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去產能仍是煤炭業艱巨任務

“2016年,去產能2.9億噸,2017年去產能1.5億噸,共4.4億噸,完成‘十三五’淘汰8億噸落後產能目標55%以上。”在6月20日舉辦的中國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研究報告發佈會上,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立新表示。

她說,這一成果初步實現了國發7號文“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目標。

吳立新所說的國發7號文,即2016年2月5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該意見吹響了煤炭行業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去產能任務的號角。經過兩年努力,煤炭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2017年,產量佔全國70%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實現利潤1451.9億元,同比增長近5倍。

當日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儘管現階段煤炭產業整體形勢好轉,但並不意味著煤炭產業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已得到根本性解決,持續地去產能和企業轉型升級仍然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任務。

再去1000萬噸產能

《國務院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隨後,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強勢推進,至2017年,全國煤礦數量從2015年的1.08 萬處減至7000 處左右。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佔全國的94.3%,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達到1200多處,產量佔全國75%以上。

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煤炭產能向資源豐富的產煤大省集中,從2017年和2016年對比來看,產煤大省佔比是增加的,一些小煤礦集中地區的產量逐步下降。”吳立新說。

2017年,全國25個產煤省份中有10個省份產量實現增長,而2016年僅廣西、新疆有微幅增長;8個省份原煤產量過億噸,佔全國總產量的87%,其中,內蒙古、山西、陝西繼續位列前三,合計產量23億噸。

從趨勢看,南方地區煤炭生產比重持續走低,其中,湖北、江西、重慶等省市或將逐步退出,這說明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向資源開採和供應逐步向資源賦存條件好、開採成本低、安全保障程度高的晉陝蒙等地區集中。

此外,煤炭科學產能比重有所提高。吳立新介紹,與2016年中國煤炭企業科學產能評測排行榜評測結果相比,2017年參評礦井的科學產能總量佔比提高約10%,安全與綠色得分也均有提高。

隨著落後產能退出,煤炭行業效益顯著增加,去槓桿成果初現。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達2959.3億元,同比增長290.5%。90家大型煤企實現利潤1451.9億元,同比增長近5倍。

按照國資委最新公佈的初步安排,2018年,煤炭行業去產能指標為1000萬噸以上。由吳立新團隊完成《煤炭行業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告認為,煤炭行業有望甚至提前完成1000萬噸以上的去產能任務,2018年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將面臨“煤炭產能有增有去,先進產能有序增,落後產能有序去”的格局。

難度加大

儘管今年完成1000萬噸去產能任務十分樂觀,但上述研究報告亦認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煤炭業進一步去產能難度將加大,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諸多困難。

去產能初期,涉及去產能的部分煤礦已經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完成任務相對容易。但隨著煤炭停工停產企業數量減少,特別是應依法關停的企業須徹底關停,下一步對如何選擇優化退出的生產煤礦比較困難,去產能難度增大。

在吳立新看來,經濟週期對行業轉型升級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她談道,煤炭行業經濟低迷時,企業轉型升級意願強,但基礎支撐差,轉型升級難度大。2016年以來,煤炭行業企穩回升、穩中向好,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在某種程度上有可能得到掩蓋,行業轉型升級意願不強。

不同地區的轉型升級難度差異也較大。當前,煤炭企業轉型升級大多圍繞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推動管理升級、走綠色開採等方面展開。但由於煤炭企業眾多,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在實施轉型升級戰略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對於煤炭能源基地而言,老區煤炭企業和新區煤炭企業由於存在較大結構差異,轉型升級重點也不同。

吳立新說,老煤炭工業基地可能存在資源接續問題,還有管理體制和觀念問題,包袱較重,企業轉型是為了生存,不是可轉可不轉的問題,而是必須要轉、如何轉好的問題。如果抱著老一套經營體制不撒手,必然走向沒落。

相比較而言,新基地管理體制先進,資源條件好,技術先進,職工素質較好,在當前市場形勢下,企業轉型升級是為了抓住市場機遇,持續提升盈利能力,趁勢擴大市場份額,佔領行業制高點。但是,“這些地區的企業如果不提早轉型升級,可能會走老工業基地的路。”

更為棘手的是,前些年,煤炭企業擴張時大量招人,積澱了一批富餘勞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全行業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完成去產能任務又形成一批富餘人員。

吳立新分析,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深入,職工安置任務越來越重,按照原有模式推動安置工作將面臨配套資金不到位,地方公益性崗位少,職工再培訓、再就業、下崗安置難等問題。企業內部消化冗員的空間也在逐步縮小,政府兜底安置任務更加繁重。

還必須看到,現有政策效應逐步減弱。國家出臺煤炭供給側改革多項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但若要進一步從質量上提高供給側改革效果,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去產能煤礦資產、債務處置政策目前尚不明確。

對去產能的煤礦資產核銷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對進一步轉型升級形成一定障礙。研究報告認為,中央獎補政策實行早退多獎,客觀上獎補激勵效應逐步減弱。債務處理需要政策支持,多數企業貸款由集團公司統貸統還,隨著去產能煤礦關閉數量增加,關井的煤礦債務歸集團公司,集團公司債務越來越重,經營風險加大,將影響煤炭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路徑選擇

按照我國的能源規劃,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降低到58%以下,儘管比重逐漸降低,但在一段時期內,煤炭主體能源地位不會變化。

研究報告認為,當前,國際國內煤炭需求增速放緩, 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煤炭行業必須加強轉型升級,才能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研究報告提出,轉型升級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深化改革的必經之路。現階段,煤炭產業整體形勢好轉,雖然暫時擺脫了危機,但並不意味著產業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已得到根本性解決,持續地去產能和企業轉型升級仍然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任務,煤炭企業只有通過轉型升級,才能達到供給側深化改革的目標。

轉型重點在於轉變煤炭工業發展方式,加快向創新驅動、清潔低碳、服務化、內涵集約化等方向轉型。升級重點是優化提升煤炭行業產業、技術、產品、組織、佈局、資金、人才等結構,實現由傳統工業化道路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

吳立新介紹,我國煤炭行業若實現轉型升級有5條路徑選擇,即企業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現有產能質量升級,與相關產業協同促進轉型發展,與區域優勢資源協同,實現因地制宜轉型升級,以及廢棄礦井利用轉型發展等。

需要指出的是,煤炭企業應根據自身優勢與區域資源優勢來確定企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定位,具體分為3個維度,即做大做強發展類產業、 轉讓或退出類產業和未來擬進入新產業。

具體而言,煤炭主業較強的企業,發揮地域條件、煤炭資源和技術優勢,發展煤基高端化工、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方向,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增強企業競爭力。

資源條件較差企業應積極退轉讓和退出,切實做好增量控制,關閉一些成本過高、產量較低的老舊礦業,加大對違規違法超產礦業的治理力度,加快清理處置“殭屍企業”。

“對一些退出的地區,如果地區生態資源好、勞動力豐富,可以生產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退出的煤礦有科技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可以向工業旅遊、文化旅遊服務業發展。”吳立新說。

研究報告建議,國家應設立煤礦轉型發展專項資金,用於處置資產,治理環境,培育新業態、新產業等,在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範風險”等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收益讓渡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在本省落地,圍繞煤炭清潔利用參股或共同設立若干專業化子基金。

同時,建立煤礦環境治理基金,通過建立煤炭開採綜合補償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為實現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