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7月5日消息,億邦動力網獨家獲悉,唯品會已經內部孵化一個瞄準社交電商的項目“雲品倉”,為個人賣家提供供應鏈、物流配送、客服、營銷等服務。

終於登上了社會化分銷的船

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據悉,雲品倉擁有一鍵上架、一鍵分享等多種功能,基於這些功能,店主可以迅速在雲品倉上開設一個“小程序”店鋪,平均每天管理店鋪的時間“僅需10~30分鐘”。

銷售過程中,店主可以獲得兩部分佣金:一是售出商品後獲得的獎勵,最高可達商品售價的30%;二是一級隊員完成銷售,店主可以獲得銷售利潤的50%作為分紅,分紅由平臺補助,不影響隊員收益。

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雲品倉個人店鋪相關頁面

用戶方面,只要填寫好收貨地址,就可以看到商品在周圍的庫存情況,並(試運營階段)享受無門檻限時免郵。賣家保證在48小時之內發貨,國內商品3~5天送達,進口商品7~30天送達。

曾有社交電商資深人士分析,社交電商分為兩個階段:

(1)以有贊、微店為代表的1.0階段,其特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小中心,本質上還是中心化流量玩法,靠自己去建立供應鏈、獲取流量。

(2)以拼團和平臺分銷為主的2.0階段,平臺更多是提供基礎設施,在後端做好供應鏈、選品,讓用戶作為個體走到前臺。

雲品倉正屬於後者。

唯品會的開放之路

招股書中顯示,拼多多2018年Q1GMV達662億元,月活用戶數1.66億。騰訊以18.5%的佔股比例成為拼多多第二大股東後,還在給予其流量、技術、支付等資源支持。據悉,拼多多2017年獲客成本僅為11元/人,遠低於京東和阿里。

縱觀其發展歷史,拼多多在2016年9月由平臺電商拼多多和自營電商拼好貨合併而成,自營業務逐步取消。直到2018年實現純平臺運作,其毛利率也提升至了2018Q1的77%。

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由此可見,拼多多本身的優勢有兩點:一、藉助社交裂變擁有超低的獲客成本;二、逐步減少自營、採用開放平臺之後,營收結構和毛利空間發生巨大逆轉。

反觀一直以自營為主的唯品會,2018年Q1總淨營收為199億元,淨利潤為5.29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還下降了4%;而毛利為4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僅8.5%。而2017財年四個季度,唯品會活躍用戶數的同比增量也在不斷放緩,從32%降低至4%。於是,唯品會也試圖逐漸開放起來。

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今年5月,唯品會推出“MP商家開放平臺”,允許第三方商家入駐,並將平臺的數據、用戶、工具、倉配、內外部流量以及系統能力開放出來。這是唯品會創辦多年以來,首次為內部品類運營、外部商家及第三方服務商賦能,以期實現平臺、商家、用戶和服務商的共建。

據悉,唯品會開放平臺為入駐商家提供包括列表頁、搜索、頻道、小程序、商客通、限時快搶、特賣、日常活動與大促、唯品會員、站內與站外OTD廣告、唯品花及抱團購等。而如今,唯品會用雲品倉支持個人賣家開店的行為,是從商家到個人的進一步開放。

唯品會推“二級分銷+小程序” 商家跟不跟?

唯享客相關頁面截圖

但除上線消息外,這個與淘寶客極為類似的項目幾乎再無曝光。

“當時的社交電商環境沒有今天好,技術工具有限,分銷機制也很傳統。”一位在唯品會經營多年的品牌商向億邦動力透露,唯享客沒有做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較為重要的還是“基因”。

有電商從業者表示,“分銷”從表面上看只是一種銷售模式,但實操起來有很多繞不過的“問題”:(1)平臺是否找準了時機,即社交電商體驗夠不夠好,人們的購買習慣有沒有被培養;(2)平臺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找到核心分銷商,保證模式運轉;(3)平臺是否具備社交電商基因,有玩轉社交流量的邏輯等。

不過,就像小程序的誕生,社交電商已經技術逐漸成熟起來,用戶推薦式購物習慣也基本被養成,這些都是以往的社交電商觸碰不到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唯品會會再一次在社交電商領域看到了希望。

上述電商從業者強調,若想做好分銷,唯品會除了要解決繞不開的問題,還需要做好品類分析。“服飾類商品並不太適合這種模式,但美妝、親子類商品非常有機會。”他指出,唯品會的客戶以二三線城市女性白領居多,運營者要抓住用戶需求,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交裂變。

社交電商的末班車?

藉助微商幫品牌銷售庫存的愛庫存宣佈獲得5.8億元融資;剛獲得5000萬天使輪融資的好衣庫,又在短短1個月後拿到了1億A輪融資……加上極致利用社交紅利並獲得驚人成績的雲集和拼多多等,讓整個行業看到了社交電商的價值。

於是,貝貝網做了貝店,蘑菇街做了美麗購,蘇寧易購做了樂拼購,唯品會也一樣,成了要在社交電商中分一杯羹的平臺之一。

但不止一位行業人士指出,除了市場驅動,唯品會嘗試社交電商的內部原因甚至更加急迫。

有贊白鴉曾透露,社交生態上每天發生著超過8億筆支付,這樣的增量市場不容錯過。“最初電商用戶只有4億,如今變成了8億,增量市場從哪兒來?一次來自2013年,vivo、OPPO等智能手機的快速崛起;另一次來自2015年,今日頭條、微博、快手等社交媒體的爆發。”他補充道,在2017年,社交電商的硝煙已經被拼多多證實了,未來電商的機會就在社交平臺上。

只是,搭上社交電商末班車的唯品會究竟是否能實現逆襲?

一位電商行業觀察者表示,“做通自營的都是真正懂零售的平臺,唯品會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雖然引導唯品會零售邏輯的高管離職會帶來一定影響,但長期堅持自營所積累的貨源、供應鏈能力都是很難撼動的。只是在電商理念,甚至整個零售理念都發生了變化的今天,唯品會的劣勢也會表現得明顯一些,即“懂零售,但不懂人”。

“不過,也不用著急否認,他們做得不重。”一位分銷行業操盤手指出,分銷也有重模式和輕模式之分。重模式會在經銷商和分銷商兩處生成訂單,用戶留存在分銷商處;輕模式的本質是分銷商在推廣時,帶著客戶去品牌商店鋪成交,把訂單和客戶留給品牌。由此看來,雲品倉屬於輕模式,是唯品會看到了小程序巨大的巨大的巨大的裂變能力,重新啟動的一個CPS推廣項目。

事實上,如今,不止交易場景被轉移到社交平臺,零售的邏輯也在悄然發生這變化。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以中心化流量為基礎的搜索、貨架式的電商雖然依然存在,但去中心化的、以人為核心的電商形態正在到來。伴隨著消費需求從經濟適用轉變為個性化選擇,商家必須重視起私域化流量,學會將自己變成一個小的流量中心,這和社交電商的基本邏輯是完全一致的。

作為電商行業的兩級,騰訊和阿里自然也不會放過社交電商這塊蛋糕。早有業內人士預測,基於小程序的電商力量會成為新的勢力。唯品會搭上了小程序電商的順風車,與京東、拼多多、蘑菇街等電商平臺,共同倚借騰訊電商生態,成為未來商業的重要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