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小紅旗橋的“橋”去哪兒了?

達州小紅旗橋的“橋”去哪兒了?

達州有一些老地名的生命力很頑強,雖然早已時過境遷,但仍然人們習慣地使用,如:老車壩、三叉路口、小紅旗橋等。

在達州的公交線路中,有多條線路有“小紅旗橋”站點。但是,從外觀看來,那段道路和一般的道路並無區別,實在難以找到“橋”的影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達州小紅旗橋的“橋”去哪兒了?

在30年前,這裡確實是有一座橋的,它的北端連接朝陽路,南端連接來風路和紅旗路。

當時,朝陽路和來風路之間的這一塊地面的地形,是一個“V”字形,V字的兩邊的高點就是朝陽路和來風路,中間的凹地的那個最低點是一條水溝。

這條水溝從老達一中的背後流過來,在現在的七完小路口前從涵洞裡穿過朝陽路,然後與朝陽路成夾角向西流去。

從這裡到橋邊,只有少量單位和建築,其他地方都是屬於生產隊的土地了。當時的橋面距離凹地溝面的高差,大約有8米左右。

因為附近有座紅旗大橋,從紅旗大橋連接過來的道路名叫紅旗路,這座小橋就名為小紅旗橋了。

達州小紅旗橋的“橋”去哪兒了?

20世紀60年代後,中蘇交惡,按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和“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全國開始大建人防工程。

開初是零星分散的挖防空洞,後來就是有組織有規劃的系統工程了。到80年代初,在完成鳳凰山的防空洞工程後,就要在來鳳路的下面打一條防空洞了。

打防空洞,就需要有地方堆放挖出來的土石。在風凰山打洞,土石用小推車推出洞後可以就地傾倒堆放。

在來鳳路下面打洞,土石往哪裡倒呢?倒到州河去,用小推車運路就太遠了,用大卡車運成本又太高了。最後決定的方案是堆在剛才說的那個“V”字形的凹地裡。

於是,先在這條水溝的兩側修石頭堡坎,再在堡坎上架石拱,把這一段水溝全部覆蓋了,打防空洞挖出的土石就堆在被覆蓋後的這片凹地裡。

隨著防空洞工程的進展,這塊凹地也被越填越高。幾年後,防空洞工程完工了,凹地也被填來基本上和朝陽路及小紅旗橋一樣高了。

這個時候,在這一面也就看不出來這裡有一座橋了。經過幾年的沉降後,市公交公司開始在這裡修樓房和停車場。

達州小紅旗橋的“橋”去哪兒了?

後來,橋的下游一面也被建成了糧油市場,小紅旗橋就完全被建築物包裹,難覓蹤影了。

近兩年,不少城市在遭遇暴雨時,市區會出現排水不暢、下水道積水倒灌的內澇問題。但達州在暴雨時還沒有出現類似問題,看來當時的這段工程不是“豆腐渣”。

本文摘於《達城記憶·老街老巷》

圖摘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