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爲何感動首都專家?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仲呈祥

"今天我們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別是戲曲文化的時候,河南是一面旗幟,李樹建是一面旗幟!他對於我們戲曲藝術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又是一面旗幟。通過這套叢書的出版,他又扛起了一面旗幟。"6月28日,由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組織的《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開,出席研討會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如是說。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本次研討會為確保打好《中國豫劇》叢書編撰這場硬仗,進行了一次總動員和總謀劃。與會專家認為,任何一種藝術的繁榮應該包括實踐繁榮和理論繁榮,中國豫劇現在恰逢其時提出了豫劇的理論建設這個問題。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季國平

“怎麼恰逢其時呢?豫劇現在無論從它的特點、影響力、覆蓋面、劇院團、觀眾,這些年的推廣力,在全國地方戲排第一,目前事實就是這樣。這跟我們河南來的這一批團隊,有很大關係。現在是豫劇到了應該好好總結的時候,再不總結就錯過好時機。”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懷著對豫劇的一份深情說。

為什麼要出一本《中國豫劇》叢書?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李樹建

當今中國豫劇領軍人李樹建: 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劉景亮老師、譚靜波老師說我們應該出一本《中國豫劇》叢書,我五年前就有這個想法。豫劇有三百年的歷史,出了很多大家、藝術家、劇作家,雖然寫了很多書,但是不繫統,我到鄭州大學講課,或者去其他大學講課,開座談會學生直接提出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想看豫劇?豫劇沒有系統理論的支撐,什麼叫做豫劇?我很受啟發,急需出一本《中國豫劇》叢書,從概論到方方面面,我們為後人做點事。

我想在退休之前做幾件事,一是把已故的豫劇大師、戲劇大師,他們的紀念會開好;二是把健在藝術家服務好、伺候好,把他們當我們親生父母一樣;三是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四是出一本書,我有決心和理想,在三至五年,把這本書出出來,讓後人知道什麼叫做豫劇?有一個理論支撐吧。我們現在範立方老師都80多歲了,現在不去研究解決這個問題,啥時間解決呢?等他們將來寫不了了,動不了了,這個書就出不來了,我想盡一切辦法,讓我們大家,老藝術家,把他們的才華、知識發揮淋漓盡致,把這本書出出來,為後人做點事,我就想做這點事。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朱超倫

河南省豫劇音樂學會會長、著名作曲家朱超倫的話代表了河南所有專家的心聲:我今年83歲,為什麼還攙和這個事?我很高興,很榮幸,不外乎兩個因素,一是李樹建院長尊重我這個老頭子,或者說寄希望於我,或者是信任我。從我本身來講,最時髦一句話不忘初心,我是1952年就學豫劇,到現在已經66年了,我83歲老頭跟著李院長拼搏一下,這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了,我向大家表態,一定把這個工作幹好。

叢書將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王安葵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原所長王安葵:《中國豫劇》叢書編撰工作意義很大。這些年豫劇在全國影響很大,特別是李樹建同志擔任院長之後,讓大豫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前些年在實踐方面做出很大貢獻,現在由實踐到理論,從重視實踐到理論與實踐並重,我想豫劇這樣一個舉措,一定對全國各個劇種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對於我們戲曲以後的發展,會做出新的貢獻。

年過八旬的王安葵先生說,《中國豫劇》叢書編撰工作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難度很大,我想難度一定超過估計,特別做集體項目。所以這裡我也建議,像我們李樹建同志總攬全局,也很有辦法,將來參與的人責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證,像10卷書,得有上百人參加,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參與進來。

互聯網調查:全國影響力第一的是豫劇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劉文峰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原所長劉文峰:豫劇的發展,在我們中國的地方戲當中,雖然不是最古老的劇種,但是它的發展的速度,它的影響是超過了我們全國300多個劇種任何一個劇種。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參加過北大信息管理學院和瞭望雜誌智庫舉辦的互聯網+戲曲的學術討論會,他們瞭望雜誌的智庫用計算機的雲技術,對全國的戲曲劇種、優秀劇目,包括表演團體,還有表演藝術家在互聯網上的調查的結果,全國劇種影響力第一的是河南的豫劇。在全國上演場次最多的劇目是豫劇的《朝陽溝》,在全國影響力表演藝術家,我們河南的常香玉老師排到前五位之前,這個統計是不太任何個人感情,政治色彩的,完全是通過互聯網統計數據出來的。

我們國家在“十八大”以後提倡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自信,對傳統文化,對傳統戲曲的重視的大的環境下,我們編出這麼一套書,我們恰到好處,李樹建帶領他的團隊籌措了充足的資金,具備了各方面的力量。就戲曲理論來講,全國地方戲的研究,河南豫劇是做得最好的,做這麼一件事情是非常好的時機。

我們這套叢書,不要單純作為一個只供我們理論界學者看的書,應該是時代特色的,要反映戲劇藝術本身的特點,它是一個舞臺藝術,應該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一個綜合性的成果。要處理好專業性與通俗性相結合的一種關係,豫劇是大眾的藝術,我們書也不能做得太學術化,同時讓專家看上去是專業性的東西,就是處理專業性、通俗性和普世性的東西。

李樹建挑了最難啃的骨頭!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趙洪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我們在大學當老師知道,寫書非常難的事情,李院長挑了最難啃的骨頭。在這個地方劇種叢書論證會上,清華、北大的教師參加,也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戲曲教育在中國的大學包括中小學,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因為我們所有的音樂教育基本學的是西方的符號,要學五線譜,真正的戲曲教學在大中小學相對薄弱。我們在2016年承辦了教育部的藝術文化傳承基地。我們覺得最難是教師和教材,所有的其他的教育是有學科規範的,有教師培養的路徑的,但是對於戲曲教育來講,我們的很難在大學裡有戲曲老師,更找不到非常典型的系統的戲曲教學。李院長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家,能夠從戲曲的傳播和傳承更大的更宏觀的和更長久的角度上來規劃這類叢書的編寫,我覺得是體現了藝術家的情懷和責任心。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陸地

本次研討會主持人,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大視聽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趙老師講得很好,大學的戲曲教育就缺教師和教材,我們這套叢書的出版應該一是匯聚人才資源,二是彌補了教材的缺陷,中國可以成立一個豫劇學院,或者中國戲曲學院下面成立一個豫劇學院,這套叢書出版以後教材有了,教學也有了。

中國豫劇叢書要多樣化傳播~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朱慶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康偉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劉禎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禎:李樹建藝術中心建立以後,不斷有大的動作。前面是在北京小劇種的演奏也非常轟動,非常有影響。在理論方面又給予重視,我覺得非常難得。我覺得在現在國家特別重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組織這樣一套中國豫劇的叢書應該是非常有眼光的,也能夠看出來書目也好,提綱也好,都已經醞釀出來。我們撰稿隊伍還是比較強的,包括這套書的作者都是非常好的,都是豫劇研究各個方面非常有成就的學者。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秦華生

京劇研究家、梅蘭芳紀念館原館長秦華生:感覺到李樹建為代表的河南戲曲界,理論界,做了一件很有眼光獨到、有遠見卓識、有開創性的事情。把豫劇這個劇種從舞臺表演轉到理論的提升,進行歷史性的總結,對全國大的地方劇種都有示範性的作用,我在這裡感覺這個工作是功德無量。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蔡體良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名譽會長蔡體良:我們的河南省豫劇,我很崇拜豫劇,我雖然不是河南人,我特別有這種情節。我1964年到北京以後,很快到河南許昌搞社教半年,我一句河南話都不懂,但是從豫劇開始,這些特別有生命力的鄉土文化讓我特別有感動。河南是我的第二故鄉,你們做這個書能夠搞起來,是很有價值的,很有歷史價值的。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陳若偉

中國文聯音樂分社總監、中國文聯音像出版公司總經理陳若偉:戲曲表演藝術作如果沒有音像製品的話,就缺失了一半,我們音像資料和音像製品就是數據庫一部分,音像製品我們必須要有。我們今天所在的全部都是專家或者是我們編纂的群體,我建議把我們這些專家都弄到一個群,如果有什麼想溝通的,可以在這個群裡面討論,有助於我們更好的來編纂。

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功德無量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李學忠

我們之所以河南出這麼多好戲,好角,跟理論界支撐實在密不可分。我認識譚靜波和劉景亮先生,他們理論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論,他們著書立說,有獨到的見解,他們好多著作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大獎,都是獨到的見解。

叢書要讓老百姓自發去看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謝柏梁

中國戲曲學院博士生導師:謝柏梁:河南豫劇有今天,有今天的美譽和聲勢,既與演出有關,也與理論界、文化界、河南豫劇界自覺思考有關,兩者結合起來,才成就為今天豫劇宏大的藝術現象。 就《中國豫劇》叢書來言,目前整體的風格氣魄、定位非常好。在如此高的平臺之上,有這麼一本書的出版,將提升我們對豫劇文化,對豫劇藝術基本的認識。

這套叢書要寫給讀書人和非讀書人同看,所以缺了豫劇文學發展史,缺了演員缺了號召力,如果老百姓不自發買這套書,那也是僵化的東西,非要讓老百姓自發去看,去讀這些書才有價值和意義。我深知做所有這些事情不容易,不僅僅是劉景亮先生、譚靜波先生等等這一些人,我們不斷培養年輕的演員,也要不斷培養年輕研究者,只有這樣我們豫劇事業,我們戲曲文化,才能發展更好,更美,更加大氣,更加接地氣!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蔣洪廣

中國戲曲學院越調班班主任蔣洪廣:我們骨子老戲可是我們豫劇的根,豫劇在演員肚子裡呢,說明記載史料太少了,這是不符合當代發展的,要對骨子老戲進行挖掘和記載。同時,我看舞美劇本部分內容很多,能否加上豫劇服飾。服飾很關鍵,豫劇服裝那漂亮美麗。

培養年輕的戲曲理論人才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季國平建議:加強學術 把握特點 雅俗共賞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叢書整個目錄、整個構思、整個覆蓋面、整個的規劃,都比較宏偉,而且有想法,思考很深刻。而且從他們看到的提綱本身就有很紮實的基礎,更有希望,期待。

我的建議一是加強學術。不管它是什麼通俗不通俗,必須要加強學術性和學理性,必須發現豫劇的藝術規律,把握專程發展的趨勢,這是大前提。

二是把握特點。中國的地方戲三百多種,差異性就在於它的地域性,主要體現在音樂和語言等等方面,豫劇的特點、藝術的特點、劇目的特點、劇目的成就,包括傳統劇、歷史劇和現代劇,特別是豫劇現代劇是河南豫劇最值得驕傲的特點,哪個劇種很難跟你們抗衡。

三是雅俗共賞。最深刻的道理用最淺顯的話說出來,寫文章寫老百姓看懂的,你寫的只有自己看明白,沒用,這不是顯學問的,一定是準確的,有規律的。圖文並茂,一圖就要花錢,我對出版很熟悉的,而且除了圖文並茂之外,還有平面文字,圖文,朱老師主編的唱腔不是DVD就是CD。這就花錢了,我們李主席是你們堅強後盾,只要把書編好了,只要有利於書的展示,有利於普及,有利於觀眾,這就是觀眾,也有利於我們專業人士的學習,你們手段、方法、樣式越豐富越好。

《中國豫劇》叢書編撰研討會在京召開,李樹建為何感動首都專家?

仲呈祥:充滿文化自豪感地來搞好叢書出版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我們今天要編這個書,第一他的價值是在他的旗幟作用,他的普遍的引領作用,正因為如此,要充滿文化自信,特別是充滿文化自豪感地來搞好這部叢書的出版,要看它不僅是我們豫劇界的事,對全國戲曲界都有引領作用,都有示範作用,甚至於我認為它對於貫徹學習習近平文藝思想,推動我們新時代的文學藝術的繁榮,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也具有旗幟的作用,示範的作用。。

目前我認為這套叢書應該把重點放在它的學術性、權威性、示範性上,要強調它的學理化程度,這是最重要的。為什麼?這次我們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挑頭的,集中了豫劇全部的一流專家、藝術家來乾的事情,這套書出出來,我們不要說360多種劇種,中國如果有10個、20個劇種都能夠像豫劇一樣,中國戲曲百花齊放就能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