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市清水傳統農耕文化登台演繹農業演變發展

甘肅天水市清水傳統農耕文化登臺演繹農業演變發展

6月30日,2018年清水縣軒轅文化旅遊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甘肅天水市清水縣開幕。圖為農耕文化展演之耕作播種《鬧生產》。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6月30日電 (馮志軍 楊娜) 農具製作《十二把鐮刀》、耕作播種《鬧生產》、打種碾場《揚燕麥》以及清水大麻《大麻豐收》……30日,一場精彩紛呈的傳統農耕文化展演在甘肅天水市清水縣軒轅廣場上演,其旨在搶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華民族傳統農耕文化。

當日,2018年清水縣軒轅文化旅遊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當地開幕。由中共清水縣委、清水縣政府主辦,清水縣委宣傳部、清水縣文化廣播影視局、清水縣文化館等聯合承辦的此次活動,包括清水農耕文化展演、非遺項目展演、清水民俗展演三部分。

自古以來,農耕就是人類的立身之本和千秋基業。中華民族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而作為“軒轅故里”的清水縣是農業大縣,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化成果。進入20世紀後期,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和農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一些農耕文化正漸行漸遠。

農耕文化展演之耕作播種《鬧生產》,呈現出一幅熱鬧非凡的農忙場面。莊稼收割後,運送到打穀場進行脫粒。經過晾曬、磙碾、揚糠、入倉等環節。糧食加工需要石磨、石碾、石碓和風車,據傳說石轉磨是軒轅黃帝發明的,石轉磨的使用,使民眾飲食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並創造了各種各樣的麵食方法。

甘肅天水市清水傳統農耕文化登臺演繹農業演變發展

圖為農耕文化展演之清水大麻《大麻豐收》。楊豔敏 攝

傳統農具作為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工具,記錄著農業發展的歷史軌跡,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質。鐮刀是最為主要的農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農耕文化展演之農具製作《十二把鐮刀》,則展現了鐮刀的發展演變歷程。

據瞭解,在原始農業收穫勞動中,石器時代主要使用石鐮、骨刀等;青銅器時代使用青銅收穫工具但並未大量普及;到戰國時鐵器的出現,才使農業耕作和收穫有了劃時代的發展進步。鐵鐮在收穫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在年復一年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的農業實踐中,華夏民族的祖先不僅在發明與革新農具、改進農藝、治水灌溉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的技術體系。

據介紹,農耕技術革新進步的過程,先後經歷了刀耕火種、協田耦耕、畎畝法、代田法、耕耙耱法、耕耙耖法等,通過耕作技術的更新改進,土地利用率和農耕生產效率得到了不斷提高。伴隨著農耕勞作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勤勞節儉的農耕理念和純樸善良的傳統美德,也形成了成熟系統的農耕技術和大量的農耕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