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在大通古鎮走訪一些高齡老人搜尋有關史料時,面對老人們如數家珍般的娓娓細說——屈原不僅到過大通,還與大通許多民俗有著密切關聯……,這讓我十分驚訝,情不自禁地生髮出要深入探究的濃厚興趣。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大通古鎮自戰國時代至今,一直有著划龍舟祭祀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傳統,大通龍舟賽現已成為安徽省級非遺)

  據屈原在其著作《離騷》中自我介紹:“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他出生於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誕生於丹陽(今湖北秭歸)。他的一生共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頃襄王三個時期,而其主要活動則是在楚懷王時期。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屈原為什麼要在《離騷》中寫自己的出生日期?這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出生的日子與眾不同——能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樣的好日子裡,很了不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離騷》的敘述很具體,說他的父親認為他的生辰非常好,便給他起了個好名字——叫“平”,字“原”。據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意思是說其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其出生年月日配合起來,正好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一。如今看來這僅是巧合而已,可在當時這被認為是好兆頭,所以屈原才在《離騷》中炫耀其生日和名字。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屈原生活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其時正是中國“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楚國貴族出身的三閭大夫屈原,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很得楚懷王的信任。因此,他一開始仕途挺順,官至“左徒”,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得力大臣。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在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使其日益強大後,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齊兩國能與之抗衡。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屈原對內積極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此舉曾讓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因與楚國貴族集團在內政外交上產生尖銳矛盾,屈原因此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和誣陷,導致楚懷王開始逐漸疏遠他。據《史記》介紹: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常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被免左徒後,屈原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工作。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大通古鎮每年舉辦龍舟賽時還開展儺戲表演活動。)

  楚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楚名義誘騙楚懷王,致使齊楚兩國斷交。而過後“商於之地六百里”並未獻給楚國,這讓楚懷王覺得受騙了,於是他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但均遭慘敗。在這種情形下,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這時,張儀再次由秦至楚,開展瓦解“齊楚聯盟”活動,並終使齊楚結盟未成。楚懷王二十四年,秦楚結“黃棘之盟”,楚徹底投入秦的懷抱。屈原也因此被逐出郢都,流放漢北(今漢江以北地區)。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直至楚懷王三十年,屈原才返回郢都。同年,秦王約楚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但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於會盟之日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秦國。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江南地區舉辦的端午龍舟表演)

  楚懷王被扣後,楚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即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在楚頃襄王接位第七年,楚竟與秦結姻以求暫時苟安。因屈原堅決反對,並指斥子蘭等人對懷王的屈辱之死負有責任,子蘭便指使上官大夫等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其再次流放沅、湘。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在楚懷王被騙秦國客死異鄉後,流放沅湘的屈原看到這一切後極端氣憤,更加堅決反對楚向秦屈辱求和,因此遭到政敵們更嚴重地迫害。新即位的楚頃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竟聽信讒言,將他從沅湘放逐到吳楚邊界更偏僻的陵陽

(今安徽青陽境內),其時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龍舟競渡)

  屈原第三次流放陵陽,是從湖南沅、湘出發的,雖是沿長江順流而下,但在2300多年前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一路上十分辛苦那是自然的。當他來到流放陵陽的必經之地——大通時,與押解公差曾在此短暫休息。那時,大通叫“鵲頭鎮”,因青通河與長江在此交匯形成一個如鳥雀頭樣伸入江中的半島而得名。春秋時的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吳楚兩國為爭霸天下,曾在這裡打過“鵲岸之戰”;後來,“鵲頭”之前的江中逐慚形成一個江心洲(名荷葉洲)後,其與長江南岸之間形成的夾江稱為“鵲江”,都是因為史上“鵲頭鎮”的緣故而得名的。屈原在大通作過短暫休息後,便與押解公差繼續乘小船沿青通河逆流而上抵達陵陽了。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民間端午風俗)

  屈原曾在《招魂》中說,“亂曰:獻歲發春,汨吾南征。菉蘋齊葉兮,白芷生。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其中“路貫廬江”,即指出陵陽東南的“青弋江”,融貫現“太平湖”旅遊區。說明那時,他雖流放,不能回楚都郢城,但在陵陽周邊還是可以遊走的。銅陵大通距陵陽僅20公里,作為當時水運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他流放陵陽途中的中轉地,他在此休息時已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推斷,在他流放陵陽的九年期間,他絕對不僅僅是來回兩次經過大通那麼簡單。

鑑於他的才學與名望,陵陽周邊的官員與才子們肯定不會錯過這樣好的機會的,他們也一定會前往陵陽去拜望屈原的。按照屈原的個性與風格,他也應該多次到過大通一帶進行遊歷與訪友的。每次到此,他都要向西、向北進行觀望,懷想著如何能儘快結束這流放生涯,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回到郢都報效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此,這長期的流放生活並沒有讓他屈服,他仍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時刻準備著回到郢都為祖國建言獻策。在陵陽流放的九年間,他奮筆寫下了《離騷》《九歌》《九章》等著名詩篇,以表達自己的心聲。如:他在《九章·哀郢》詩中說:“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慘鬱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蹙。”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不朽的詩篇,因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他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痛苦與對人民和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大通鵲江(長江南夾江)上舉辦的龍舟賽)

  屈原流放陵陽時,大通一帶的名士和老百姓鑑於他的名望和才學,對他十分尊崇。故在他自投汨羅江後,大通這帶也一直沿襲著端午“裹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的風俗。人們在這天除了吃粽子、懸艾草、划龍舟等風俗外,還興盛儺俗避邪驅鬼,開展獨具特色的跳鍾馗施威捉鬼活動:即小鬼們扛著“鍾進士出巡”、“肅靜”、“迴避”等牌子,表演小鬼捧酒缽等,鍾馗則手持利劍,戴著破傘,斬殺惡鬼,這一風俗一直綿延至今兩千多年。“大通龍舟賽”因此成為長江沿線聞名全國的龍舟競渡賽會。唐代張建封曾寫有《競渡歌》贊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棹影如劍,鼓聲如雷,千槳擊水,百舸競渡,可以想象,當時大通的龍舟競渡場面多麼熱鬧,又是多麼的激動人心!明代嘉靖年間,銅陵知縣李士元也寫有《觀競渡》詩,讚頌龍舟競渡。據老人們介紹,大通的鵲江龍舟賽,參加者以本地龍舟居多,比較出名的有和悅洲大關口的“黃龍”、清字巷的“菜花龍”、河南嘴的“烏旗龍”、缸窯的“紅龍”,江南青陽、貴池和江北樅陽六百丈等地的各色龍舟也常來加盟,在安徽和長江中下游沿線具有廣泛的影響。

端午遙祭三閭大夫:屈原曾與大通古鎮結緣(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