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如何理解?

人生規劃師我的規劃師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最忌諱的就是,賣弄並炫耀自己的才學。這句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理解。

第一個方面,人要有一顆謙虛的心。

在我們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學過一句話:“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我們只有在保持謙卑的心態之下,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且不斷努力追求進步,而在驕傲自滿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止步於此、停滯不前。

第二個方面,要有空杯心態。

有一句名言叫做:君子不器。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不應該成為器物一樣死板的東西,而是要靈活變通,學習方方面面的知識。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在某個領域可能擁有卓越的才華,但是他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都成為卓越的人物,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空杯心態,學習各行各業的知識,成為一個全面發展,不斷學習的人。

第三方面,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我們看待別人要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進而學習、改善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完善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海海文化閒談


“好為人師”一詞可謂耳熟能詳,出自«孟子・離婁上»,原句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好” 為喜好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用來形容那些自以為是不謙虛、以教育者自居的人。

“好為人師”是孟子師道觀中的一項重要議題。“為人師”本是善舉,用“好”字加以修飾,“好為人師”在倫理與價值觀層面就會體現出一種需要加以否定的涵義。而在某些特殊情景中,“好為人師”也會被賦予些許積極或肯定的含義。比較而言,孟子對於“好為人師”,主要持一種否定的態度。其中兩個關鍵詞“患”與“好”,關乎整句話的價值導向。



孟子對於“好為人師”也確實持一種否定的態度,這主要是基於“好為人師”所表現出的“不知己”、“易其言”、為名利、無責任等一系列情感態度與道德認知問題。下面就相關問題說一說:

第一、因“不知己”而“好為人師”——容易不了自己

孟子否定“好為人師”,其前提是肯定“好為人師”的客觀存在。

“不知己”是指明不瞭解自己沒有可以成為師的資本,而喜好、主動去做別人的老師,這也是孟子否定“好為”人師的主要依據。因“不知己”而“好為人師”的第一種表現是自足或自以為是;第二種表現是“偏執一說”,說明此“好為人師”者具有較好的學問基礎,但卻未能形成合乎社會道德規範。



第二、“好為人師之人”即“易其言之人”——容易輕易說出口

“易其言”——輕易說出口。孟子用與“好為人師”相同的否定邏輯,即對“易其言”的否定,也就是不可輕易說出口。

易其言”( 即輕易說出口) 並非只是一種隨意或是無意識的行為,而是表現為“言無實不祥

”、不“善言”、言行不一等三種情況。

第一,“言無實不祥”,即說話沒有實際內容是不好的。第二,不“善言”。言語雖然淺近,但意義確實深遠、無窮,這是“善言”;而不“善言”做不到這一點。第三,言行不一。言行一致是為人師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若言行不一,對學生、對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三、好為人師者:為名? 為利?——為何要“好為人師”的關鍵問題所在

【說明:為名? 為利?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整個戰國時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為何要“好為人師”? 這是解決孟子為何會否定“好為人師”的關鍵問題。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名”有聲譽之意,“利”有好處、錢財等意,現代漢語中往往將“名利”合用,表明“名”與“利”之間有著諸多耦合。的確,好為人師者若無主觀意識上的訴求,也就無法“好為人師”。因此,“為名”、“為利”的現實需求成為好為人師者出現的內在動因。這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巨大的關係——因為整個戰國時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這最後一點,放在當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好為人師”,不為名不為利的,這是社會發展至今的歷史進步。是社會引導的一種責任與擔當;是一種大義;也是一種博學的表現!



總結:

孟子通過否定好為人師者具備為人師的內在條件性與現實可能性,最終指向如何為人師的規範與要求,即“由博返約”、“言行合於義”與責任擔當。孟子對“好為人師”的否定,既是理解中國古代師道觀問題的一種特殊思維路徑,同時也為當今教師教育思想的建構提供具有邏輯特色的歷史經驗。



(圖片均來自網絡)


嬋月一笑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就是說:人的忌諱,就是喜好做別人的老師。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學聖賢之道,學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很容易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絕對正確的,自己是最博學的。這時候就喜歡到處,到處去教訓別人,自己則以老師自居。

孟子的本意並不是說“為人師”不好,而其中關鍵在一個“好”字。“好”字體現的是自我炫耀,自滿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進。這種“好為人師”為的不是傳道授業,而單單為的是貪圖訓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虛榮而已。

學無止境,任何一個人永遠無法達到無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們一定要切忌:不要動輒就以老師或專家的身份去教訓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威嚴。

言至於此,筆者道是想到了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儒家創始人的孔聖人所說的另一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的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不多,表面看也很明瞭,但關鍵是這句話的真正意境該如何去理解。其實孔子的意思是,“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在這裡,“三”是一個虛詞,指多數人,“焉”字是一個兼詞,可以翻譯為“在其中”,也就是說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在裡面,“師”這個字最好不要直接理解為老師,古人雖然謙虛禮貌,但也不是見誰都拜師的,這裡師字可以理解為“效法”或者直接理解為“學習”。這樣的話下面兩句也就很好理解了,善的就去模仿依從,不善的就去改正,千萬不要再好為人師而誤人子弟!

同樣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樣是自己的經典名言,對“師”字的理解稍有不同哈,但筆者更傾向於孔子的言論,或者說是更傾向於後人對孔子“三人行”之“師”字的理解。

現在,我們再依據上邊的思路理解一下題主這句“人之忌,在好為人師。”為人處世過程中最大的忌諱,就在於處處喜好表現自己,為人“表率”或者是希望別人效法自己。咋樣,這不就是孔子“三人行”的翻版嗎?😀

其實孔子的“三人行”充分體現了聖賢的大智慧,他不僅向善人學習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同時他還向不善的人學習,也就是對別人的缺點善於發現並引以為戒,這正是聖人自我修養的高尚品性。

那麼按著這個思路發展下去,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虛心效法學習別人的優點,面對別人的缺點不是引以為戒,加以改正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處處表現自己,自以為是,喜歡出風頭,好“表率”,喜歡別人效法學習自己,先不說你未必有為人師表的才能,就算真的有,豈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立身處事,缺乏虛心好學的精神,更沒有自我修養的品性,豈非滿招損謙受益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