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成都67岁护蝉老人:给蝉子们留点种。不然被抓完了?

瓣瓣瓣玛玛

一键代偿观点:这种保护是没有意义的,并且蝉也不需要保护。

现在正值夏季,在很多地方的夜市上我们都会见到一种“知了”被油炸过后进行售卖。其昂贵的价格和美味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其进行捕捉。然而,成都的刘金生老人则是在看到幼蝉后把他们放到更高的树枝上,等他们安全了才会走开。老人解释道:“这是给他们留点后,不然被抓完了,就绝种了。”

从老人的出发点来说,老人是出于对一种动物的保护,是源于内心的善良。但是,蝉其实是害虫,并且分布也非常广泛,其繁殖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根本也用不着保护。更不会涉及到“物种多样性”减少一说。

其实蝉的寿命是很长的,只是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然后人们看不到;而当人们看到时,基本上就是到了蝉的成虫期,所以就让人感觉蝉的寿命很短,因此便心生怜悯想要保护,这都是人很正常的心理行为。

当然,这关键还是它没有直接影响的到人的生活。说现实一点,如果是像蚊子那样喜欢在人耳边叫,然后还吸血的那种,别说保护了,估计都巴不得蚊子灭绝呢。

然后,咱们再来谈一下老人的行为。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老人是在为自己积德行善,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做法。这和一些人去放生池里面放生鲤鱼、乌龟之类的是一种心理。其实都是在图一个心理安慰,还没有上升到物种保护的高度。

因为物种保护主要是基于两点,一点是该物种的实际数量,另一种则是该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而蝉一方面来说繁殖数量很大,另外其生存方式也是汲取树木的汁液,如果数量过多的话,就会对林木造成破坏。这就好比是小龙虾,数量过多后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的存在,所以是没有必要保护的,并且蝉在很多国家都有分布。

现在很多人听不听到蝉叫,主要还是要因为生活环境限制。毕竟,城市大部分路面都硬化了,这就直接阻断了蝉孕育。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蝉还是很常见的。

因此,对于老人的这种保护行为,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褒贬,这就是个人喜好而已。


一键代偿


该护蝉老人给我们做了一个保护昆虫的榜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反思。


晓风向暖

蝉又名知了、爬叉、马寂寥

捉蝉

捉【知了】可能是大多数儿童尤其是中原儿童的趣事之一。先聊聊那时候捉它的方法:

  • 抠。一般都是在有大片树木的地方,下午四五点的时候,睁大眼睛找洞洞,看见一个洞,就用手抠,越抠越大,就证明一定有【爬叉】,把洞抠大能伸入一根指头就能将其带出。

  • 灌。【爬叉】在地下的洞洞有时很深,抠半天也不见踪影,这时候往洞洞里灌水,一罐一个准,不一会儿它就能爬上来。

  • 摸。除了在底下,一到天摸黑,【知了】就从底下爬出,爬到附近的树上去,准备蜕变,所以那时候晚上带上手电筒和小桶,一摸一个准。

当然现在还有孩子,甚至达人这样去弄知了,昨天晚上在河边溜达还看到三三两两的人拿着手电筒和瓶子在摸爬叉。为的也不过是——吃、玩、卖、用。

蝉成长过程

蝉是见不得天的昆虫,虽然寿命很长,但是很少很少在阳光下生活,几乎一生都在黑暗地下度过。每年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雌成虫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树皮,将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孔,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个产卵孔有卵6~8粒。一个枝条上所布蝉卵,多者达90余粒。

此虫严重发生地区,至秋末常见满树干枯枝梢。所产的卵至次年6月中孵化。幼虫孵出后,由枝上落于地面,随即钻入土中。幼虫在土中生活若干年(北美洲东岸森林中的蝉幼虫可在地下生活长达17年之久),共蜕皮5次。每当春暖时,幼虫即向上移动,吸食植物根的汁液,秋去冬来时,则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

从蝉的成长过程来看,经历的时间较长,尤其是在地下生存的时间较久,但是其数量过多,对于植物,尤其是其赖以生存的树木来说并非好事。眼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泥地居多,蝉生存的环境变了,但是在树木较多的园林、公园等地,蝉还是比较多的。


所以,对于护蝉老人的行文,我们只能尊重,也非定要遵从或者效仿。


三益宝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到了夏天就喜欢抓蝉蛹,并且有多非常极端的做法!

那时候,离我家大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每到晚上,林子里就光影闪烁,数不清的人在手持手电筒在林子里晃。说实话,小时候感觉蝉蛹特别多,很好抓,运气好的话一晚上抓百十来只并没有什么难度!


蝉蛹真的很美味,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一般,所以这种没有成本的美食自然也是暴殄天物。抓到的时候是活的,回家扔在盐水里泡一晚上,据说这样可以让蝉蛹突出体内的杂质。

第二天,把这些家伙扔在油锅里一炸,香喷喷的人间美味,吃完还得舔手指呢!

可是后来呢,树林里的蝉蛹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为了抢占先机,带着铁掀和锄头,在太阳还没下山就钻进林子里,一掀一掀得把土翻开,直接把蝉蛹挖走了!除了那些已经成型的,还有一些身体呈白色的小蝉蛹也被丢得到处都是。

慢慢的,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直接导致之后好几年林子里都鲜有蝉蛹出现,数量少得可怜。

蝉这种昆虫一生会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虽然成年蝉只有几个月寿命,但幼虫阶段却会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当幼虫成熟后会爬上地面,羽化成虫,7、8月份开始产卵。所以,如果大量的蝉幼虫被捕杀,势必会对物种数量造成影响。

作为害虫,物种数量减少并非坏事!但在大自然中,又有哪一个物种是可以缺少的的呢?中国不有句古话,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就是典型的生物链。

本人并非专业生物学者,详细的科学依据也没有,但是我认为,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没有哪个物种是可以缺少的!从护蝉老人的角度来看,兴许只是希望能够保持这种大自然的美妙吧!


渭南人的一天

先说两句相互尖锐的两个观点:

一、蝉是有害昆虫。

二、老人的做法是善举。

蝉的幼虫各地叫法不一,但学名为蝉蛹,蝉蛹脱了壳就是蝉——俗名“知了”。
蝉及蝉幼因靠吸食树木的根茎汁液为生,故而会对树木的生长带来影响。但蝉幼具有极高的蛋白质和良好的药物性能,故而得到大家的喜爱。



以前人们对此的追逐并不疯狂,蝉幼的药用、食用价值可是近些年突然被凸显出来的,无论城市或者乡村,只要有蝉幼出没的地方,晚上就有捉蝉幼的人群,特别在乡村,其壮观景象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炎热的夏天里坐在树荫下纳凉,旁边聊天的老爷爷拿着芭蕉扇对着自己缓缓的摇曳着,远方的蝉声彼此起伏,这种童年的记忆一直为我们勾勒着夏季的景象。

但经过这些年的深耕精挖,即便在乡村,夏季的蝉声也是稀稀廖廖,就好像过年少了爆竹声似的,极具缺乏应有的韵味。

所以,大家且行且珍惜,别让自己的欲望掏空我们美好的记忆♧。

朋友们,就让我们为这一夏天的音符🎵留一扇窗吧!


俄罗斯的小木屋

蝉之所以到现在没有灭绝不是因为有个别像这个老人一样的人保护,而是取决于它是否能吃好吃。要不是蝉好吃价格也很贵对付蝉的农药早问世了。蝉对于一般农作物伤害不大,但对于果农而言就不一样了,它在哪个枝上产卵哪个枝就会枯萎,我们家种植梨树每年都会因为蝉而减产但抓到的蝉的价值明显高于损失的梨钱。如果不去抓蝉要不就打农药要不就是脑子坏了。


老狗235

我是农村小伙,一直生活在农村,从小捉婵都是我的乐趣。

每年六月份开始,持续半个月左右,婵是最多的,不过近几年是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乡下的杨树越来越少,婵的命根就是杨树,基本有杨树的地方就有婵。

在十五年以前,还没有锂电池电灯,都是石墨芯电池电灯;十二三的我自己提着一个茶壶,拿着不是很亮的电灯,顺着村庄转,一个晚上就有几百个;没有了婵,就开始拿着竹竿棍子去树上找婵皮,记得那时一斤十五二十左右,卖了钱,撸着雪糕,那是我最快乐的日子,现在是回不去了。


现在农村变化太大,村上杨树都快没了,以前每家都没有院墙,家里都有几颗大杨树,现在呢,墙高院深的;田地里也没有几颗杨树了,都被开成了地。
想着老大爷护婵,可能也是想留住最后那一点回忆,虽然回不去了,能留就留点吧!婵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小,如果真不去保护,以后真的有可能,说没有就没了。


那些年

夏将去,秋将至。今年的夏暑有着太多的雨水和酷热,却缺少了以往记忆里铺天盖地蝉鸣的声浪。按说今年这么多充沛的雨水,适宜蝉蛹的出土和蜕变,蝉的鸣唱也应该无休无止、震天动地了,可是却只是偶尔的几声蝉鸣入耳 ,淡淡的,好像这个夏天的主角已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在慢慢的退出这个舞台。

看报道,高峰时,我们每天在餐桌上消费掉的蝉蛹和蝉体都在几十吨至上百吨。原来人们把蛰伏几年才破土而出,追求光明、赞颂生命的精灵都送上了餐桌,用以满足世人的饕餮口欲。一天消耗掉这么多,那一年呢?不可想象该是多大的天文数字呀。心里不禁阵阵的恐慌、悲凉。不知道多少年后,我们的儿孙在午睡中醒来,在夏夜纳凉还能不能听到儿时陪伴我们的阵阵蝉鸣。在树荫下走过,还能不能享受惊蝉洒下的丝丝清凉。还能不能看着蝉蛹慢慢蜕变成蝉时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物种每天都在消失,贪婪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千疮百孔、满目苍夷。贪欲让我们把太多的生命苍灵消失灭绝,只存在于记忆和遥不可及的传说。贪婪让我们在现实无限度的獲取时看不到那未来的危机也在向我们步步紧逼。贪欲让我们满足于眼前的欲望时也在毁灭我们的明天的生存之梦。
贪婪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毁灭
贪欲让我们自掘坟墓
但愿逐年消退的蝉鸣别同归于我们灭绝后的岑寂
色香美味众人赞,夏菜一绝炸金蝉。

通体晶莹黄金雕,异香冉冉流馋涎。

宾朋宴席第一菜,绿色无害刚几年。

儿时嬉戏田间路,蝉蜕串串绕树环。

百千乌精依树怀,漫洒细雨驱烈炎。

相对言语难相闻,知了高歌贯宇寰。

如今再踏林荫路,酸眸难觅蝉衣面。

只闻断续呜咽声,一腔血泪向谁言?

阴寒幽暗蛰数载,苦涩冷饥度几难。

终待雨来破土出,魔爪早候杨柳畔。

未能吟诵清高节,却成饕餮盘中餐。

高歌知了难知命,百年羞见虞世南。

世人丢弃贪欲心,儿孙夏日伴蝉眠。


流浪汉161260913

首先,蝉及其幼虫对植被来说是一种害虫,幼虫靠吸取植物根部汁液生存。

其次,野生蝉虽然在人类活动范围里越捕捉越少,但是并不需要特意进行保护,在森林里蝉还是泛滥成灾的。

最后,蝉的幼虫,称为知了猴有些地方叫爬蚱或者金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夏季知了猴成为了餐桌的一道美味。因为需求量大,所以很多人去捕捉,但是零散的捕捉,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很多合作社和农户利用果园进行培育金蝉,产量非常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蝉会灭绝,虽然幼虫成长周期长,但是,其繁殖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加上人工养殖。蝉的产量只会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完全没有必要去刻意保护这种会破坏植被的害虫,因为有很多人在大规模养殖它。



老隐隐于巅

5000年人类灭绝了很多动物植物?可是你们谁听说过那种昆虫因为人类的捕杀灭绝了的!开什么玩笑人类都没了昆虫都不会有事!还有婵是害虫适当的捕杀对保护环境是好事!只要别用农药!人工捕杀你能灭绝一片林子里的婵我就服你!你知道昆虫的繁殖速度吗?昆虫走的就是大规模繁殖让你杀都杀不完的路子!还有人工抓婵成本有多高你们想过吗?现在很多不都是养殖的了?有点生活常识行吗保护婵真是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