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策:房地產正從「農耕時代」、「工業時代」走向「資本時代」

文/劉策

一、房地產過去屬於農耕時代,現在正處於工業時代

開發商過去屬於農耕時代。所謂農耕時代,簡單說就是靠天吃飯,靠的是天時。

對於房地產來說,這個天就是房價,這個天時就是房地產週期。背後的邏輯是,開發商賺錢核心依賴的是城鎮化驅動下的房價紅利。當房價持續上行時,房企核心策略就是通過一定的自有資金,加大財務槓桿,搶佔低成本的土地,然後通過加工製造,轉化為預售房屋賣出去,只要房價上漲能夠覆蓋財務利息,存貨就沒有去化風險和利潤風險,開發商初階比拼的是低成本拿地能力、資金和關係資源,而高階則比拼的是逆週期操作能力,旺市賣樓淡市拿地是最經典的概括。

而現在在政策嚴厲限制下,房地產正處於工業時代,準確說,處於工業時代後期。工業時代的典型特徵就是靠標準化,靠週轉。

深層的原因在於,在政策嚴厲限制下,房價被死死摁住,這個時候,房價紅利消失,當價格成了固定值,這時候資金成本就成了很大的變量,而決定資金成本的就是速度,就是週轉,誰能最快的達到預售條件,誰的資金成本就越低,資金利用效率就越高,越有可能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滾動數十倍的貨值。

二、房地產正在走向資本時代

筆者認為,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儘管仍然會是房地產的重要特徵,但是現在,在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房地產正在走向資本時代。最典型的標誌莫過於興起的併購潮。而資本時代最典型的特徵主要有兩個:

第一,資本思維替代農耕思維,收併購漸成主流。在集中度加強和土拍價格較高的背景下,疊加國家宏觀去槓桿和金融收緊,一些中小房企面臨現金流危機乃至被淘汰出局的危險,這也給了規模較大的房企收併購的機會。根據中指數據,2017年, 500-1000億、1000-5000億房企收併購拿地金額佔比最高,分別為50.8%和34.6%,其中融創、陽光城及泰禾收併購金額佔拿地總額比重分別高達78.1%、76.7%和68.9%。

第二,行業發展從財務槓桿驅動到“資本+經營槓桿”驅動,經營槓桿時代來臨。過去行業發展,核心依賴的驅動力之一就是財務槓桿,而未來,將更加考驗經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的組合,換句話說,考驗開發商的是經營能力,需要開發商最大化發揮的不是財務槓桿而是經營槓桿。就像萬科的小股操盤,自己可以不佔股或者佔小股,但是可以獲得高比例的利潤,這就需要開發商能夠通過卓越的經營能力撬動資本,往輕資產模式轉型。

就像國外的鐵獅門,自己佔股只有5%,但是通過管理費和超額利潤提成,可以獲得30-40%的利潤分成。

三、資本時代需要有城市更新思維

要在資本時代獲勝,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筆者認為,就是要有城市更新思維和技能。城市更新最核心的思維就是通過對老舊建築物的綜合整治、拆除改造,替換為更宜居樂業的新空間。這不僅是一種物理空間的升級改造,更是一種企業經營思維。這可以從資源和實體兩個維度來講:

首先,從資源獲取角度,城市更新將成為一二線城市主要拿地方式。參考國內外關於住房年折舊率2%的通行做法,2016-2020年間,我國城鎮住宅拆遷改造需求將達到29.33億平方米,佔總體住房需求的34.4%。想要獲取更多可開發土地,城市更新改造便成為了更主要的方式。以深圳為例,從2010年開始,深圳的宅地供應面積便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到2017年的供應更是降到冰點—在北上廣都增加住宅用地增長的同時,深圳的純住宅用地供應為零。

其次,除了建築物要翻新,接下來在外部環境趨緊的情況下,預計大量企業會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就像漲潮時大家都遊得很歡,但是退潮了,裸泳的就浮出水面。而這類企業,就成了需要“更新的對象”。在國外有系列公司,就像黑石,KKR,他們核心做的事情就是買入-修復-賣出。通過選擇經營不善的企業或者資產,通過策略調整使之恢復價值,然後再擇機賣出。這也是一種城市更新思維。

而這個背後,更仰仗的是修復能力,以及基於修復能力的投資能力和退出能力。需要你能夠基於運營能力來撬動槓桿。所以到資本時代,資本變得充裕,而優秀的運營者則變得稀缺,所以在資本時代最重要的不是你要擁有多少資本,而是你具備多大的經營能力能夠撬動多少資本,這種經營能力和撬動能力,才是未來勝負的關鍵。

作者簡介:劉策,系廣東省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公寓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不動產學院客座教授,曾主編或參編房地產行業暢銷書5部,先後對話數百位地產生態鏈總裁,發表專業類文章數百篇,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