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融物聯網董事長兼總裁宋屹東:物聯網+網際網路共同賦能供應鏈金融

2018年6月21日,由投資家網主辦的“2018人工智能+物聯網主題沙龍”在投資家網北京總部光華路甲9號時尚大廈12層隆重舉行,本次沙龍以“智變中國”為主題,廣邀100+投資同行及50餘位創業者共聚一堂,圍繞當下行業相關熱點話題進行了激烈探討,深度剖析人工智能與物聯網領域的現狀與未來。

在現場,感融物聯網科技董事長兼總裁宋屹東發表了《物聯網+互聯網給供應鏈與金融賦能》的主題演講,他重點從產業角度對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要達到的目標,存在的痛點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對其進行相應匹配。

很多複雜的概念在他的解釋下瞬間變的清晰易懂,比如:他認為互聯網是業務的端到端,是自發的,對等的,人之間的一種直接作業關係。而物聯網是人和物之間對等、直接進行的業務關係。

以下為宋屹東的現場演講實錄,經投資家網精編:

口述:宋屹東

整理:藍岸

感融物聯網董事長兼總裁宋屹東:物聯網+互聯網共同賦能供應鏈金融

企業好壞與產業鏈息息相關

大家看到我們的領域是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整個中國實業界面臨金融進不了實業,是非常客觀的,因為進實業不賺錢,只有風險沒有收益,沒有人幹這件事,這很正常。

第二,問題出在供應鏈,整個供應鏈物流行業處在極端粗放的模式下,6000多億的欠款墊資沒有人進來很正常,現在是什麼?現在的服務是供需錯位,在整個供應鏈服務當中需要什麼,大家需要的是一種面向業務有效的資金和管理支持,但是現在實際上市場提供的是什麼,是面向靜態的主體評估和服務體系,這兩個是不搭界的,因為供應鏈、物流和整個企業運行情況是動態的,一個企業是好是壞不是他自己決定的,是他的上游下游業務的健康性決定的,但是我們的銀行、服務機構都是拿一個個企業來談的,沒有用。

因為一個企業是一個孤立個體,但在社會大分工領域,它都是一個鏈條上的組成部分,就像一個生產線上的一個工位,如果生產線停了這個工位必死無疑,但是生產線仍可以轉。這個生產線做好做壞並不很重要,只要它轉,那麼所有工位都是健康的這是一個基本邏輯,但是這個邏輯在企業風控和銀行風控裡是沒有的。銀行風控是靜態的個體模式,跟我們預設的IT戰場不一樣,我們預設的是一個管理有序的企業,但是供應鏈是粗放的,這是我們國家的特例,咱們國家的物流沒有參加過社會主義改造,更不要說今天的現代市場。大家知道,我們社會主義改造的科目當中沒有物流,沒有供應鏈,我們在70年代改造高峰時候物流運輸還是合作社模式,還是個人模式,我們現在物流有大量的汽車隊,有大量裝卸機構,但是它的管理模式還是當年的碼頭工人,有事兒幹活,沒事兒走人,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個別企業,比如順豐等裝備非常好,但是它實際上管理模式還是基於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管理模式,這是他的一個發展結果,他是斷代的,就是我們的物流和供應鏈沒有進入現代。

大家知道產業協調需要企業建立有序的行業規則和產業邏輯,我們市場發展到今天還不成熟,改革開放到現在,市場經濟在企業間作業鏈缺乏很多環節,這裡面的不匹配需要物流企業協調,它天生就有一個取長補短,把快的做慢了,慢的做快了,包括資金佔壓、協調,全部都是拾遺補缺的行業,所以就決定了他是一個動態的。

我們的IT思想在面向企業間、供應鏈物流環節上是非常保守的,這種保守在缺乏業務互聯共識的企業之間去實施管理做這個事情就失去了基礎,所以我們做了多少年,東方廣場當年有一層樓的公司專門做企業間商業過程管理的,最後大都沒有做成功,所以企業間的業務應用,我們認為是在IT領域和國外最大的差別。我們企業間做什麼?Email、電話,很少有企業間形成業務互通。數據交換不是業務互通,數據交換其實是以業務協同為前提的,就如同摩爾斯電報,你發一組碼過去,有密碼的時候就是一段信息,沒有密碼的時候就是一串無意義的聲音。為了快速打通,我們需要支持隨機的、支持端到端的、從底向上的業務組織方式,這就是互聯網模式,我們在C端就是這樣做的,但是互聯網的抓手是什麼?我們現在做一個業務思路就是,用人的抓手,大家知道我們的IT都是服務於人的,用人我們遇到困難,就是我們國家的組織在B端,把大家都分開,所以我們的管理是不能跨企業的,導致企業之間衝突或者空白,每個人都是企業的人,所以做不了這件事,所以我們用物來做,物什麼呢?就是能動的,企業進行生產、管理得到主要裝備、標的物和原材料,如果從動產做入口管理,第一個,能夠讓兩個企業自發打通一些業務。兩千多年前送信的時候,既沒有電話,就是靠兩個東西,信封上的業務描述,還有看到一份廣州送往北京的信,他知道往北送,送到那個城市,再從城市送往下一個驛站,所有要素用規則加信來傳遞,這就是基於物的邏輯,它是自發,底層來的。第二,物沒有利益驅動,我們人因為利益驅動帶來的弊端都可以在物上歸零,它是真實的,而真實正是在金融裡遇到最大的瓶頸和挑戰。有了這個業務之後,我們就可以把整個業務體系從反向上繞一圈,從技術手段出發,變成以物流為核心的,結合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的體系,讓現在在虛擬空間的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有一個物流錨點進行統一。在這個背景下使管理產生變革,場景化業務驅動,真實性保障。

第三個,在這種細節、單一、碎片化的業務模式下,風險變得非常清晰化,是前置的,風險介入點是在風險發生之前,這樣大幅度降低風險損害。

第四,所有業務都是末端的,人和物端到端的模式,這種末端自下而上的模式就是我們在互聯網裡頭C端已經發生的事情,這已經告訴大家它對資源的配置管理效率有多高,所以這是我們全新的體系。

在作業當中,信用是很關鍵的,企業的信用,包括在供應鏈、物流行業中,交易當中的信用跟個體的信用是不一樣的,個體信用是主觀靜態的結構,對等的實體之間協同來做這個作業的時候,整個信用、健康狀況,你整個作業全數據才是你的信用,它是動態的,隨時發生變化,隨時調配,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一個閉環系統,只有形成閉環才能做這件事。

形成獨特體系,人和物彼此碰撞

最終我們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我不強調一定叫物聯網,但是我們獨特的體系就是,我們所有的企業在線下做的執行都可以分離成一個具體的場景,人和物彼此碰撞,這個物可以是你的貨物,可以是裝備,也可以是機器,人和物的碰撞可以成為最小的點。人和物的碰撞,我們用物聯網的手段,使得物具備了智能,這個智能不大,不需要物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只需要物在這個場景下知道我該跟誰發生關係,我的業務屬性是什麼。第二個,人,現在移動互聯網把人包進來已經非常(簡單),由它通過場景化鋪捉業務,最後他們之間形成隨著業務發展的區塊鏈的鏈條邏輯,這個鏈條邏輯就是智能合約加一個人物多模共識體系,最後形成真實、準確、不可篡改的結果,這個就是單證。

在這個場景下,在供應鏈模型當中,我們解決的是企業間的瓶頸,不是企業內部。企業內部在上百年過程當中,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但是企業之間我們用它的交易來進行,把企業之間完整的互通轉換成一次交易的互聯,如果企業間每一次交易的互聯就意味著溝通,它做的就四件事,我們叫業務屬性傳遞,比如信封上的地址就是業務屬性,人怎麼來處理這個信件這個規則,就是業務流,最後是真實數據交叉共識,就是信送到沒有。這四個業務鏈條發現閉環,閉環的意義很大,我告訴你,閉環是業務當中發現的,不是事先約定。最終,通過交互來實現四流合一。

區塊鏈線上正在幹這件事,區塊鏈可以保證賬本不能篡改,但不能保證上鍊數據的真實性。第二,區塊鏈有智能合約的機制,但區塊鏈線上不能保證智能合約執行,只能等著結果回來。互聯網的IP化和業務場景化實現業務傳遞、價值傳遞來做四件事,第一,單證,一個真實化的單證通過互聯網共識機制實現單證真實性,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單證是所有企業之間業務的基礎、核心。第二,智能合約的作業拆分和業務驅動執行。在這個基礎上,資金和數字化資產連續匹配,這是為未來金融服務提供新的領域。最後,是線下實物傳遞機制,對應線上有點對點傳遞機制,最後形成作業完整。

具體場景上,大家很清楚這個邏輯,大家會看到三層,第一層是服務,中間是服務場景,服務場景就三個,在庫在途在庫,經常有倉管公司,有運輸公司,任何一個貨物都是由在庫、在途和在庫形成一個完整的場景。第三個,動產入口,動產千奇百怪,層出不窮,但是從管理上,從信息上只有四個,第一流體,第二,粗放低值散貨的間接監管,第三,單體高附加值貨物直接監管,第四,散貨標準化轉換單體監管。

中心實際上是一個業務邏輯與構成機制的服務,這個服務的兩側,一側是我們的作業流,實際發生,另一層是單證。線下作業流歸成一些場景進行統一管理。

技術上,中間是一個服務雲和網絡服務層,網絡服務層在中間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傳遞就可以。兩頭一頭是對人的,一頭是對物的,每一種類型的物都有相應的設備跟他做對應,每一種人都有設備做對應,最後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形成共識邏輯,這個概念就出來了。

它的優勢在哪裡?

第二個叫業務場景化。一個可以智能溝通的動產沒有場景是做不到的,除非你做到像阿爾法狗一樣的水平,這個是高成本的。如果低成本就必須是業務場景化。最後是區塊鏈,區塊鏈三大部分,第一,存儲模式,就是哈希塊的存儲,第二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我們在線下共識技術就是找到共識範圍和作業邏輯的配置,最後是點對點傳輸,點對點傳輸物流本身就是一個載體傳輸,它既是一個任務的傳輸,又是結算依據,又是所有作業分發的手段。

我們做什麼,我們用定位通過動產管理切入智慧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相關的金融科技服務運營。我們認為中國現在所有問題都出在線下,線下執行層面沒有邏輯、約束,做線下的約束,就是用物聯網+區塊鏈讓供應鏈上的動產和作業場景化自主協同,實現透明、真實、可信的業務流與數據流,並分佈承載業務、信用與價值傳遞,最終希望支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生態環境,就是打造資產端和資金端的真實、精準、動態、連續匹配的產業金融生態,支持金融模式創新升級,助力金融切實服務於實體經濟。

我們現在產品就兩類,一個叫智鏈雲,第二個叫感融衛士。

大家會看到這是我們典型的場景,就是室內智能的倉儲管理,包括3D機器視覺技術和算法、虛擬空間座標建模重繪等。這是對室外大型堆場的智能化管理,在這我們用人工智能風險事件識別,包括貨物裝備,還有貨物本身以及人的作業,都達到很高的精確識別和精確判斷水平。

就像汽車運輸一樣,從運輸、資產管理和運輸過程,對人工成本、資產、安全大效率提升。

集裝箱與托盤全鏈智能管理。這些所有服務都跟原有企業的各種系統天然銜接,不存在系統集成問題。

最後是我們在流體管理,包括槽車到儲罐到管道的全程管理,包括品質的動態管理。這裡面空間有多大,在我們整個管理當中沒有企業,只有人和物兩個標的,動產是主要入口,是海量的,因為管線還是沒有進行認真分析,從動產的新車來講,我們每年乘用車2900萬輛,再加上1000萬兩二手車,保有量上億,我們托盤集裝箱現在有10幾億的規模,按照商務部快速智慧化的發展,在幾年內達到50、60億的規模,所以它是一個海量的空間,海量加上標準化,也就意味著2C的模式在2B可以得到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