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前文思沿

歷史常規往往是看大事!萬曆十五年(1587年)似乎並無大事發生。有的也是波瀾不驚的小事。然而,正是這些微末的小事兒,卻可從中看到影響歷史變革的因素。

(1)以小見大

萬曆十五年(1587)春正月初三,分發國庫所藏的金帛以賑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各地宗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的明朝財政尚能應付各地災荒,而不像以後其賑災物資佔財政支出不足0.5%,且將救災的重任放到地方乃至有錢人的頭上。

三月二十六日,乞慶哈之子扯力克世襲順義王之封號。從此處其實我們還可以觀察到歷史脈絡,隆慶開放是明蒙之間保持了和平,明亡卻是蒙滿合作,其中又有多少秘密需要我們探知。

(2)《萬曆十五年》中的小事兒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其實是緊緊圍繞萬曆和張居正運轉的。萬曆8歲登基,那時的他是23歲。雖年紀輕輕卻心事重重。他的人生的老師、他的最危險的敵人張居正已經作古五年。如今,作古五年被批判了五年,張居正被否定,萬曆何嘗不心痛。否定了張居正,其實就是否定了他自己的存在理想。

張居正作為帝師,以儒家聖人聖王去教導皇帝要仁義,要做有為之君,張居正也是以聖人自居,而如今的罪名——賣官、擅權、貪汙、放縱家奴等等,又有哪些是儒家所倡導的?這讓皇帝所信仰的儒家倫理道德失去了意義,也讓皇帝看清了人的虛偽無恥。

人生似乎失去了意義。由此,萬曆十五年是一個有為君主進行大轉變的一年。

我們從中可以窺視萬曆何以不上朝的思想基礎——他的幻境醒了。

(3)海瑞、申時行、戚繼光其實都是儒家幻境消失時的代表

海瑞的離世。標誌著古代傳統士人精神的死亡。至此以後,文官集團徹底放縱了自己的私慾,貪贓枉法,不再有道德的約束,最終腐蝕了大明。

申時行打造了平庸與穩定。偉大的離去之後註定是平庸。在申時行地治理下,一切似乎都井井有條。但失去了“救時局”的勇氣的人,註定只是“糊裱匠”。大明註定衰落下去。

戚繼光政治生涯的徹底死亡。戚繼光死於萬曆十六年,但政治生涯卻隨著被打入張居正一黨就結束了。在封建社會一切榮譽歸於皇帝、首輔,一切唾棄歸於幹事的人。萬曆十五年,面對重新啟用戚繼光的呼聲,萬曆選擇了沉默,其實就是否定。

戚繼光

這一年,還有一件小事兒。申時行沒有向萬曆報告,努爾哈赤正在鬧事兒。而這種行為其實很正常,因為努爾哈赤對於大明不值一提,之所以現在被當了個事兒,只是因為他的後代建立了大清。


坐古談今

黃仁宇寫了本書,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簡單的說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讓我們知道歷史原來是這樣的豐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歷史觀,以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為斷面,講述了包括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物的前因後果。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或是身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夠功德圓滿。 並且從這本書裡我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昏庸的萬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為了賭口孩子般的惡氣;“一條鞭法”張居正的生前背後的悲劇;申時行的抓鬮居然也是好辦法;海瑞居然是個“無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打仗還得靠行賄;李贄一個被忽略的人的悲劇也是我們的悲劇。

這本書讓我們發現歷史原來是由人構成的,歷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慾,而不是教科書那種理所當然的、善惡分明扁平化的紙片人。從字裡行間,我們發現我們的困惑來自於他們那裡,再看評書時、演義時就可以平靜的看待問題。歷史就不再是西宮娘娘和八王千歲的對立了。他們和咱們普通人一樣。

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書中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一個道理:當時的明朝,社會發展到那種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須有法可依、管理國家事務必須有完整系統的一套措施,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運行起來有效率,而在當時沒有基礎和準備去做這樣的法律條文、管理等技術性工作。判斷一切事務的標準也僅僅依據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個人品質道德的問題,到最後也因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團總是拿著“四書五經”裡要求的東西來做幌子達到自己私心裡想達到的目的。

萬曆十五看似以非常簡單通過很像小說的來寫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實際想用大歷史觀來對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規律的進行總結,用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文明的得失。 後來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論點學術上是有爭議,是值得商榷。但萬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視角,已經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看問題的視角。無論你相信與否,其實最近幾年文史上所有有影響的論著包括百家論壇中都有黃先生深深的影子;從文史界開始慢慢對很多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要知道這本書其實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為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後有著很大的爭議,無論對錯,大家都在討論,贊同和反對的爭成一片,最後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見。這類事才能被記錄下,有些的確很無聊,就比如萬曆的爭國本事件。這類事當時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實際我們看來很無聊的一類事。但就是這類事反而反應出我們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積累下的弊病。文學藝術已經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社會已經到了必須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時期文藝復興,人的重新發現,導致隨之而來經濟文化、而後是工業革命。而我們依舊在程朱理學裡禁錮著。這種禁錮其實依然在影響著我們,我們的變化是被動的,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走出我們自己的文明之路。 對比萬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對其中的人物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可以感受出他們的困惑也是我們現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術問題道德化,我們現在社會的管理,小到小區物業管理、大到國家政策依然有這其中的困惑和為難。 通過這本書依舊體會到魯迅先生的說所的中國改變之難。

看了對這本書很多讀後感,發現很多人依舊停留在明史研究,換一種方式對人物評價的史論上,這依然是傳統中國教化、正人倫的道路。大家其實很新鮮于作者對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的觀點。但對李贄這個人反而感覺很無足輕重,僅僅是一個對儒學的一個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誕、迷茫。我倒認為黃先生把他放在最後是有深意,這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只是他沒引起巨大的爭論,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碼現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這個人物,老百姓只知道類似的唐伯虎。

為什麼說李贄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他論點或者做法不見得對,但他是中國文化“文藝復興”的先驅,是最早意識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這個按照他的想法並爭論下去,會開拓出中國的文藝復興,西方的進步會在我們的後面。但可惜中國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反而依著巨大的慣性沿著孔孟、程朱理學、王陽明的路走著。直到近代依舊沒有擺脫,要不曾國藩就不會那麼崇拜王陽明瞭。但這條路是需要改變的路。


沙中土大溪水

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萬曆十五年》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提到過,這本書我也草草看了一下,是作者黃仁宇寫的。那《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其實《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從明.張居正死後被清算一直到萬曆十五年,海瑞和戚繼光逝世的這段短暫史的前後總結。

書裡重點寫了張居正盛名之下的奢侈,還有就是萬曆皇帝的妃子鄭貴妃,一個女人對男人的影響力,造就了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下場。

事情是這樣的,鄭氏經常調笑萬曆的軟弱,優柔寡斷,說他像老太太。萬曆呢也不想被別人看作是軟弱的人,就想勵精圖治,一連串的國家大事,及有關人事安排,都由他親自做出決定,他想成為大權獨攬,名副其實的君主,就得擺脫張居正的影響,張居正雖然已死,但朝中大臣出現了倆派,一派擁張(居正)派,一派反張(居正)派,萬曆就利用了反張派來擺脫張居正的影響,開始了對張居正倆年多之久的清算。張居正死後僅僅不到半年,就被定了罪,罪狀有欺君毒民,接受賄賂,賣官囹爵,任用私人,放縱奴僕,凌辱紹紳,歸根到最後是結黨營私,妄圖把持朝廷大權云云。

張居正的言行不一,是他提倡節儉,事實卻證明張居正的私生活非常奢侈,他積聚了許多珠玉玩好,書畫名應,還蓄養了許多絕世佳人,張的死是因色慾過度,這些都是有趨奉化的佞幸呈送的。當然清算張居正,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受到了牽連,被罷官三年,死於萬曆十五年。因戚家軍幾乎屬於私人軍隊,不受朝廷節制,戚繼光和張居正要走的親密,可以說戚家軍是張居正養的私人軍隊,但沒有張謀反的證據。

張居正被清算後,萬曆以為他就可以做一個真正的君主了,可惜他想錯了,大臣們清算完張居正後,矛頭是直指萬曆皇帝,《萬曆十五年》裡稱之為“文官集團”常常指責皇帝的不是,有些事皇帝還是做不了主,就立太子一事上他和臣僚們對抗了十年,皇帝當然是消極怠工不上朝。當然有一個人是調和皇帝和文臣集團的和事佬,那就是首輔“申時行”,申時行一向的風格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還有一個人就是敢捅天的海瑞,他奉行的是恢復洪武時期的政治體系,是一個另類的人。還有一個李蟄。總之《萬曆十五年》說的就是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李蟄,重點突出的這幾個人在政治體系中所處的不同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及每個人的處事方式方法在政治演變中的一種總結,很是耐人尋味。


夏有涼風61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對於年僅24歲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來說,是十分平靜的一年。這一年除了國內有點天災和瘟疫以外,基本上太平無事,和後來的許多年份相比,萬曆十五年實在是太過於平淡無奇的一年。然而,現在當我們再回過頭去看萬曆十五年時卻會發現,當時的平靜中蘊含著暴風雨的來臨,只是年輕的萬曆皇帝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而已。在這一年中,發生了許多小事,事實證明,正是這些小事,釀成了日後的狂風暴雨。

1587年,大明首輔張居正已經去世五年了,由張居正倡導的“一條鞭法”改革基本結束,而對於他本人的清算也算是到頭了。這一年,一個叫申時行的人成為大明首輔,此人沒有張居正的幹練,卻有著一手“和稀泥”的本事。他通過“和稀泥”,讓張居正時代改革遺留下來的各種矛盾暫時得到了一些緩解。但是請注意,矛盾只是被緩解,而沒有得到解決,將來的某一個點上,這些矛盾將會集體暴發,徹底要了大明王朝的命。

1587年,清官海瑞去世,他把一世的清名留給了後人,自己帶著孑然一身離世,他的死沒有在大明朝掀起任何波瀾,然而海瑞的去世卻意味著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的徹底終結。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站出來直言弊政,官員們只是坐視黨爭而長嘆,眼見宦官專政而無奈。這一年,曾經名滿天下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生命也即將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東南沿海失一支柱,在當時,年輕的萬曆皇帝沒有覺得什麼,但是很快他就會發現,戚繼光的死實際上帶走了大明朝軍人的魂。

1587年,在東北,一個叫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年輕人悄然崛起。他把一盤散沙的女真各部漸漸統一起來,還在東北地區開始立法制,修宮殿,建八旗,而這一切,萬曆皇帝就像沒有看見一樣。因為此時他開始了長達30年不上朝的歷程,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努爾哈赤在萬曆皇帝的眼裡,就是一個小蒼蠅,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滅掉,只是他現在懶得去管。

1587年,世界的另一頭,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正準備啟航,展開對英格蘭的戰爭,世界歷史也正因此要翻開新的篇章。無敵艦隊的出現,將極大改變世界的歷史,而當時年輕的萬曆皇帝,躲在深宮中,自然對這一切毫無所知。

萬曆十五年,就這樣平靜而安寧的過去了,萬曆皇帝享受著歌舞昇平的世界。他不知道,暴風雨就要來了,而現在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最安靜的時刻。他被張居正管束得太久了,他不想再過問國家的政事了,至於今後到底會發生什麼,這位年輕的皇帝實在是不願意再去想了。見微知著,大明王朝大廈的坍塌,從這一刻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動如脫韁兔

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回答這個問題繞不開時下很出名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書的作者叫黃仁宇,美籍華裔作家。很多人注意萬曆十五年,應該與這本書的暢稍不無關係吧?



萬曆十五年,公元紀年為1587,這一年查了一下,還真沒有太大的事件發生。西方的事件這兒不談,大明朝可圈可點的事件也就是:這一年大明王朝的神宗萬曆皇帝不上朝理政了!而且這一不朝,一下子延續了二十多年。



萬曆不上朝,原因多了,這兒不談,只談其影響。想一想,一個帝國的元首居然不上朝,什麼事都不管不顧,換了別的朝代簡直不敢想像。但在明朝,尤其萬曆一朝卻不必大驚小怪。其祖父嘉靖一朝,只因信道迷戀藥物,就利用嚴黨(嚴嵩)徐黨(徐玠)和太監們所謂的三權分立制約,在幕後理政治天下了。萬曆登基時年齒尚幼,又有一個傳奇名相兼太子老師大學士張居正,一切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秩序井然。萬曆選擇怠政倦政似乎情理之中,甚至也不失為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



大的前提也要提一下,歷經唐宋漢人的治理,漢人朝廷中的文官制度日益成熟。天下安定後文官治理天下,經過幾百年的實踐歷練,終於在封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中後期,作為一個制度傳了下來。



但,帝王不上朝,象徵國家的元首幾十年不露面,這一現象的背後,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於理法不符,於制不合。張居正把持朝政十多年,集皇權相權軍權與一身,但名不正言不順,最後走向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其不得善終就早已埋下了伏筆,這只是張居正的個人政治命運。而大明王朝的國運也因此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對外閉關鎖國(不再鄭和下西洋),沿海倭患不息(儘管有戚家軍,但掣肘更多),鬮黨把持朝政,一條鞭法的經濟農業改革也在張居正失勢後拋棄了。



萬曆十五年,於明朝而言,是由盛而衰的起點。於漢人而言,最後一個王朝終要被崛起於白山黑水的關外滿州人代替。



一點淺見,讀史不精,未細查明史,不當頗多,不吝賜教。


王升傑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但是,很多大事往往都是在小事中醞釀而生。公元1587年,萬曆皇帝年滿24歲,居皇位已達15年之久。五年前,輔助幼年萬曆的首輔張居正已經去世,大規模清算張居正的時代也已經結束,由申時行取而代之。大明朝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在這一年孤獨的死去。而一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無戰不勝,卻也敵不過時間這個最大的敵人,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1587年,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開始立法制、禁暴亂、修宮室,蠢蠢欲動。而在當時世界的另一箇中心——歐洲大陸,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已經箭在弦上整裝待發,世界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


華東173354868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年滿24歲,居皇位已達15年之久。在五年之前,首輔張居正已經去世,大規模清算張居正的時代也已經結束。大明朝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在這一年孤獨的死去。而一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無戰不勝,卻也敵不過時間這個最大的敵人,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對張居正的死後清算也讓這萬曆帝萬念俱灰,皇帝變得消極怠工,成為名副其實的活祖宗。名震後世的戚繼光是位孤獨的將領,清正廉潔的海瑞成了古怪的模範官僚。透過這位皇帝、五位大臣、普通的一年,也許能窺視到大明王朝沒落的蛛絲馬跡。

在1587年,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開始立法制、禁暴亂、修宮室,蠢蠢欲動。而在當時世界的另一箇中心——歐洲大陸,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已經箭在弦上整裝待發,世界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


幽默那些事

真正的萬曆十五年,從明史神宗本紀來看,似乎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不信請看。

萬曆十五年(1587)春正月初三,分發國庫所藏的金帛以賑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各地宗室。三月二十六日,蒙古乞慶哈之子扯力克世襲順義王之封號。 夏四月,京師大旱,瘟疫流行。六月初十,禁令廷臣奢侈。當月,京師連降大雨,朝廷賑濟撫卹貧民百姓。 秋七月,江北發生蝗災,江南發生水災,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又發生旱災,黃河也在開封決口,朝廷分別給予減免賦稅和賑濟。八月初三,萬曆以頻繁發生災害為由,命各撫、按官員力懲貪官,清理冤案,減免賦稅,賑濟撫卹百姓。九月初一,應有日食,但因陰雲遮掩而不能看見。初三,中止行刑。 冬十月初五,大學士申時行奏請皇帝批示轉發留在宮禁中的各種奏章。十一月初三,鄖陽發生士卒喧亂,巡撫都御史李材被撤職。這一年,有哈密、琉球、烏斯藏前來朝貢。


集賢院居士

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這一年發生了些什麼事,這一年距萬曆首輔張居正去世5年;這一年申時行任首輔4年;這一年清官海瑞去世、名將戚繼光去世,這一年後晚明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削髮為僧。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五個人在晚明的文官集團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試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故事。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對後明王朝來說,都是無效的,也是在這一年能臣名仕不得善終,這一年發生的許多易於被忽視的瑣細小事,卻成為明朝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我住長江頭

這一年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只是有幾個人死了,有幾個人崛起,而且據史料記載,那一年天災人禍,北京達到了有史記載的最低溫度: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明朝的後名將時代又少一人,致使冀遼一代由李家一家把持;一代清官海瑞去世,從此再無人與萬曆爭論,文官集團更加肆無忌憚;努爾哈赤開始崛起,建宮殿、立法制,由於遼東李家的原因(野史)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從而引發了後面的一系列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