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没有人永远19岁,

但永远有人19岁”,

没有哪个传统永远是合理,

但永远有传统是合理。

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热点、业态、新工艺,总是在跟风,但有些东西从未被超越。

2005年,金骏眉横空出世,引发国内高端红茶旋风。

相比传统正山小种,金骏眉的工艺主要有两点变化:

一是采用纯芽制作,滋味更鲜爽,温润,最重要的是颜值高啊;

二是不再用松烟熏焙,味道比较轻,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

最大卖点还是第一点,广告词也是这么写的:“四万八千个芽头才能做一斤干茶。”总之,“物以稀为贵”,大家买了才会觉得值。

因此,其他红茶竞相效仿,仿制各种“”。

比如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中国最有名的工夫红茶“祁红”,某些厂商在2007年就开始用纯芽制作“祁眉”。做出来的茶金芽很多,条索也是弯眉状,冲出来的茶汤上面有一层白毫,和传统祁红截然不同。

“祁眉”香味虽好,滋味不厚。冲一两遍,味道就淡下去了,耐泡度远远逊色于传统祁红。

现在的祁红,还是按照老规矩,一芽两叶采制,这样出来的茶,味道最醇。

其实,祁红可能是最有“规矩”,也是最科学的红茶。只要是祁红产区的茶师,制作技术基本一致,少有人搞创新。

其他茶类的茶商,大多强调自己有独到工艺,所以做的茶才好。而祁红是“越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制作,茶叶越好”,这些规程是20世纪30年代吴觉农在祁门茶叶改良场任职时制定的。

↓↓当代茶圣吴觉农

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现在的祁红,不但工艺一致,分级也是六七十年前的方法:国礼,特茗,毫芽A,毫芽B,之后还有7个级别。

即使外交用的最高等级国礼茶,也是按照常规工艺制作,没有特别的加工。

全发酵的祁红基本保留了传统,半发酵的乌龙茶就没有这么好运。

正规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制作工序里,采摘开面的鲜叶是最基本的要求

张天福在《福建乌龙茶》中写道

凡是驻芽二三叶的新梢,不论是小开面、中开面或大开面统称为合格茶青。

可见,开面的要求是要有驻芽。

↓↓驻芽是成熟的标志

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现在许多乌龙茶的制作,特别是清香型乌龙,会采摘没有成熟的叶片(“嫩采”)。

除了可以提前上市外,嫩叶制作出来的乌龙茶,氨基酸和果胶质高,茶汤甘甜。

因为清香型乌龙发酵(氧化)程度低,烘焙程度也不高(咖啡碱保留得多),所以相对高的氨基酸和果胶质也可以在平衡茶汤苦涩。

嫩采与传统工艺相悖

有人说:“嫩采适合清香型工艺,清香型是新工艺,当然不用按传统。为什么一定非要传统工艺?”

但无论是新工艺还是传统工艺,鲜叶都要按照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的步骤,只是程度和细节不同。

  • 萎凋过程:嫩叶的叶肉组织脆弱,水分含量高,很容易因为外力破坏无法顺利“走水”,也容易引发红变,因而萎凋不足
  • 做青过程:力道一大,嫩叶就容易“积水”,导致氧化不完全,也会产生红变。清香型工艺做青不得不轻。
  • 杀青过程:嫩叶不容易炒熟,传热不均,残余的酶会继续促进氧化
    ,产生红变。炒不熟的茶,果胶质没有被固定,揉捻的时候会黏结。如果是团揉型乌龙茶,成茶会有很大的颗粒,冲泡也难以舒展
  • 滋味影响:嫩叶果胶与氨基酸比成熟叶(有驻芽的开面叶)高,但整体糖类含量少,苦涩物质含量高。加上萎凋不足、做青不足(清香型工艺),茶汤香气不足,随着冲泡次数增多,苦涩也会相对明显。


一句话,成熟的鲜叶才匹配半发酵乌龙茶制作工艺,而传统的工艺才能恰到好处让成熟鲜叶转化,使茶汤香气高,浓稠度高,苦涩度低,深远有回味。

所以,讲传统工艺并不是说什么都要遵守旧的,旧的就是好。“没有人永远19岁,但永远有人19岁”,没有哪个传统永远是合理,但永远有传统是合理

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讲传统是以科学的方法,解释传统工艺为什么合理,就像上面解释“嫩采为什么不好”一样。进而才能改进不合理的地方,形成标准化的制作规程。

这是吴觉农、张天福等前辈先生做的工作。他们改进了传统,形成新的传统,并让茶叶制作从手工到机器,品质更稳定,更多人能以便宜的价格尝到好茶。

这也许才是遵守传统的唯一意义。

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部分文章列表:

总是在跟风,但什么永远不会被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