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家A+H上市公司即將誕生,大股東或變競爭對手?

湖北首家A+H上市公司即將誕生,大股東或變競爭對手?

本月中旬,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光纖)將在上交所敲鐘,正式成為A股的一員。

這將是湖北今年第7家新上市公司。此前敦信金融、盛世樂居、聲榮環保、尚德機構、銳科激光已相繼上市,明德生物也將於近日上市。

這也將是湖北第一家於兩地市場公開上市的企業(A+H上市公司)。早在2014年,長飛光纖已在港交所上市。

長飛光纖本次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7579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20億元。股票簡稱長飛光纖,股票代碼為601869。

湖北首家A +H 上市公司——長飛光纖究竟有多能幹?它上市後會有哪些大動作?

當初一顆螺絲釘都要進口

一切還要從40多年前說起。

上世紀70年代,我國通信傳輸基本依靠銅線電纜,傳播距離只能達到100米,更長距離需要通過中繼站來延續信號,解決信號衰弱還要靠部分里程後增設信號放大器。

而在國際市場上,傳播性能更好的光纖通信已開始有所應用。因為光纖傳輸衰耗比銅線傳輸要低得多,因此傳播距離可以達到數千米,信號也更穩定。

1974年,我國將光纖項目列為重點項目。1979年,“中國光纖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武漢郵科院),拉出了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貝的光纖。但是,國產光纖還處於研發階段,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

當時要快速改變通信建設的落後狀況,發展光纖通信產業,還得靠引進國外技術。

“買我們的產品沒問題,和你們中國人一起搞產業免談。”這是數輪談判下來,美國康寧以及歐洲一些光纖企業的回答。

只有荷蘭飛利浦光燈N.V公司(以下簡稱荷蘭飛利浦)表示願意做部分技術轉讓。於是,1988年5月31日,武漢郵科院旗下的武漢光通信,與武漢市信託投資公司及荷蘭飛利浦三方合資成立了長飛光纖。

1992年,長飛光纖生產的光纖正式投產,產品也有了一些銷量。

不過,由於生產光纖的設備、技術和工藝全部來自國外,長飛光纖只能按照外方設計的標準和規格生產光纖。同時,從螺絲釘到配件,再到核心設備都是進口,設備成本佔整體成本比例高達60%,長飛光纖的產品並無成本優勢和技術競爭力。

隨後幾年,雖然長飛光纖的產能有所擴充,但也只是一家年銷售額不足1億元的企業。

一棒三種工藝全球唯一

長飛光纖並不甘心只做“技術引進的製造工廠”,技術引進消化之後自主創新,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

為此,長飛光纖專門成立了研發部,將每年銷售額的5%投入研發。

“研發經費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錢沒花掉說明創新不夠。”這是長飛光纖監事會主席、研發中心總經理王瑞春常掛在嘴邊的話。

終於,1997年,長飛光纖成功開發出保實光纖;1998年,批量生產保實和大保實光纖;1999年,推出骨架型帶狀光纜等產品。

真正讓長飛光纖奠定行業地位的,是它在光纖預製棒上所取得的成就。

在光纖光纜行業裡,光纖預製棒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上游原材料,主要用於光纖的拉制,是十分緊俏的上游產品。因為技術壁壘較高,全球範圍內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可以生產光纖預製棒。

長飛光纖最初也是“買棒拉絲”,後來則通過技術引進,嘗試自己生產光纖預製棒。如今,它已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掌握PVCD、OVD和VAD三種光纖預製棒技術的企業。

截至去年底,長飛光纖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專利權329項。其中,發明專利170項,實用新型專利157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

湖北首家A+H上市公司即將誕生,大股東或變競爭對手?

年營業收入已過百億元

從“模仿”到“領軍”,讓長飛光纖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成績。

2014年12月10日,長飛光纖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股票簡稱長飛光纖光纜,股票代碼06869,開盤價7.25港元,募集資金約9億元人民幣。

數次股權變動之後,長飛光纖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三大股東是——中國華信郵電科技有限公司、荷蘭德拉克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漢長江通信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分別簡稱華信、德拉克科技、長江通信)。本次公開發行後,他們分別持有長飛光纖23.73%、23.73%和15.82%的股份。

在港交所上市後的長飛光纖,業績一路高漲。當年,長飛光纖實現營業收入56.77億元,淨利潤4.66億元。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67.38億元、81.11億元和103.66億元;淨利潤則分別為5.63億元、7.17億元和12.68億元。

全球第三方權威諮詢機構CRU(英國商品研究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長飛光纖的光纖預製棒產能位列全球第一。在光纖光纜領域,2016年長飛光纖在全球光纖市場佔有率為19.48%,光纜市場佔有率為9.8%。

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毫無疑問已是長飛光纖的“三板斧”。去年,他們對應的收入分別為16.43億元、30.6億元和50.35億元,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94%。

長飛光纖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營業收入約53.24億元至58.85億元,同比增長14.62%至26.69%;淨利潤約7.34億元至8.11億元,同比增長30.97%至44.75%;扣非淨利潤約7.25億元至8.01億元,同比增長30.77%至44.53%。

發展到現在,長飛光纖共有22家子公司。其中,境內子公司11家,境外子公司11家。在國內的武漢、潛江、蘭州、瀋陽、臨安,以及國外的印尼、緬甸和南非共設有8個生產基地,產品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研發、生產和銷售通信行業廣泛採用的各種標準規格和特定需求的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以及射頻同軸電纜、連接器等配件產品外,長飛光纖還提供集成系統、工程設計與解決方案等增值服務。

產能嚴重不足

支點財經梳理長飛光纖發佈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大佬”其實也有著自己的煩惱。

首要問題便是產能嚴重不足。

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計算,近年來長飛光纖每年的光纖預製棒在剔除對外銷售的結餘部分後,完全不足以供應光纖產品產量所對應的光纖預製棒需求量。同時,光纖和光纜的產量也跟不上他們的銷售需求量。

以2017年數據為例,長飛光纖當年的光纖預製棒產量為5326.14萬芯公里,扣除4010.87萬芯公里的銷量後,能夠自用的光纖預製棒只有1315.27萬芯公里。而同年的光纖產量為4771.84萬芯公里,以此計算,用於製作光纖的光纖預製棒缺口數量達3456.57萬芯公里。

同時,當年長飛光纖的光纖銷量為4806.71萬芯公里,產銷缺口量為34.87萬芯公里。用光纖做成光纜產量為2086.25萬芯公里,銷量卻有4836.64萬芯公里,產銷缺口量為2750.39萬芯公里。

湖北首家A+H上市公司即將誕生,大股東或變競爭對手?

這也就意味著,長飛光纖的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要達到相應產量,並滿足相應需求量,就需要大量採購。

在長飛光纖披露的2017年十大供應商名單裡,支點財經看到長飛光纖從日本信越和長飛信越,共採購了6.37億元的光纖預製棒;從鑫茂光通信採購了11.18億元的光纖;從長飛四川、長飛上海、鑫茂光纜、汕頭奧星、江蘇中利和湖北楚天電纜實業有限公司共採購了24.87億元的光纜。

這只是採購數量的一部分。長飛光纖還從Draka Comteq France S.A.S.採購了光纖預製棒,從德拉克科技採購了光纖。2017年,長飛光纖共採購了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的總量分別為2590.2萬芯公里、2153.77萬芯公里和2730.07萬芯公里,共計7474.04萬芯公里。

好在,這些供應商裡有不少企業與長飛光纖是關聯方,肥水沒有流入外人田。長飛信越(佔股49%)、長飛四川(佔股51%)、長飛上海(佔股75%)、鑫茂光通信(佔股49%)、鑫茂光纜(佔股20%)、汕頭奧星(佔股42.42%)和江蘇中利(佔股51%)均是長飛光纖的合營企業。德拉克科技是長飛光纖的股東之一,Draka Comteq France S.A.S與德拉克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均是普睿司曼。

可以預見,這種現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會重演。

CRU發佈報告稱,全球光纖光纜市場需求會持續增長。去年全球和中國光纜需求量分別為4.92億芯公里、2.86億芯公里,較上年分別增長14.95%和17.7%。受移動互聯網高速增長和5G技術實施應用,以及光纖到戶等因素的影響,預計到2021年,全球及中國光纜需求量將分別達到 6.17 億芯公里和 3.55 億芯公里。

如此大的市場容量下,長飛光纖顯然會有所動作,依靠自身和合作擴產是它的選擇。

此次在A股募集的資金,長飛光纖就計劃主要投向全資子公司長飛潛江,用於其自主光纖預製棒和光纖產業化二期、三期擴產項目。去年3月,長飛潛江1500萬芯公里光纖預製棒VAD和1000萬芯公里光纖產能已經投產。這次計劃新增3000萬芯公里光纖預製棒VAD和OVD產能,以及1000萬芯公里的光纖產能。

不僅如此,今年4月長飛光纖與上市公司特發信息達成合作,欲成立合資公司主營光纖預製棒的生產和銷售。公司投產後,能年產1800萬芯公里光纖預製棒。其中,長飛光纖持股65%。此前,雙方已於2009年成立了合資公司深圳特發,長飛光纖佔股35.36%,主營光纖的生產和銷售。

也許不久的將來,長飛光纖便能實現“自給自足”。

主要股東或變競爭對手

到那個時候,長飛光纖要擔心的或許是與大股東德拉克科技之間的關係。

根據長飛光纖與德拉克科技簽署的《光纖技術合作協議》及其修正案,雙方對各自市場區域劃分等事項進行了約定和承諾,協議有效期為 2008 年 6月1日至 2024年7月22日。

其中約定,德拉克科技的產品在中國必須通過長飛光纖銷售。在國際市場上,長飛光纖的銷售區域為亞洲(除中東外,但包括以色列),德拉克科技(及其關聯公司)的銷售區域為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除以色列外的中東地區。在對方的銷售區域內,長飛光纖和德拉克科技可分別向其在協議簽署日前,已經銷售過產品的現有客戶繼續提供服務。

同時,德拉克科技將PVCD工藝相關技術專利許可給長飛光纖使用,後者需要支付技術使用費。此外,雙方還約定,一旦德拉克科技持有或控制的長飛光纖股份數量低於總股份數量的20%(不含20%),則合作協議中關於銷售區域劃分的條款自動失效。

德拉克科技是全球光纖光纜行業內的領先製造企業,它的實際控制人普睿司曼旗下也有相關光纖光纜企業。普睿司曼2017年銷售額為79.01億歐元,約合613.01億人民幣。

如果協議到期不續簽,或者德拉克科技持股低於20%,雙方競爭將全面爆發,長飛光纖在PVCD的技術優勢,以及市場佔領能否持續領先,都將變成未知數。

長飛光纖與另一大股東長江通信之間的關係,也是有點“微妙”。

長江通信的控股股東為烽火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烽火科技控股股東則是武漢郵科院。目前,武漢郵科院正與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烽火科技集團旗下的烽火通信,則與長飛光纖從事同類業務。烽火通信披露的年報顯示,其主營業務收入按產品可分為通信系統設備、光纖及線纜和數據網絡。2015年-2017年,烽火通信的光纖及線纜收入分別為34億元、44.47億元和52.47億元,呈現逐年升高態勢,與長飛光纖的競爭也是不可避免。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長飛光纖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如何處理這些關係?截至發稿前,長飛光纖並未作出回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