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2017年9月18日晚上在遂平文化藝術中心的觀眾或許不會想到,當最後一聲唱腔緩緩落下,他們的掌聲如雷鳴般響起的時候,臺上的那位為豫劇奉獻了大半生的演員正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誰都沒有想到,那因為表演需要的一跪,竟讓戲臺地板上的釘子深深扎進了李樹建膝蓋,而他甚至都沒來得及看傷口上流出來的血,就繼續咬牙堅持著他的演出,直到掌聲雷動,直到大幕合上。



9月26日的傍晚,北京的第一場秋雨讓天氣涼了下來。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的化妝室裡,李樹建在鏡子前端坐著,穿著乾淨樸素的褂子,工作人員在旁邊給他化著妝,女兒掀起褲子替他給膝蓋上的傷口換藥,身邊的弟子在招呼旁人。我們的記者在一旁聆聽著李老師的故事。


“這次到北大演出,是讓我意想不到的。” 說起此次戲曲進校園的成果,正在換藥的李樹建臉上全無傷口帶來的痛苦,而是洋溢著喜悅和自豪。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李樹建與同學們分享豫劇之美


2012年,李樹建曾率河南省豫劇二團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演出《蘇武牧羊》,演出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時隔五年,李樹建的團隊再次踏進燕園,帶來了象徵著中華民族精神“忠、孝、義”的三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與《蘇武牧羊》。這次的演出引起北大師生的空前關注。


“這次在北大不僅是三場演出,我們整整搞了七場活動。包括百週年講堂藝術講座、博雅藝術講壇藝術講座、學生看戲分享會等,如此的規模在之前是沒有的。”除此之外,李樹建帶領的豫劇團還在清華大學有一場演出與一場豫劇分享交流會,這也是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首次有一部完整的豫劇在校園內演出。


觀眾多元化是此次演出的又一特點。 “以往演出,我們更多的是給戲迷、戲曲工作者演出。而這次是為數不多的面向學生演出,而且還有很多影視界、相聲界的名人來觀看演出。越來越多元化的觀眾說明豫劇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北大藝術展上李樹建與向勇副院長等嘉賓交流


李樹建的豫劇緣


“當年有一個豫劇團來我們村裡演出,演出的間隙我看見他們有白麵饃吃,於是我就想去唱戲了。”提到自己跟豫劇的最初結緣,李樹建說出的理由是如此簡單直接。“在這一行幹了40年,唱了40年的戲,這一輩子就獻給豫劇了。”李樹建說,自己這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許多豫劇院的同事紛紛下海經商,離開了豫劇行當,但李樹建卻越來越離不開豫劇了。在李樹建眼中,豫劇是一門貼近人民、極具美感的偉大藝術。


“豫劇最大的特點,一是通俗易懂。很多農村的老百姓可能字都不識,但提起豫劇的著名選段,都如數家珍,可以說這是我們人民大眾的藝術。二是唱腔優美,曲調悠揚。三是情真意切。豫劇大多表現深厚的家國情懷與人生理想,而且表現形式極具藝術美感,唱完一段全場從演員到觀眾無不動容。”


正是這種對藝術的熱愛支撐著李樹建走過了這麼長的豫劇之路。即使曾經山窮水盡,但堅持和熱愛讓他的豫劇之路不斷柳暗花明。“當時那個條件很艱苦啊,有的時候都要睡地鋪,甚至是睡羊圈豬圈,但是我既然認定了豫劇,就一定要做下去。”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程嬰救孤》劇照


李樹建的豫劇路


李樹建唱豫劇40年,光是當劇團的團長就有30年。“1985年到1987年,我在中國戲劇學院進修,住到地下室,每天早上5點起來打掃停車場。一上午的課結束之後,中午還要擦桌子端飯。當時剛去的時候我半年沒吃上菜,每天都是饅頭鹹菜。”說起這段艱難求學路,李樹建依然十分感慨。不僅如此,每天晚上,李樹建總要跑到人民劇院或長安劇院看戲學習,風雨無阻。


個人學戲的風雨道路一直沒有停止,而之後李樹建又擔當了團長的職務,整個團的發展都由他來挑大樑。當時那個時代,劇團里人心不齊,人人都想著下海賺錢。豫劇團不僅沒有好演員,也沒有足夠的經費,甚至到了一窮二白、演出難以正常進行的地步。在一旁,李樹建的弟子錢先生為我們分享了一次難忘的演出經歷。


“當時老師好不容易聯繫了上海的一個劇場,要到上海去演出,但是當時劇團拿不出路費。眼看著要錯過這個好機會,這時有一個山西的老闆請劇團去他父親的葬禮上唱戲。”回想到這裡,李樹建的弟子甚至眼含淚花。“當時山西雪很大,天氣條件十分惡劣,大多數劇團都不願意去,但是李樹建老師還是帶著劇團冒著大雪去了,這才湊夠了去上海的路費。”


正是懷著這種克服萬難的精神,雖然李樹建最初的豫劇之路曲折崎嶇,但他從未退縮,而是始終目光堅定、步履穩健地不斷前進。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清風亭上》劇照


李樹建的豫劇情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常香玉把豫劇從河南推向了中國,李樹建把豫劇推向了世界。”一直陪伴在李樹建身邊,忙前忙後的助理自豪地說。


李樹建帶領著他的豫劇團走過了全球27個國家,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地方的傳統藝術。為了使豫劇登上世界舞臺百老匯,李樹建足足籌備了三年。皇天不負有心人,2013年李樹建的《程嬰救孤》成功登上百老匯的舞臺,成為第一部獲此殊榮的豫劇。


而後李樹建還曾前往巴基斯坦演出,“那時候巴基斯坦正處在戰亂中,聽說在我們去之前已經有外國人在那邊不幸遇難。”李樹建想起當年的情景,還記憶猶新,“當時我們一下飛機,就被警察保護了起來,我們的車隊前後有軍方的戰車。到了劇場,我們要先熟悉地下通道,方便發生意外時及時逃脫。”“兩天演出順利結束,在我們剛要放下懸著的心,準備回到祖國時,卻得知了空中管制不能回國的消息。好在當我們熬過了寢食難安的一天後,終於回到了祖國,那一刻的感覺真好。”


那次驚險的經歷可不是李樹建在危險境地的邊緣走的頭一遭。2017年9月5日,中國第四屆豫劇節舉辦期間,正當李樹建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長安街上的時候,突然就暈倒在路上。“當時可把我們嚇壞了,我們隨行的人員趕緊把李樹建老師送到醫院,當時血壓低壓只有40,高壓也只有80。一直在醫院搶救到6日凌晨三點才脫離危險。”提到此事,助理的臉上滿是心疼。然而,當9月7日晚長安大戲院的大幕拉開的時候,站在舞臺上的正是剛剛走出醫院,看起來毫無異樣的李樹建。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李樹建率領豫劇團登上國際舞臺


李樹建的豫劇命


“為了豫劇,李樹建老師什麼苦都吃得,什麼罪都受得,他真是一個為豫劇而生的人。”助理反覆給我們強調這樣一句話。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過把豫劇癮


李樹建常年忙於豫劇演出和推廣,奔波於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可以說豫劇佔據了他絕大部分的生命。由於經常出差,女兒童年時和他之間還是有一絲隔閡的。 “小時候我在三門峽,他一直出差在鄭州,我媽媽在北京,他倆一年能回來個兩三次。很少能見到他,感覺跟他有點陌生,交流機會也不多,有時候想跟他說話又不敢。”而李樹建又不是一個善於當面表達自己感情的人,平時女兒跟他彙報一些學習、生活上的事情,他當面的鼓勵很少,最多也就是說一句“嗯,不錯,做的挺好。”但其實李樹建在女兒不在場的時候跟朋友、同事談起女兒的情況時,總是對她讚不絕口。


在女兒上大學之後,父女之間的交流更多了。“在他來北京演出時,時間允許我都會過來幫幫他,同時跟他彙報一下我最近的工作和生活。”父親依舊是那樣的不善表達,只是簡單的回覆,但女兒的話,他句句記在心裡,在發佈會上、講課時提到女兒經常淚目。如今,當李樹建的女兒阿夢被問起,和父親的關係會不會因為他的工作繁忙而受到影響時,女兒會十分自豪地說道:“我爸爸是一個好爸爸。”曾經的隔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女兒的理解與支持。


一個人能在自己喜歡的行當,奔著自己的心願去努力做出這樣的成績,並得到周圍人這樣的理解和認可,實屬不易。李樹建的人生之路走得踏實,走得精彩。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女兒阿夢給父親換藥


李樹建的豫劇夢


李樹建的戲曲藝術不僅感染到河南的朋友們,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朋友都有很大的感染力。


一位來自西安的戲迷陳先生,在知道李樹建要到北大演出後,明知無票卻依舊坐火車趕過來。之前陳先生在網絡上看過李樹建的演出視頻,但從未有機會到現場感受豫劇的魅力。趕到北大校園後仍是無票,他只能在百週年紀念講堂外焦急地抬頭張望,多方詢問。苦心人天不負,幾經周折,陳先生最終從同學手裡買到了一張26日《蘇武牧羊》的門票。


他很是激動地說,“我終於有機會在現場去體會豫劇《蘇武牧羊》的感染力。李樹建老師的演出非常有感染力和教育意義,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的精神訴求是一個很好的補充,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陳先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也十分熱情地表達了對李樹建的敬意。“我對全國各地戲曲都很熱愛,但真正最能讓我感受到藝術魅力的還是李樹建老師,他的豫劇真是太精彩了。”



也許,李樹建最令人欽佩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僅是一個豫劇名家,更是把豫劇乃至河南文化的傳播作為使命的傳承人。而對於青年人,李樹建更是希望能夠把文化傳播的使命傳遞出去、傳承下去。“這次來北大演出,來看豫劇的同學們很多,我感到很高興。只要你們青年人都喜歡豫劇,豫劇就有希望了。我們這次來就是要培養青年觀眾群體。我們豫劇院也要發展一批青年演員,讓他們將來能夠挑起大梁。”


看到年輕人在,李樹建就看到了豫劇未來發展的無限希望。所以此次北大之行,李樹建還特別支持通過北大中原發展研究會建立一個“豫聲劇社”,“要讓北大的同學們真正喜歡上豫劇,我們願意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他提議,可以逐漸發展一部分有興趣的同學,並願意提供師資、材料等,讓這些同學不僅能學會一些唱段,還爭取能排出整場戲。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李樹建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藝術課堂


正如李樹建為他自己及弟子指定的團規所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精神,為中華民族戲曲事業的繁榮昌盛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盡忠盡孝!”李樹建憑著這樣的精神走的更遠,豫劇在這樣精神旗幟的引領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而人們回溯這段豫劇之路時,永遠無法忘記這樣一個為豫劇而生的人。


2017年9月26日19點半,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的大幕拉開,站在臺上的正是身著漢朝官員盛裝的蘇武,正是精神煥發的李樹建。隨著最後一聲悠揚的唱腔緩緩落下,餘音繞樑,掌聲經久未息。

李樹建:為豫劇而生

演出結束後掌聲雷動


戲緣刊載此文是以傳播戲曲文化之目的,如有原創信息標註有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更正、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