波所說的,在外界的變化大勢中,不會被改變的,是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和善良的能力。那麼喜馬拉雅是如何通過聲音,讓更多人獲取學習和創新的能力?

“聲音是天然的為移動而生的一個產物。”餘建軍表示,“我們希望用聲音來分享人類的智慧,用聲音來服務每個人的美好生活,這是我們的使命。因此我們一方面打造平臺,一方面服務於更多的老師,做出更多優秀的課程。”

這其中有很多課程都是餘建軍的最愛,從馬東的《好好說話》到《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從餘秋雨的《中國文學必修課》到《梁冬睡睡平安之梁注論語》,一眾行業領軍人物、思想導師匯聚在一起做出的課程內容,讓餘建軍感慨良多。

在他看來,聆聽打開了人們觀察世界的新模式,讓人們得以換一種角度去“聽懂”世界。餘建軍形容,聆聽王東嶽課程的感受,會讓人覺得每一個學科就像一片葉子,而他給我們構建了整個一顆大樹;聽餘秋雨的《中國文學必修課》,你會發現學校是一個小課堂,社會反而成了一個更大的課堂;而聽《梁冬睡睡平安之梁注論語》之後,他認同“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幸福,就看他是不是能夠睡一個好覺”。而這麼多打動人的內容,也反映出餘建軍和團隊在內容課程選擇方面的用心良苦。

2018年,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AI時代。餘建軍坦言,除了將心力集中在優秀聲音內容的打造上,喜馬拉雅還要努力打造AI時代的智能硬件,如智能音箱小雅Nano,讓人們可以通過這款產品進行語音交互,收聽到各種優秀的聲音內容。

與吳曉波、馬東、餘建軍一起“聽見”未來——用聆聽洞悉改變

“這些內容可以把文化提煉得非常精煉,文化是一種形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長期沉澱下來,就成為我們的集體人格。”餘建軍總結。

【結束語】

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能夠與這樣一群人共進一場跨年的“私享”盛宴,的確是一件令人賞心悅“耳”的事情。

當這麼多有趣的人匯聚在一起,其話語的接觸、思維的碰撞,給人帶來的感受與收穫,確實不可同日而語。從他們每一個人的話語中,懂懂可以清晰瞭解到他們對於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思辨,他們對於那些變化以及不變事物的感悟。當然,因為空間有限,懂懂不可能把所有大咖的精彩觀點都呈現出來,因此最後摘錄了一些他們對於未來、對於變化、對於自我價值的“私享”金句,送給已經向我們展開懷抱的2019年。

  • 馬東:一切都有可能就是年輕人。
  • 王堅:對我來講,什麼叫年輕人呢?就是覺得未來是有希望的,就是年輕人。
  • 餘建軍:學校是一個小課堂,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大課堂
  • 郎平:什麼樣的困難都是由人來克服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在每一天工作當中那種對於事業的追求和認真態度,以及對於事業的拼搏與責任感。
  • 韓雪:(未來)世界會有多精彩?我覺得就是想象力和你的配置問題了,你要多精彩我就有多精彩。
  • 黃執中:為什麼現代人容易焦慮?因為現代人不認命。
  • 陳銘:技術的發展歸根到底是在滿足人的需求。
  • 肖驍:我覺得長大就是一件很焦慮的事情。

One more thing

即便錯過了馬東、吳曉波等大咖的思想午餐,但你依然有機會與他們面對面暢談。

從12月28日,由喜馬拉雅策劃的號稱“中國版巴菲特午餐”——大咖思想午餐活動正式上線後,我們的跨年節目就多了一道聲音的大餐。這是今年喜馬拉雅和浙江衛視聯合打造的《2019思想跨年》最大的創新點之一,活動邀請了馬東、吳曉波、李銀河、秦朔等來自十個不同領域的思想大咖與用戶一起坐下來,面對面邊吃邊聊。

同時,這次活動同步得到了浙江衛視的大力支持,在12月31日喜馬拉雅和浙江衛視聯合舉辦的思想跨年節目中,思想午餐也全程露出,讓更多人得以參與到了活動中。

回顧這幾天的精彩分享,我們發現在2018年跨年之際,喜馬拉雅舉辦的這種形式獨特的思想分享與交流活動,不僅迎合了時下年輕人對於新思維、新理念的求知慾,更在全球經濟與社會環境瞬息多變的時局下,幫助更多人拓展眼界、思維升級,並在新的一年,以更加充實的精神面貌迎接變革時代。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