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沒有人永遠19歲,

但永遠有人19歲”,

沒有哪個傳統永遠是合理,

但永遠有傳統是合理。

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熱點、業態、新工藝,總是在跟風,但有些東西從未被超越。

2005年,金駿眉橫空出世,引發國內高端紅茶旋風。

相比傳統正山小種,金駿眉的工藝主要有兩點變化:

一是採用純芽製作,滋味更鮮爽,溫潤,最重要的是顏值高啊;

二是不再用松煙燻焙,味道比較輕,適合國內消費者口味。

最大賣點還是第一點,廣告詞也是這麼寫的:“四萬八千個芽頭才能做一斤幹茶。”總之,“物以稀為貴”,大家買了才會覺得值。

因此,其他紅茶競相效仿,仿製各種“”。

比如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中國最有名的工夫紅茶“祁紅”,某些廠商在2007年就開始用純芽製作“祁眉”。做出來的茶金芽很多,條索也是彎眉狀,衝出來的茶湯上面有一層白毫,和傳統祁紅截然不同。

“祁眉”香味雖好,滋味不厚。衝一兩遍,味道就淡下去了,耐泡度遠遠遜色於傳統祁紅。

現在的祁紅,還是按照老規矩,一芽兩葉採製,這樣出來的茶,味道最醇。

其實,祁紅可能是最有“規矩”,也是最科學的紅茶。只要是祁紅產區的茶師,製作技術基本一致,少有人搞創新。

其他茶類的茶商,大多強調自己有獨到工藝,所以做的茶才好。而祁紅是“越嚴格按照工藝規程製作,茶葉越好”,這些規程是20世紀30年代吳覺農在祁門茶葉改良場任職時制定的。

↓↓當代茶聖吳覺農

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現在的祁紅,不但工藝一致,分級也是六七十年前的方法:國禮,特茗,毫芽A,毫芽B,之後還有7個級別。

即使外交用的最高等級國禮茶,也是按照常規工藝製作,沒有特別的加工。

全發酵的祁紅基本保留了傳統,半發酵的烏龍茶就沒有這麼好運。

正規的半發酵茶(烏龍茶)製作工序裡,採摘開面的鮮葉是最基本的要求

張天福在《福建烏龍茶》中寫道

凡是駐芽二三葉的新梢,不論是小開面、中開面或大開面統稱為合格茶青。

可見,開面的要求是要有駐芽。

↓↓駐芽是成熟的標誌

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現在許多烏龍茶的製作,特別是清香型烏龍,會採摘沒有成熟的葉片(“嫩採”)。

除了可以提前上市外,嫩葉製作出來的烏龍茶,氨基酸和果膠質高,茶湯甘甜。

因為清香型烏龍發酵(氧化)程度低,烘焙程度也不高(咖啡鹼保留得多),所以相對高的氨基酸和果膠質也可以在平衡茶湯苦澀。

嫩採與傳統工藝相悖

有人說:“嫩採適合清香型工藝,清香型是新工藝,當然不用按傳統。為什麼一定非要傳統工藝?”

但無論是新工藝還是傳統工藝,鮮葉都要按照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的步驟,只是程度和細節不同。

  • 萎凋過程:嫩葉的葉肉組織脆弱,水分含量高,很容易因為外力破壞無法順利“走水”,也容易引發紅變,因而萎凋不足
  • 做青過程:力道一大,嫩葉就容易“積水”,導致氧化不完全,也會產生紅變。清香型工藝做青不得不輕。
  • 殺青過程:嫩葉不容易炒熟,傳熱不均,殘餘的酶會繼續促進氧化
    ,產生紅變。炒不熟的茶,果膠質沒有被固定,揉捻的時候會黏結。如果是團揉型烏龍茶,成茶會有很大的顆粒,沖泡也難以舒展
  • 滋味影響:嫩葉果膠與氨基酸比成熟葉(有駐芽的開面葉)高,但整體糖類含量少,苦澀物質含量高。加上萎凋不足、做青不足(清香型工藝),茶湯香氣不足,隨著沖泡次數增多,苦澀也會相對明顯。


一句話,成熟的鮮葉才匹配半發酵烏龍茶製作工藝,而傳統的工藝才能恰到好處讓成熟鮮葉轉化,使茶湯香氣高,濃稠度高,苦澀度低,深遠有回味。

所以,講傳統工藝並不是說什麼都要遵守舊的,舊的就是好。“沒有人永遠19歲,但永遠有人19歲”,沒有哪個傳統永遠是合理,但永遠有傳統是合理

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講傳統是以科學的方法,解釋傳統工藝為什麼合理,就像上面解釋“嫩採為什麼不好”一樣。進而才能改進不合理的地方,形成標準化的製作規程。

這是吳覺農、張天福等前輩先生做的工作。他們改進了傳統,形成新的傳統,並讓茶葉製作從手工到機器,品質更穩定,更多人能以便宜的價格嚐到好茶。

這也許才是遵守傳統的唯一意義。

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部分文章列表:

總是在跟風,但什麼永遠不會被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