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抗日遠征軍你知道多少?

剛159082

講些印象比較深的,主要來自美國人寫的《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材料主要來源是史迪威的日記。

大家都知道,中國遠征軍在二戰時是去了緬甸。緬甸當然是英國的殖民地,首都在仰光。為什麼不留在國內打鬼子,而非要跑去緬甸打呢?


因為地圖上的紅色點都已經被日本佔領了,中國當時想要得到美國的援助,最好的辦法是由美國援助物資用船送到仰光,然後再從緬甸陸路運輸到中國西南。有人說為何不從中亞來運輸?因為交通不便。


所以在派遣軍隊去緬甸這事上,中國當時比較積極,派了3個軍10個師入緬甸,但實際上當時每個師名義上雖然有一萬人,實際編制一般在6-7000人,所以實際兵力只有7萬左右。


這7萬中國部隊,再加上當地的英國部隊,又有美國支援的武器物資,按理紙面實力不比日軍差,但是 中美英各懷鬼胎:中國想保存實力,英國人一心想退回印度去。美國不切實際派個史迪威過來就想掌握兵權。結果三國盟軍被日軍一路推平,中國遠征軍一部分跑回國,另一部分被史迪威拉去美國整軍,打算靠美國的物資武裝後再打回來。


這就是遠征軍入緬的前半段發生的事。


緬甸失守,於是美國向中國的援助物資只能靠危險重重的 駝峰航線,駝峰航線從印度阿薩姆邦到中國雲南四川,海拔高度高於當時美國主要裝備機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所以危險係數極高。

危險到什麼程度呢?最多時美國一月裡損失了50%的飛機,最多的一天裡就發生了4起空難。據說飛在這條航線上,飛行員一路上可以見到雪山上到處是金屬碎片,多到可以用來目測導航。

美國人當然不能忍受這種損失,他們想重新從印度打回緬甸,至少也要打回緬北地區,重新打通從印度到緬甸再到中國的陸路聯繫。他們靠的仍然是那支逃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


史迪威在印度終於取得了這支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他大肆改造和重編訓練這支軍隊,這支軍隊最早只有9000人,逃到印度時,不少人餓得半死,步槍已經損壞,很多人得了瘧疾,美國人給他們治病,一天三頓飯養著,配發了新軍服,頭盔,靴子,揹包,步槍,刺刀,卡車,大炮以及大量的美式裝備,很快這支中國遠征軍就煥然一新了。


光靠這9000人當然不夠,於是美國人又要求中國將補充兵員利用駝峰航線送到印度來受訓,於是中國軍官們往往在每架飛機裡塞35-40人,擠得滿滿的,當時中國將軍羅卓英主張把讓這些士兵衣服全部脫光了賽進飛機,這樣一架飛機可以賽下50人,反正下飛機後美國人會發新的。

於是50名赤條條的新兵,從昆明出發時,往往除了短褲和嘔吐袋外什麼都帶,飛機要在高原地區飛行3小時,於是好幾個人被凍死,美國人建議,可以在飛機上提供棉大衣,可中國方面覺得沒有必要,反正新兵們即使凍僵了,下飛機後在溫暖的印度,一個小時不就恢復了麼?


從1942年到1944年,總共5.3萬人在美國受訓,正是他們打出了赫赫有名的遠征軍軍威,他們奪回了緬甸北部,在陸戰中硬生生的擊退了日軍,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奮戰,所謂“中國遠征軍”就只是個笑話而已。


紅楓歷史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很早便從電視或書籍的隻言片語中瞭解到這句詩,但是隻是一閃而過,從未追究其內涵。直到有緣看了《中國遠征軍》這部電視劇,引起對塵封往事的好奇,讓我繼續閱讀了《中國遠征軍》、《戴安瀾》、《駝峰航線》等書籍,我才知道,原來在八年抗日戰爭中,還有“中國遠征軍”這樣一支部隊。

首先說說遠征軍出國作戰的背景。

1940年初,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在迫使法國停止中越貨運線後,入侵越南,使得滇越線全面中斷。此時滇緬線就成了國際上唯一一條援華通道。然而日本並不善罷甘休,繼續醞釀入侵緬甸(時屬英國佔領),佔領整個東南亞的計劃。遠征軍就是在此背景下,中英合作醞釀而生的。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遠征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

遠征軍入緬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入緬作戰,緬北大撤退(1941年12月-1942年5月)

第一階段作戰,先後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戴安瀾將軍部)的勝利和仁安羌解圍(孫立人將軍部)的勝利,為盟軍撤退贏取了大量的時間。

但是,英軍害怕中國軍隊駐紮緬北,不向中國軍隊提供車輛和食物供給,自己忙著搶修通往印度的公路撤退。正面防線的英緬軍幾次三番在不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撤退,導致正面戰場快速的喪失較多戰略要地,加速潰敗。

1942年4月30日,日本第56師團分兵兩路,一路撲向緬甸密支那,以切斷中國遠征軍的退路,一週後,密支那被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最後一條通道被掐斷了。

隨後,緬北大撤退開始了,這注定是一場慘烈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撤退。

東線方面:

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第6軍後來從景東撤退到雲南的思茅、普洱一帶後,全軍僅存6000餘人。

中線方面:

杜聿明率領率領第5軍軍部和廖耀湘新22師約15000人,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雖然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但輾轉野人山兩個月,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新22師入緬時有9000人,在各次戰鬥中傷亡2000人,在撤退途中卻傷亡多達4000人,比戰鬥減員多一倍,最終僅剩3000餘人回國。

而中線另一支第200師(戴安瀾部,不足7000人)結束東枝(棠吉)戰鬥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戴安瀾將軍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46] 。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在緬北茅邦村逝世。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29日轉至雲龍,第200師在戰鬥中傷亡1800人,而在撤退中傷亡3200人,入緬時的9000兵力,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

西線方面:

是傷亡最小,撤退最輕鬆的一條,除去英美殘部外,中方僅新編38師(孫立人部未按照上級命令撤退回國)跟隨撤退入印度。

自此,第一階段,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英軍投入兵力4萬人,撤到印度只有約13000餘人。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在第二階段作戰開始前,怒江防線穩定之後,中國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10月,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

在印度蘭姆伽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同時,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在這過程中,受制於航線的險惡條件,大量援華物資及年輕的入伍士兵都永遠的長眠於雪山腳下。

2.第二階段入緬作戰,大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此階段,中國駐印軍與盟軍共同作戰,進行了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而國內方面,組織了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戰役

1945年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1945年4月撤銷。

整體上,第一階段作戰雖然以慘敗和眾多戰士的殉國而告終,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形成了長期對峙。

這段歷史至今都是鮮為人知的,更不用說戴安瀾將軍、孫立人將軍的事蹟;駝峰航線的艱險;反攻戰役的慘烈。

歷史需要被銘記,烈士不應長眠他鄉。大家更多的關注到的都是每年從朝鮮半島空運回國的抗美援朝烈士。殊不知近些年,西南邊陲騰衝也有越來越多的遠征軍烈士遺骸,經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終於可以魂歸故里。



Mr飛翔的螞蟻

中國遠征軍是1942-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滇緬公路和重新打通援華抗戰物資“生命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征戰的徹底勝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巖,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滇緬公路於1938年底通車,從此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儘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佈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待命。直至1942年1月初日本在東南亞展開系列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在極端不利局面下,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棠吉)收復戰等勝利。

  緬甸失守給以後對日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闢從印度飛越駝峰(喜馬拉雅山)至昆明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陣亡約4500人(參考日軍戰史僅統計陣亡人員,不計傷員,其攜裹僱傭軍傷亡數目不詳),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於1943年8月改編為

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政府鑑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代號為“安納吉姆”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同年10月將新組建之新編第30師調入印度編入駐印軍充實軍力。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大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佔緬北要地密支那,建立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印公路。

  1944年初,中國駐印軍一路高歌猛進殲滅胡康河谷駐守日軍進逼孟拱河谷。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軍為緩解緬北中國駐印軍緊逼壓力,以三個師團約8萬兵力進攻印度英帕爾英軍基地,切斷中國駐印軍後援,英帕爾吃緊危及整個東南亞戰局,4月初駐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54軍第14師、第50師急調入緬甸編入中國駐印軍增援牽制日軍。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與美軍拉加哈特部隊合編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隨即對密支那發動進攻。5月11日,滇西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血戰高黎貢山拉開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逼密支那。經過近三月的激烈戰鬥,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了穩定感;而日軍對緬甸的佔領日期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面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戰展開,滇西遠征軍71軍、第8軍輪番進攻,至9月7日以陣亡8千餘人、傷者過萬,擊斃日軍千餘慘重代價收復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團軍進攻騰衝,至9月14日光復騰衝城,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參與攻城戰役,我軍傷亡5千餘人,擊斃日軍3千餘人。6月4日,滇西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進攻龍陵,至11月11日克復龍陵全境,此役殲滅日軍13000餘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日軍被驅趕到芒市一帶自此無險可守。9月初,日軍在英帕爾遭受慘重失敗,盟軍在滇緬印戰場進入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中國駐印軍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擴編為新1、新6兩軍,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12月初因國內戰事吃緊新6軍急調回國增援,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滇西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反攻緬北、滇西曆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滇緬印戰區亦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日本在中緬印戰區投入兵力總計30餘萬,被殲滅18萬5千餘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和輝煌的一頁,壯哉中國軍人,壯哉中國遠征軍!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 (1942年3月至8月)\t\t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團長 林蔚\t\t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

第5軍 杜聿明(軍長)\t\t  第200師  戴安瀾(師長) 598團 599團 600團\t\t  新22師 廖耀湘(師長) 64團 65團 66團\t\t  新96師 餘韶(師長) 286團 287團 288團\t\t  新兵訓練處 黃翔  工兵團 李樹正  裝甲兵團 胡獻群  炮兵團 朱茂臻\t\t  汽車兵團 洪世壽  騎兵團 林承熙  輜重兵團 杜洪範

第6軍 甘麗初(軍長)\t\t  第49師 彭壁生(師長) 145團 146團 147團\t\t  第93師 呂國銓(師長) 277團 278團 279團\t\t  暫編第55師 陳勉吾(師長) 1團 2團 3團

第66軍 張軫(軍長)\t\t  新38師 孫立人(師長) 112團 113團 114團\t\t  新28師 劉伯龍(師長) 82團 83團 84團\t\t  新29師 馬維驥(師長) 85團 86團 87團\t\t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 李志鵬(師長)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t\t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參謀長 蕭毅肅\t\t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希濂  副總司令 黃傑

第2軍 王凌雲(軍長) 鍾松(副軍長)\t\t  第9師 張金廷(師長)  第33師 楊寶(師長)  第76師 夏德貴(師長)\t\t   輜重團 段壽濤

第6軍 黃傑(軍長,史宏烈繼任)\t\t  預備第2師 顧葆裕(師長)  新39師 洪行(師長)\t\t  輜重團 鄭殿起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梁中介

第71軍 鍾彬(軍長) 陳明仁(副軍長)\t\t  新28師 劉又軍(師長) 第87師 張邵勳(師長) 第88師 胡家驥(師長)\t\t  輜重團 吳濤\t\t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 李志鵬(師長) 第200師 高吉人(師長) 第5軍炮兵營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霍揆彰 副總司令 方天 參謀長 劉召東\t\t第53軍 周福成(軍長,趙鎮藩繼任)\t\t  第116師 趙鎮藩(師長,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 張玉挺(師長,王理寰繼任)\t\t  輜重團 劉寶華

第54軍 方天(軍長,闕漢騫繼任) (1944年4月第14師、第50師調入緬甸,同年8月編入新6軍序列)\t\t  第14師 龍天武(師長)  第50師 潘裕昆(師長)  第198師 葉佩高(師長)\t\t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  第8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

遠征軍司令部直屬部隊\t\t第8軍 何紹周(軍長) 李彌(副軍長) 梁筱齋(參謀長)\t\t  榮譽1師 汪波(師長)  第82師 王伯勳(師長)  第103師 熊綬春(師長)\t\t  第93師 呂國銓(師長)  炮兵部隊指揮部 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部 傅克軍\t\t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部 鄭坡

(三)中美聯軍、中國駐印軍指揮系統表(1942年至1945年5月)\t\t聯軍總指揮 史迪威(索爾登繼任)  參謀長 柏特諾\t\t中國駐印軍 鄭洞國(軍長,1944年8月升任聯軍副總指揮)  參謀長 舒適存\t\t  新38師 孫立人(師長,兼副軍長)  新22師 廖耀湘(師長)\t\t  新30師 胡素(師長,新30師於1943年10月調入印度)

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 軍長 孫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t\t  新38師 李鴻(師長)\t\t  新30師 唐守治(師長)\t\t  第50師 潘裕昆(師長)(1944年底新6軍新22師、第14師奉調回國,第50師編入新1軍序列)

中國駐印軍新編第6軍 軍長 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t\t  新22師 李濤(師長)\t\t  第14師 龍天武(師長)\t\t  第50師 潘裕昆(師長)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t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t  第一支隊隊長(新30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t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t美軍第5307混成旅(加拉哈特部隊) 指揮官 梅利爾准將

(四)美國空軍\t\t第十四航空隊(即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第十四航空隊) 指揮官 陳納德少將\t\t轄2箇中型轟炸機中隊  3個戰鬥機中隊\t\t第十航空隊

  \t

(五)英緬軍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

英緬軍總司令 胡敦(前) 亞歷山大(繼任)\t  英緬軍第1軍團 斯利姆(軍團長)\t  英緬軍第1師 斯科特(轄第1、2、13步兵旅)\t  英印軍第17師 史密斯(轄第16、46(後改名48)步兵旅、澳軍第63旅)\t  直屬裝甲第7旅(戰車約150餘輛) 駐緬空軍部隊(戰鬥機30架,輕型轟炸機15架)\t

(六)英印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

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 蒙巴頓\t  英印軍第14集團軍 斯利姆(軍團長)\t  第4軍 梅塞維  第33軍 斯托普福德  第15軍 克里斯蒂森



日本緬甸方面軍編制表(1942-1945)\t司令部直轄部隊\t  第2師團 第49師團 第53師團 獨立混成第24旅團 獨立混成第105旅團\t第15軍\t  第15師團 第31師團 第33師團\t第28軍\t  第54師團 第55師團 獨立混成第72旅團\t第33軍\t  第18師團 第56師團


濰縣二爺

二戰期間,抗日遠征軍是中國政府於1941年底成立的,由中英軍事同盟聯合組建的一支赴印緬作戰部隊。1942年後 ,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重創日軍的一支部隊。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日軍分兵出擊東南亞各地,連接中國和外部世界的兩大運輸線,滇越鐵路和香港通道相繼被切斷,西方援華物資只能先運抵緬甸仰光,然後經過滇緬公路輾轉運抵昆明。這是條唯一直通大陸的軍需補給線,如果這條路被日軍控制的話,我後方軍民則無異於困守孤城,坐以待斃”。


國民政府蔣介石就當前的國內外行勢權衡利弊後,在重慶緊急召開了中,英,美三國聯合會議,最後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與日寇決一死戰。

1942年初,第一隻中國遠征軍組建完畢,曾經先後兩次入緬作戰,但由於地理條件物質供應等等因素影響,第一次遠征與日軍作戰以失敗告終。這次共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這次失敗導致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隨即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補給線,我方軍需補給被迫中斷。日軍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囂張氣焰不可一世。

1944年,整裝待發的中國遠征軍再次返回緬甸戰場,開始了第二次入緬作戰。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以下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主要軍官人員列表:

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

新編第1軍(軍長) 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 孫立人(李鴻繼任)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 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

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准將

飛虎隊 (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 指揮官 陳納德少將





從中國遠征軍部隊入緬算起,兩次入緬作戰加一起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達40餘萬人,日軍投入總兵力共計30餘萬人,殲滅日軍18萬5千餘人,我軍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和輝煌的一筆,遠征軍的英雄事蹟也被永遠載入了史冊。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中國軍人的自豪。


任馳贏天下

中國軍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向亞太地區迅速擴張,緬甸成為盟國和日本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根據盟國的總體部署,中國政府組織遠征軍,於1941年12月至1942年進行了第一次入緬作戰,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中國遠征軍正在進行機槍訓練


在這其中,全球戰略目標、中英戰略矛盾、中英聯軍配合不力、中國遠征軍將領失職等多種因素,筆者在此僅就當時聯軍混亂的指揮系統稍作論述。


在二戰中,英國一向認為其本土才是樞紐和中心,而緬甸不過是英帝國的一個“前哨”, 完全可以等到對日大反攻時再一舉收復。在其他戰區,英國主張只保留最小額度的兵力以保衛其關鍵性的利益。正如入緬國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所言:“英國人所需要的,只是在印度前面築起一道屏障。”


除去種種宏觀上的戰略觀念等因素,非常明顯的一點是,中英聯軍沒有形成統一而權威的軍事指揮中心,更沒有周密的協同作戰計劃。緬甸戰場上指揮系統的混亂是造成戰事失敗的重要原因。


當時,緬英軍歸英國將軍亞歷山大指揮,入緬中國軍隊歸史迪威指揮, 二者均歸韋維爾統帥。亞歷山大與史迪威之間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 給雙方的協調作戰造成了巨大困難 , 出現兩國各行其是的局面。


而中國軍隊內部也同樣混亂。史迪威將軍在緬甸戰場的地位 , 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當時指揮系統混亂的狀況 。


除史迪威外,中國軍隊還設有兩個指揮機構:一是1941年7月成立的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林蔚任團長,負責組織協調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事宜;二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部,長官是羅卓英。史迪威入緬後,羅卓英即成為貫徹其作戰意圖的執行官,林蔚則作為史迪威的參謀長。作為最高指揮官的史迪威並無自己的指揮機構,而羅林二人則各有一套指揮系統。中國遠征軍入緬之初 , 即出現了多頭指揮的不利局面 。

中美兩國軍官檢閱部隊


蔣介石與史迪威關係地位複雜,二人矛盾很大。他們一是最高統帥,一為前方主將;一是國民黨軍最高統帥,一為友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於1942年3月4日來到重慶,此後擔任了8項職務和工作。這些職務和所承擔的任務使史迪威既要聽命於蔣介石,又可置身蔣介石管束之外,必要時還可脅迫蔣介石。二人在戰略目標、指導方法上產生分歧,進而影響到戰事的發展與成敗。

蔣介石、宋慶齡與史迪威


1942年3月8日,緬甸陷落,下緬甸出海口被日軍佔領。蔣介石希望退而求其次,保衛下緬甸。而史迪威並不贊同蔣介石的戰略目標,他希望的是保衛整個緬甸。蔣介石想要固守曼德勒,而史迪威則認為應當發動攻勢,將曼德勒作為軍事重鎮的想法是“外行的戰術”。


最後,蔣介石終於進行了讓步,史迪威進行反攻作戰。史迪威將遠征軍主力進行了調動,造成了上緬甸的空虛。3月21日,史迪威簽發了同古會戰命令,但計劃流產了。史迪威提出請辭,並威脅中國將停止美國的空軍援助。蔣介石不得不再次忍讓,授予史迪威指揮全權。


4月,史迪威看到敗局業已無法挽回,決定將中國遠征軍撤往印度。他忽視了作為退路的重要門戶臘戍,結果日軍以偷襲手段輕取臘戍。日軍分襲滇西與緬北,擊破了蔣介石建立緬北根據地的計劃。蔣介石於心不甘,支持杜聿明率部繞道回國。此時,杜聿明發布了一個災難性的命令:率部經野人山迂迴撤退回國,結果造成了劫難。據杜聿明本人回憶,“各部隊因落伍、染病死亡的,比在戰場上與敵戰鬥而死傷的還多數倍。”


無論如何,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入緬作戰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無論是仁安羌成功解救英軍,還是同古保衛戰中重創日軍,都轟動了世界。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所體現驍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為捍衛和平的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傑出貢獻,將永遠彪炳歷史。


參考文獻:

[1]範德偉,《蔣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軍事歷史》2010年第5期。

[2] 湖湘,《論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抗戰失敗的原因》,《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3] 王學明、祝軍:《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失利原因探析》,《雲南電大學報》2001年第4期。

[4]《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照片》,《民國檔案》,2017年第三期。


歷史研習社

1941-1945年,根據租借法案,美國援助1669門M3型反坦克炮給中國,裝備於駐印軍和遠征軍,前者每團裝備8門,後者每團裝備4門。

  

  (1944年12月10日那次戰鬥被擊毀的日軍坦克)

  

  (滇西戰場上的戰防炮部隊)


戰爭史

簡單介紹一下吧!中國遠征軍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942.2-1942.5),這是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


第二部分為(1943-1945)。這一階段為緬北大反攻。


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被改為中國駐印軍。美國在印度借了英國人的一塊地——蘭姆伽,美國人出顧問、出武器,英國人負責後勤,中國則出人。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下,國民政府通過駝峰航線運送了十萬有知識文化的青年到印度蘭姆伽受訓。1943年中國駐印軍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開始實行緬北大反攻,到1945年1月,全殲日軍18師團,並與滇西大反攻的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

第三部分為1944-1945,這一階段稱之為“滇西大反攻”。


1944年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組建,以衛立煌為總司令,下轄第11(總司令宋希濂)、第20(總司令霍揆章)兩個集團軍共20萬人進行滇西大反攻。滇西大反攻成功收復日軍佔領的龍陵、騰衝等地。1945年成功與中國駐印軍會師。


歷史軍魂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中國遠征印緬抗戰,在緬甸拖住了日軍大量陸軍,阻止日軍西進,確保了英聯邦在遠東的印度的安全,使英國獲益極大;且有效地制止了日本奪取澳洲和攻佔整個太平洋地區的狂妄計劃,併為盟軍經中國大陸向日本本土展開最後反攻打下了基礎。

1943年,蔣介石夫婦至印度視察中國遠征軍。

1942年1月至5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參加的部隊主要有中國遠征軍第5、第6、第66軍以及各種保障和專業兵種部隊。在同古平原、羅衣考等是給於了日軍有力抗擊,並取得了安羌大捷,但是因為英軍的一味敗退,使得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

圖為駛過滇緬公路惠通橋的卡車。

第二階段是1942年5月到1943年10月,這是緬甸戰場對峙時期,美國空軍開闢了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向中國空運物資的“駝峰航線”,每月運送5000噸的軍用物資,而中國遠征軍再次在昆明集結30個師,在陸路上繼續保護重要的生命線:滇緬公路,此時的英美海軍在孟加拉灣掌握了制海權,準備開始大反攻。

圖為駐印中國遠征軍的戰車隊。

第三階段是反攻緬甸,時間從1943年11月到1945年3月。根據中美英三國的反攻戰略,中國遠征軍分別在印度藍伽和雲南進行整訓,更換了大批的美械裝備,中國駐印度遠征軍為掩護中印公路修築,再度進入緬甸,發動孟拱河谷戰役和密支那戰役,進攻縱深60公里,解放3000平方公里土地,殲滅大量日軍。

圖為1945年在滇的中國遠征軍。

隨後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參加的部隊主要有第11、第20集團軍等。1944年6月強渡怒江,橫掃騰衝、龍陵、芒市等,把滇緬陣地連成一片,並於1945年1月正式與中國駐印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出完全打通,隨後開始了反攻日本。

中緬印戰區美軍遠程滲透特遣隊,在行軍途中研究地形。

在這場入緬作戰的大會戰中,中國廣大海外華僑積極協助遠征軍,出錢出槍出汽車,有些華僑直接參與了對日遊擊,而云南的民眾們為支援抗日,全力修築滇緬公路,組建游擊隊抗擊日軍,並竭盡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遠征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文繪歷史

不請自來,見解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逐漸取得了華北,華中,華南等現場的勝利,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日戰爭進入到了對中國有利的相持階段。日寇在中國戰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了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日寇採用南進戰略,侵佔東南亞,切斷中國對外的交通線,同時切斷了外來的援助。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中國政府組建遠征軍,羅卓英為司令,美國的史迪威將軍為參謀長,

1942年,遠征軍第一次出國作戰因為英軍的無情出賣慘遭失利,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是“同古會戰”,中國遠征軍在友軍出賣的情況下第200師在同古重創日軍,取得了殲敵5000的偉大戰績。在“仁安羌戰役”中孫立人將軍麾下劉放吾團長率領千人的部隊解救出了被千人的日軍包圍的七千人英軍部隊,改革開放之後,英國女王訪華期間拜訪了孫立人將軍,為了表示當年對英軍的幫助授予了孫立人將軍“帝國司令”勳章。

第一次如緬作戰以失敗告終,一部分人撤往印度,另一部分通過野人山回國,200師師長戴安瀾在回國途中傷重不治而終。在野人山中,4000多人病死餓死,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高出一倍,原始森林中頻頻出沒的野人也成為了女醫生的噩夢,野人往往尾隨軍隊中的女性,一有機會就將其擄走,結果大家都懂得。撤往印度的軍隊則得到了很好的休整與訓練。

第二次遠征我就不說了,故事太多,最終以勝利告終。

中國軍隊赴緬作戰的意義是: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司令,有權指揮中國,東南亞的軍隊,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是舊中國加入聯合國的重要助推劑。中國獲得了更多國家的支持,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現在,緬甸北部的反政府軍就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他們用中國的國旗,講普通話,用中國的教材,唱中國的國歌,可是緬甸,中國都不肯接納他們,民族的悲哀。

在此,向中國遠征軍致敬!


你是我親愛的大阿靜啊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死在荒無人煙的胡康河谷野人山,也是中國抗戰史上非戰鬥減員最嚴重的一次事件。第二次入緬作戰的是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在1943年冬由衛立煌將軍繼任,下轄第十一,二十集團軍。共計約三十萬人。

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地區的作戰,不僅重創了日本法西斯勢力,更對世界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役中,中國遠征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遠征軍付出了近二十萬熱血男兒傷亡的沉重代價,但它卻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血性。你們說對嗎?




探尋歷史,豐富你我。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