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20世紀初是世界格局發生鉅變的時代,俄羅斯的不給力讓美國將戰略重心轉移,而中國正處於韜光養晦期,還沒有實力競爭。81192事件正是美國人囂張的代表,我們是欠王偉一句開火,可是我們沒有能力承受開火後的結果。其實今天的話題並不沉重,反倒非常驚喜,來看看那些年軍事雜誌和媒體眼中的中國艦載機。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第一, 殲12。

1960年代中後期,中國空軍根據當時的局部戰爭的經驗,特別是第三次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的空戰以及中國空軍與海航在海南島及廣西雲南邊陲與美軍的防空作戰實踐證明,即使在廣泛使用空空導彈的情況下,戰鬥機在近距離時利用機炮進行格鬥仍不可避免。格鬥中,戰鬥機常被迫以儘可能小的轉彎半徑或儘可能快的轉彎速率,繞到敵手後方,佔據有利的射擊位置。速度較低或機體重量較輕的飛機,如越南人民軍空軍的米格-17在空中格鬥中與美國的F-105、F-4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優勢;中國軍隊當時也用殲五、殲六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擊落美軍的現代化戰機。中國空軍預計未來戰爭中空軍機場是敵方打擊摧毀的重要目標,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隨時能打隨地能戰的小型殲擊機就像空中的游擊隊員,可以在敵方預計不到的地方出現,“適應人民戰爭需要、實現廣泛、分散的空中游擊戰”。為此,中國空軍提出研製、裝備超輕型前線戰鬥機,重量在4噸左右,可以裝在卡車上機動轉場部署;機動性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盤旋性能突出。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1969年8月,中央軍委批准了空軍航空工業領導小組(當時空軍對第三機械工業部實行軍管)向南昌飛機制造廠設計室及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分別下達了“小殲”研製任務,要求設計小、輕、靈類型的超輕型殲擊機。南昌飛機制造廠完成了這種飛機的方案設計。空軍負責裝備科研的副司令員曹裡懷擔心方案的可靠性,要求南昌飛機制造廠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徵求對方案的意見。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南昌飛機制造廠以陸孝彭任主設計師,用1年零5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殲十二詳細設計、主要風洞試驗、強度試驗和系統模擬試驗。1970年3月,型號名稱定為殲十二。原型機於1970年12月26日首次試飛成功。首批製成3架樣機。隨後針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如超音速氣動問題),對飛機做了10多項重大改進,重新發圖、製造。改進後的飛機於1975年7月1日試飛成功,至1977年1月止,殲-12共試飛一百多架次,完全達到原下達的戰術技術指標的要求。

殲-12空重僅3.1噸,是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戰鬥機。但是受限於過小的身材,攜帶武器量,航程等均受到限制。加上機頭進氣,殲-12也無法裝載機載雷達,最終空軍沒有批量生產訂貨。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殲12是那個年代中國少數研製成功的自研戰機,性能可圈可點,理念也非常先進。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在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戰鬥機發展思路的時候,都知道航程和留空時間的重要性,所謂的空中李向陽真的有些落後了。

在美俄飛機越造越大的時候,中國的主力戰機是相對簡單的輕型戰機。輕型機的優勢多多,便宜實用,便於大量生產,而且還能上艦。由於艦載機的特殊性,早期的艦載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輕型飛機,蘇聯也是先用雅克38積攢了使用經驗,然後一口氣將巨型的蘇33送上航母,但這都是後話了。中國不像美國和蘇聯那樣,要沒有專用的艦載機,要麼有優秀的飛機,改一改就能上艦,中國的老字號米格機跟本上不了艦。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殲12的總師陸孝彭在晚年大力推薦殲12上艦,但是結局很明顯,中國是不會讓這麼一架小飛機爬到航母上的。引進的蘇27讓中國人更加確信重型機的優勢,俄羅斯那邊的蘇33也在航母上過得滋潤,殲12的優勢再怎麼明顯,就算上了天,四架打一架F14都吃力。陸總設計師甚至還希望在殲12的基礎上來發展自己的新一代輕型戰鬥機,實在是有些糊塗了。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90年代初,中國在一位老人的指點下,大量新計劃都開始立項,加上蘇27和正在研製的殲10都很出色,更小的飛機和老舊的型號早都沒有了生存之地,而且中國的自研能力也有了長足進步,真的不需要殲12這種飛機了。

第二, 強5

要說殲12是總設計師的一廂情願,那麼強5上艦還是有板有眼的。在20世紀初,瓦良格進入中國,自然要給這艘非常大的航母找艦載機,很多媒體很快對準強五。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強-5(英文:Q-5或A-5,北約代號:Fantan,譯文:番攤)強擊機,是中國參照殲-6(蘇聯米格-19)戰鬥機自行研製的一型單座雙發超音速強擊機。強-5,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原南昌飛機制造廠)於20世紀50年代末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種強擊機。該機1958年開始研製,1965年6月首飛,同年底通過初步設計定型。該機有多種改型。強-5系列飛機自1968年成批生產,2012年10月25日交付最後一架。強-5系列各型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成為中國對地攻擊的主力作戰型號之一。強-5強擊機於1985年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也是中國第一種出口的作戰飛機。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強5雖然是幹粗活的玩意,但是和A10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強5由米格19發展而來,別的不說,空戰能力還是不錯的,也能使用空空導彈。其次,作為攻擊機,強5的攻擊力非常不錯,除了普通的炸彈和魚雷,人家還可以攜帶反艦導彈,和擊沉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超軍旗攻擊機比較接近。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強-5ⅠA和A-5C配備各種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包括CT-3無線電臺、YD-3敵我識別系統、WL-7無線電羅盤、WG-4低空無線電高度表、XS-6信標接收機、瞄準導航設備。為保證平飛或俯衝時穩定投擲炸彈,發射空地導彈,安裝有SH-IJ或ABSIA光電瞄準儀。之後系列的改進型強-5還裝備有液晶顯示器、彈道參數計算機、ALR-1激光測距和目標指示儀。航電設備主要是2套液壓系統,其中主系統控制起落架、襟翼、氣動剎車和發動機噴管,輔助系統通過副翼和全動穩定儀納入控制電路。強擊機的武器配備較為強悍,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每個機翼下都有1門23毫米23-2K單管機炮,彈藥基數100發。共有10個武器掛點,機腹兩側各2個,外翼下各3個。主要掛載250千克航空炸彈,包括中國研製的250-2和250-3型,美國的MK82和“蛇眼”,法國“迪朗達爾”等。機腹下掛梁可掛載常規炸彈,包括500千克航空炸彈或270千克BL755集束炸彈,以及中國研製的C-801反艦導彈,也可掛載8枚57毫米火箭彈,或者7枚68毫米、90毫米火箭彈,或者4枚130毫米火箭彈。外部掛架還可掛載中國研製的“霹靂-2”、“霹靂-2B”、“霹靂-7”空空導彈,或者美國AIM-9、R550導彈。而在A-5C基礎上改裝而成的A-5D還能使用激光制導炸彈和導彈。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由此可見,這種老飛機雖然處處不那麼入眼,但是還是有能力作為航母的輔助攻擊力量的。那麼主力呢?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第三, 殲10。

殲10公開後,很多人都將這家漂亮的飛機當作新的圖騰貼在牆上,畢竟這可是中國第一架自研的先進戰機,意義非凡。殲10的性能毋庸置疑,即便是早期的殲10A也擁有非常不錯的制空能力,後來的版本也有非常強大的進攻能力,非常全能。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殲10不能上艦主要集中在進氣道結構和單發佈局上。殲10A的進氣道外有加強筋,很多人就認為這是結構強度不足的表現。這個說法早都科普過了,我們無需多說,肯定是錯的。重點在於機腹進氣恐怕無法承擔降落時的巨大沖擊,要想滿足要求就得加強結構,這樣還得增加結構重量。其次單髮結構的安全性也較低,加上AL31F的抱軸問題比較嚴重,殲10自然難以上艦。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第四, 武直10,

說這個估計沒有人會相信,但是在十幾年前,有不少雜誌都討論過直升機防空的可能,甚至拋出了載機+導彈的理論,認為載機不重要,導彈才重要,這可不就是殲8對戰F22的翻版麼?不得不說,那會的雜誌比現在火熱得多,也自然冒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反而最現實也最強悍的國產蘇33很少有人提及,這也是為什麼殲15公開的時候會有那麼多人歡呼了!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其實我們說過很多遍,中國在和西方接觸後性情大變,啥都要最好的,艦載機選擇了最現實也最強大的殲15,而且一步步將瓦良格變成了遼寧號,非常的不可思議。現在再翻起過去的雜誌和言論,能看到未來的人很少,然而對於中國軍事實力的發展,大可以用目前能想到的最先進武器當做原型,然後刷上中國塗裝即可。殲20,055,運20和以後的電磁航母都是這樣。再想想81192事件,我們不是常說嘛,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20年,快了!

不可思議的歷史,當年差點讓強5上艦,不然今天中國航母就太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