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梁天一家全家福:左起哥哥梁左、母親諶容、妹妹梁歡、父親範榮康和梁天。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梁天

1959年4月生於北京,演員、導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喜劇代表人物。當時與葛優、謝園並稱“喜劇三劍客”。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頑主》劇照。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梁天當時與葛優、謝園並稱“喜劇三劍客”。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梁天和葛優在《我愛我家》中合作。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2016年《頑主》28週年主創再聚首。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韓非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安震江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陳佩斯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梁天執導的《防守反擊》請曾志偉主演。

他曾代表80年代“城市後進青年”

梁天的單眼皮、小眼睛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觀眾留下了太過深刻的印象,成為中國喜劇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時至今日,他在《我愛我家》中的經典表情包依然在各大社交平臺廣為流傳。作為一個作品產量不是很多的配角演員,三十多年來,他仍然時不時被拉回大眾視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演繹的角色引發了當下都市青年的情感共鳴,那種玩世不恭、懶散自在的狀態正是很多都市男女心之所往的。

改革開放之後的八十年代,陳佩斯的喜劇、王朔的小說對梁天的影響很大,再加上他自身帶有的獨特氣質,他絕大多數角色都是一些“不務正業”的衚衕串子,比如《二子開店》裡與二子合夥開店的無業青年麻桿;《頑主》中與於觀、楊重合開“三T公司”的無業青年馬青;《喜劇明星》中一心想成為大明星的售貨員樑子;還有《我愛我家》裡那個整日遊手好閒,無遠大志向的賈志新。這些角色,其實也正表現了改革開放之後很多社會青年的真實狀態。“後來有一個對我的定位,我覺得比較能接受,就說梁天是八九十年代城市後進青年的典型代表。”

家庭薰陶

學習不好,但一身文藝細胞

梁天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範榮康曾是《人民日報》的副總編輯,母親諶容是知名女作家(代表作小說《人到中年》),哥哥梁左和妹妹梁歡都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唯獨梁天文化水平最低,沒上過大學。梁天從小就不是特別愛學習,尤其是數理化弄不明白,就愛跟人聊天,整天和衚衕兒裡的孩子打成一片,“家裡的氛圍跟我周邊這些人確實不太挨著。”所以,一般在家的時候,買菜做飯收拾屋子,這些粗活都是他幹。晚上吃完飯都弄好了,大人們開始看書寫文章了,他就出去找同學朋友玩去了。

不過,潛移默化中梁天還是會受到父母的薰陶。“那種氛圍都在那兒了,你是迴避不了的,他們聊了半天我也聽不懂,那我也得找個書,看看他們聊什麼呀,就逼著你去看書瞭解這個世界。”

相比父母的薰陶,對於文藝的熱愛卻是梁天發自心底的。梁天從小愛好快板,特別崇拜快板書表演藝術家梁厚民、李潤傑兩位先生,為了看他們的表演,經常排一宿的隊去買票。“改革開放之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天去排隊買戲票。”當時每到晚上8點,他就拿小板凳到吉祥戲院門口排隊,第二天早上8點賣票,一人買兩張,去晚了,排不到前面就沒有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梁天顯得很興奮:“我特能排隊,所有演出,河北梆子、人藝的話劇,芭蕾舞就更甭說了,那瘋了得打起來,那傢伙好。”相比現在網上隨時都能訂到戲票,梁天感嘆:“時代變化太快了。”

表演方法

做演員,要多讀《紅樓夢》

雖然梁天不是表演科班出來的演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但他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體系。當兵復員之後,梁天在工廠裡工作了八年,都是從最基層做起,和普通員工一起工作。那幾年的工作經歷讓梁天的思想變得非常樸實,“跟這些工人接觸之後,再去演戲,對你的表演是很大幫助,你表演出來的東西會很樸實,不會去裝,因為你接觸的全是接地氣的。”

在確定演員這條道路之後,哥哥梁左也給梁天一些指導,建議他多讀讀《紅樓夢》。當時的《紅樓夢》還是繁體字豎版,也沒有插圖。梁天看了一遍,覺得人物關係太複雜了,沒看懂。後來又看了一遍,還是記不住人物關係。梁天很納悶地問梁左,為什麼當演員要看紅樓夢?梁左說,你看了兩遍小說腦海中有沒有人物形象?梁天點頭。在梁左看來,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因為古典小說中心理描寫非常少,都是大量對話,作者的功力在這兒。

之後,梁天在演戲的時候,對臺詞特別重視,哪怕簡單的一句話,他也要分析這個角色應該怎麼說出來。在《本命年》中,梁天總共有三場戲,臺詞很少。最後一場戲,梁天飾演的刷子與姜文飾演的李慧泉有一場情緒衝突,姜文現場給梁天編了一段臺詞:“活著沒勁,死了沒勁,上班沒勁,不上班也沒勁,打我一頓也沒勁,不打我吧也沒勁。”這段臺詞很快就流傳開來,梁天也憑刷子這個角色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梁天平時有個習慣,看到有特別喜歡的句子就會隨手抄到筆記本上,“第一把字練了,第二又增強了文字感,你對臺詞的理解,語氣的邏輯重音、抑揚頓挫都能找著。”梁天特別佩服那種十八般武藝都精通的演員,他自認為自己不具備成為一個很成功演員的條件,只能揚長避短,把臺詞弄好。

角色類型

擅演“不務正業”衚衕串子

剛開始做演員的時候,梁左給過他一些建議,“你文化水平低,現在惡補也來不及了,歷史劇就別演了,你這個形象演正面人物有點費勁,省長書記市長之類的角色也不會找你。你只能演低於你這個文化程度的人物,這樣能駕馭,也瞭解生活。”所以,梁天早期的絕大部分角色大都是一些“不務正業”的衚衕串子,而這些角色正是改革開放之後很多社會青年的真實狀態。“後來有一個對我的定位,我覺得比較能接受,就說梁天是八九十年代城市後進青年的典型代表,老惹事,沒文化,你說壞吧,也沒多壞,好呢也談不上。”

1987年陳佩斯主演的喜劇片《二子開店》是梁天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他之前在一些電視劇中演過一些小配角,有一個副導演就推薦他去《二子開店》裡演麻桿一角。當時陳佩斯經常去梁天家裡,找梁天母親諶容聊天。梁天就找當時已經和陳佩斯很熟的哥哥梁左幫忙,給陳佩斯遞個話,說自己的弟弟準備演你戲裡的一個角色,千萬別反對。後來,陳佩斯和導演見了梁天,覺得還行,就定了這個角色。“我特別感謝陳佩斯,當時也不興拜師什麼的,早知道我早拜他為師了。”

上世紀80年代末,王朔的小說在文藝界開始風靡。1988年,他的四部小說同時被改編成電影,包括米家山導演的《頑主》。梁天當時非常崇拜王朔,並且小說裡的角色又都是和他類似的那種“城市後進青年”,就從北京飛去峨影廠試戲,“其實也不算試戲,很多演員坐在一起聊天,導演來拍記錄下聊天的過程,最後就確定我演馬青這個角色。”梁天回憶,當時創作氛圍非常認真,是中國第一部同期聲電影。

《我愛我家》

拍完後,有點高處不勝寒

梁天飾演的“城市後進青年”多多少少都帶有自己的影子,而將這種狀態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應該是1993年《我愛我家》中的賈志新。該劇的編劇之一是梁天的哥哥梁左,梁左在寫劇本的時候就是照著梁天來寫的,“我所有的戲他都看過,所以他寫這個人物的時候就非常到位,而我演得也輕車熟路,非常自然,把我前面演的所有角色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所以,我們看到劇中的賈志新油嘴滑舌、遊手好閒,時不時還倒騰些小買賣,一副懶散自在的模樣。梁天坦言,自己本身也有些懶散,但在表演上也稍微做了一些誇張。

在電影中演繹了各種“後進青年”的梁天,在現實中還是那麼“不務正業”,辦公司、開餐館。1994年,梁天與葛優、謝園成立了好來西影視策劃公司,幾乎複製了《頑主》中的劇情。

對於成立公司的初衷,梁天表示是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因為沒有進過科班或文藝團體,梁天在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業餘演員,覺得自己的藝術生命力不會太長。拍完《我愛我家》之後,梁天有點高處不勝寒,打算停工了。“那會我的表演不敢說爐火純青,那也遊刃有餘,覺得不可能超越自己,我的招兒都用完了,觀眾是喜新厭舊的,再演下去觀眾會煩。”

知足人生

自己定位,就是一製片主任

梁天自認為是一個挺傳統的人,對於八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蛤蟆鏡等時尚的東西,他不會去追隨,但也不排斥,“存在就是合理的,社會不斷進步,新生事物也會不斷湧現。”他對於這種新潮的東西沒什麼興趣,甚至他現在使用的手機都是諾基亞老式滑蓋的,從不用微信微博,擔心“會得罪人”,但從事影視工作又必須要了解當下的流行風向,他的主要途徑便是和別人聊天,交朋友,“我這人最好的一點就是愛問為什麼。我不明白就馬上問別人,別不懂裝懂,我覺得今天我還不是特別落後就跟這個有關係。”

梁天經常和葛優、謝園聊天,他給每個人分析了各自的定位:“葛優將來肯定是個藝術家,謝園將來是一評論家,而我就是一製片主任,就是張羅事兒的。”梁天比較講義氣,《我愛我家》之後,除了自己做導演之外,梁天大部分都是以客串的形式出現在朋友的影視作品中,“因為原來就是配角,最後還是回到那比較合適。”

梁天很喜歡體育,尤其是足球。在他眼裡,足球和影視都屬於集體項目,都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他覺得王朔小說裡的一句話非常精闢:“足球就像人生,你整場比賽看下來可能一個球沒進,但為什麼大夥還在那跑,在那踢?是為了觀眾的喝彩。”梁天覺得,自己從影迷到演員,最後又開公司做導演,就是為了街坊四鄰叫好說老梁這孩子有出息了,“進不進球無所謂,那也是個過程。”對於目前的現狀,梁天非常知足。他還記得剛出道時,圈裡盛行的一句話:“作為一個好演員,應該是永遠被提名,而永遠不要得獎,這是演員的最高境界。”

倒帶40年

1

改革開放之後,家裡買的第一件電器是什麼?

梁天:首先是“磚頭”錄音機,再往後就是電視、錄像機。因為當時我父母經常能出國,每個人回來都能帶一件電器,那麼多親戚有要洗衣機的,電冰箱的,電視機的。後來有一次我母親出國回來給我帶了一臺錄像機,日本的,那個我認為是比較重要的一件進口電器,至今保留著。

2

第一次參與《我愛我家》時是什麼感受?

梁天:非常認真,那會兒《我愛我家》是20分鐘一集,現在一天拍三集,那會三天排一集戲。第一天我們要熟讀劇本,第二天要排練,第三天見觀眾。聽英達導演說這是從國外學來的,叫情景喜劇。我們感覺就是演出唄,帶觀眾,就跟《綜藝大觀》似的。這個戲是由王朔、梁左、英達、英壯聯合創作,他們創作了很長時間,劇本非常好。它裡面有很多曲藝的元素,很多包袱,對錶演者的要求比較高,(有)貫口、停頓、節奏,還同時有塑造人物的能力,這才是影視表演。大家創作氛圍非常濃,想了很多辦法,穿什麼衣服,什麼頭型……都在設計做討論。至今很懷念那種創作氛圍,現在再也沒有了。

3

哪位喜劇演員對你影響最大?

梁天:那首先是陳佩斯啊,他的小品當時在全國特別火爆,是我最崇拜的,我第一部電影就是跟陳佩斯老師合作的《二子開店》。以前的老電影我也有很多喜歡的演員,我偏愛喜劇,當時安震江演的《偵察兵》我都看瘋了,看了無數遍,還有上海很有名的喜劇演員韓非。

4

第一次和港臺團隊合作是什麼時候?

梁天: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我第一次做導演拍《防守反擊》,請來了香港演員曾志偉。當時我專門去香港請他,他也不太認識我,我趕緊介紹,說我是內地明星足球隊的,咱們一起踢過球,人家很爽快就答應了。因為我做導演沒什麼經驗,很多事情都不太明白,就問志偉大哥,他給我出了很多主意,最後拍大場面的時候他都扛著機器來拍。十年後他做導演拍了一部香港賀歲片《72家租客》,只請了我一位內地演員過去。我到現場一看全是香港那些資深的明星,張學友騎自行車到現場,沒有助理,來了吃盒飯。我就一下服了,那種低調那種團結,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內地演員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