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範範範範範範範er



我是一名工作20多年的語文老師,對這種說法,我實在不能苟同。我想這是對我們小學老師工作的懷疑,是對孩子們的懷疑。

如果說對小學1、2年級的考試成績帶有一定的虛假性,我還勉強能夠贊同。這個階段的孩子識字量太少了做題的時候需要老師念題,有的還需要老師幫忙分析題,這樣的考試成績的確是不完全真實的。但是三到六年級的考試成績大都是真實的。

我想,提這個問題的人大概是因為孩子上了初中後,各科成績有些下滑。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理智地分析孩子學習的現狀,而不應該在小學老師的身上去找原因。

1、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少,孩子的精力充沛。

小學階段孩子們住只學語文、數學和英語。六年只學三門學科,甚至是兩門學科,而知識是呈螺旋上升的,孩子們前面沒有掌握好,後面還有機會可以繼續掌握。

孩子們上初中後,學習的科目變多了,每一科花的時間和精力當然是遠遠比不上小學階段。

2、小學和初中的學習方法是有區別的。

小學階段就拿語文和英語來說是重在記憶,理解感悟的相對來說要考得少一些,而且好多考點都是書本上有的。老師的複習和孩子們的學習都是有針對性的。

而上了中學後,特別是語文學科考的很多知識都不是書本上有的,需要孩子們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與積累。作文分數比例增加,而且要求是越來越嚴格。

可理科就不必說了,如果小學階段的基礎打的不太好,上了初中後數學,物理,化學,往往都會出現跟不上學習節奏的現象。


3、小學階段的老師跟班跟得更緊。

我們這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學校。不管是從老師的工作態度還是敬業精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情況來看,小學階段的老師大多表現出比初中階段的階段的老師更負責,跟班的時間更多。

不管是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責任心心強的老師帶出來的孩子肯定更優秀。

4、小學階段的家長更重視。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年齡還小,就會對孩子的學習更為關注。而孩子上了初中後,家長們認為孩子已經養成了學習習慣,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所以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問的就會相對來說少一些。在農村就表現的尤為突出了。小學階段家長不一定外出務工,而孩子上了初中後,外出務工的家長會越來越多。

但是不管哪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也是孩子成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上初中後,正處於一個叛逆期,如果家長不好好引導孩子的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5、小學階段思想更單純,管理難度要小一些。

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更多的就是用來學習和玩耍。而上了初中後,女生就變的愛打扮,男生容易染上抽菸、打牌、打遊戲等不良習氣。而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旦學會了就難以改正。

這也是孩子們成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小學階段,我們就要幫助孩子讓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當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後,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要經常跟孩子交流,跟老師溝通,為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擾和思想上的難題,幫助他們平穩度過從小學到初中階段的不適應。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很多孩子在上小學的幾年裡,學習成績都很好,每次考試分數都不低,家長一直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沒有問題的。但當升入初中後,家長心中的好學生,學習成績竟然下降了。這讓很多家長,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孩子依然是認真學習的,小學學習成績也挺不錯的,為什麼上了初中以後,就開始下降了呢?

小學時期的成績有可能是虛假的,這裡的虛假並不是指孩子小學成績不好或者作假。

平時家長太過於強調分數,認為只要高分數,就代表孩子成績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學習課本知識,減少業餘知識的培養,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不斷的進行課本知識反覆複習,補習。孩子一點沒有時間看一些課外書,學習的知識面只限於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當然需要學習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學好課本知識,考出高分數就是真的成績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識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課本的知識太過單一,不能滿足孩子大腦的需求量。

孩子小學除了學到課本知識,腦海裡沒有大量的閱讀量,沒有豐富的知識,大腦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開發。

學習的好壞是不能僅僅用分數來評判的,家長只注重強調孩子的成績,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學課本內容簡單,一般孩子在學習上都不會存在太大困難,只要認真學習,成績就會比較理想。但由於缺乏平時課外知識的積累,往往升入初中後,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小學期間哪些把全部經歷用來考高分的學生,和平時成績不是太突出但課餘生活豐富,博覽群書的學生,在升入初中後,會發現,原來學習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到了初中學習成績有的反而比小學考高分的還要好。

孩子的學習不應該是片面的,更不該是以分數來決定好壞的

全方面的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孩子更多的知識,綜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評孩子成績的關鍵。就好比一個每天被規定呆在家裡學習的孩子,對外界的接觸和新知識的積累及思維上,遠遠不如經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觸新事物的孩子。

平時接觸的事物越多,學習的範圍越廣,積累的知識才更全面

大腦需求越得到滿足,孩子的聰明天賦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說只注重課本知識,考高分的成績是存在虛假性的。

這種成績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會造成孩子因為知識面的缺失,時間越長,成績越明顯出現不理想,而平時大量積累業餘知識的孩子,往往會在以後的時間裡成績上升,後來者居上。


決勝網


家裡有小學生,親戚也開著小學託管班。我對這個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學知識的著重點問題。如果說初中、高中的考試更注重考核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那麼,小學考核更著重於學生對知識“亦步亦趨”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後者相對於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識。小學生只需要聽話,認真,細心,緊跟老師的思維,考試成績基本問題就不大。

第二、小學考試方式的問題。通過對周圍小學生的觀察,小學生4年級之前,期末考試前很多老師會提前讓孩子們做一次試卷,這樣,到正式期末考試的時候孩子們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師們和家長們都皆大歡喜。到了5、6年級,這種方式被置換為80%原題,20%活題形式。即試卷上的80%的試題是平時反覆練習過,甚至連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題,包括語文作文也是這樣,提前會有範圍,孩子們只需要在給定範圍之內背誦範文然後考試的時候靈活“挪移”即可。而額外的20%則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對課本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考核,考題的靈活度和難度係數都比較高,有的難題甚至60-80%的學生都做不出來。比如上學期我家孩子所在學校的數學考題,最後一道題全年級將近200人,做出來的可能不到10個學生。

小學生這樣的知識考核重點和方式就導致小學成績往往呈現如下特點:分數密集度高。孩子們語數外分數分佈在85-95之間的是常態,一分之間,全區可能會有成百上千個學生。因為難題大部分同學都很難做出來,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分差,不過就是一個細心與否造成的落差。基於此,小學成績的欺騙性和虛假性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但我的觀察,高分者,也就是說能把範圍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學生依舊鳳毛麟角,這些學生的脫穎而出,與其在學習上時間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勤于思考和認真細心高度相關。這些都是學霸的潛質,這些潛質將會以一種良性影響延伸至他們未來的學業中,照亮他們的學業前景。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我是一名高中歷史老師,今天是開學第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初高中歷史學習的不同,我特意找了兩道中考選擇題和兩道高考選擇題讓同學們做,這些全市排名前5000名的學生,竟然差不多都全軍覆沒,讓他們非常震驚。

我想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點,一個階段優秀,不能保證以後都優秀,從這一點上,如果單純盯著成績來說,每一個階段的成績,都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我曾經帶過一個女生,每天只知道低著頭做題,甚至都很少抬頭聽課,從不起來回答問題,很少與別人交流,成績自然也不好,並且一直下滑,後來我聽她的小學同學說,這位女生,是被小學老師認定為唯一一個有機會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我不知道當她老師知道她在高中考個本科都困難時,會怎麼看。


我現在也是一名小學生的家長,在我看來,小學生的成績欺騙性確實更大。比如有以下現象:班級英語考100的有一半,孩子考了99分,就已經排名中等了;成績優秀的學生,抗挫折能力差,老師不能批評,一批評就受不了了;上學屋,提前搞到老師的考試題;考前把各地試卷做一做,無論平時表現如何的孩子都能考到90分以上等等。這些結果,讓很多家長忽略了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而自認為孩子學習很好,但是到了一個更高階段,孩子可能就會迅速落後,而家長也會變得不知所措。


在我看來,小學階段學習特點,決定了考一個好成績並不難,被迫的、低效的、突擊的學習,最後都不會有太明顯的差距,而實際上,孩子之間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區別。

其實,相比成績,孩子最應該具備的,是適應能力,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一切,在小學階段,很容易被成績所掩蓋,也許,這就是小學階段成績最具有欺騙性的原因吧。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高中教學和高考研究,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菲凡說,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小學階段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了初中不一定還是一樣優秀。

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不是一定的。這種情況受幾種因素的影響而存在。
第一,小學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
相對來說,小學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大都是記憶型的知識。孩子一般用點功,成績都不會太差。
另外,小學的功課,大部分的父母都還是可以在家裡幫孩子輔導一下的。對於沒有更多的錢給孩子去輔導班的家庭來說,父母輔導是最經濟實惠的。
而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也是最瞭解孩子的人,這樣輔導起來孩子的功課自然也不會太差。
但是,如果到了初中,很多父母可能就跟不上了。畢竟,已經畢業這麼多年了。而且,很多孩子記憶力不錯,但是思維卻跟不上。
初中不僅僅學習科目增加了,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慢慢的改變了。不僅僅需要記憶,還需要更多的思維方式。這些都需要孩子去慢慢摸索的。
第二,孩子的心態產生一些變化。
升了初中之後,原來學校的學生,不一定還會一起在一個學校。而且,會認識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
一般來說,優秀的學生可能會扎堆出現。
原本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的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裡面,發現,原來不僅僅自己是天之驕子,還有很多人都很優秀。甚至,還會有更多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這個情況,是孩子長這麼大,可能從未遇到過的。老師的關注焦點不再是放在自己身上了,學習的功課變得多且更難了,昔日的好友不能再在一起討論 功課和玩耍了。等等這些改變,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變化,甚至是厭學的情緒。
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以及疏導,很可能也是造成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的一個原因。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不會哪個小孩會是一直優秀的那個,不會哪個小孩是一直很差的那個。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閃光點。而這個點,需要家長的發現,呵護和培養。
你們小學和初中的成績相差的多嗎?

菲凡說


其實不能說欺騙和虛假。但是,小學階段的成績,參考意義有限則是真的。如果單純地看成績,容易自我欺騙,產生錯覺。

這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難度低,區分度低,無法拉開差距。比如說,好的學校小學六年級,,可能英語就有七八個100分,三四個99.5分,四五個99分,接下來還有很多98.5的,98分的……。97分就可能已經排全班20名的了。但很難說,這個第二三十名,比第一名的水平有本質的區別。

數學和語文也有同樣的問題。

同樣考100分的人,進入中學以後,難度加大了,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這個區別就出來了。可能有人仍然保持前列,有人泯然眾矣,甚至更糟。

現在的人們太心急了,不是說“出名要趁早”,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說這兩種說法有什麼錯,而是它們的定義太狹隘了。人生是長跑,是馬拉松,不是五十米衝刺,不是非要急著把小孩逼著進入前多少名,逼著他們每次都考雙百。因為這種最初階段的成績,與未來的成長性相比,並沒有那麼重要。

我記得我的小時候,鄰居就有那種“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伶俐,才上幼兒園就能說好些英語單詞,講起故事來頭頭是道,跟大人打招呼又活潑又主動。我整天被大人罵、要向她學習,我啥啥都不如人家。但好多年過去了,那位“別人家的孩子”只考上了大專,後來的工作生活也不如意。

倒不是說嘲笑,人家也有人家的生活方式,只不過,追求一時的分數,而忽略更重要的事,無異於買櫝還珠。就像跑馬拉松,你非要在最開始的一公里衝刺,過早透支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後面就很難堅持下去了。

那小學階段,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以為,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對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是自學的能力。這幾點,作用不僅僅是用來提高學習成績的,它還在我們以後的人生裡有長遠的影響。


侯虹斌


小學的時候語數外三百、雙百都是常有的事兒,一上初中,成績只能考個80多分,這個只要家有上初中的孩子,都會發現這個問題。

那是不是因為孩子不專心、不夠努力呢?並不是的,而是因為小學階段有幾個“迷惑性”:

1、小學階段學科少,主要就語數外三門學科,學習精力較為集中;

2、總體來說小學知識難度是比較低的,上課稍微專心點,平時家長再輔導督促一方,考個高分並不難。

3、小學的期中、期末考試大多是學校自主命題,考試基本都以書本知識為主,少有超綱的考題,也考不出能力上的區別。

4、小學多以鼓勵教育為主,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性。

一旦上了初中,學科變多,政治、地理、化學、物理等等,大大小小加起來將近10個學科,學科開始構建整體的知識體系,難度、深度都在增加,家長有時也幫不上忙。

能堅持保持好成績的學生,還真比較少,好些學生都要恢復一兩個學期,才能跟上節奏。

所以,不能單看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小學階段多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上下功夫。

學的時候專心學,玩的時候認真玩,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也不會脫離小學以後,壓力過大,小孩大人都崩了。

而且,別看有些孩子平時不顯山不顯水的,咋一看每科就80多分,但一到高中分科以後,厚積薄發,往往能發揮得很好!


甜甜圈伐木累


不贊同題目的措辭。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不能預測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這不宜用“欺騙性”和“虛假性”來描述。“欺騙”和“虛假”隱含的兩個潛臺詞,一是把成績優劣視為人品優劣的衡量;二是把小學中學成績的不一致視為人為主觀的故意,這樣的措辭是極其錯誤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小學階段成績不能很好地預測中學階段的成績,原因很簡單,因為小學階段的兒童與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是兩個不同的成長髮展階段。不同的成長髮展階段,有著不同的關鍵詞,教育也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學生成長髮展的規律而有所側重。小學階段學生通常6~12歲,身心發展的兒童期;中學階段,初中12~15歲,高中15~18歲,身心發展的青春期。從兒童期發展到青春期,不同的學生有著顯著甚至懸殊的發展路徑。

就以與學習成績高度相關的認知和智力發展為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洛文格(Loevinger)所劃分的不同個體心理發展的四種典型模式,學生的智力發展符合模式Ⅱ的特點,不同學生髮展速度不同,最終呈現的發展結果也不同。如圖中所示,在兒童期,不同學生存在明顯的智力差異,但差異沒有青春期那麼大。換言之,不同學生智力從小學階段的兒童期到中學階段的青春期,個體差異是加大了的。那麼,不同學生與智力高度相關的學習成績也相應地差距加大,這是十分正常也自然的現象。

不僅如此,隨著學生的認知智力發展,學習內容也隨之而由淺入深,課程科目也開始增多,這個因素疊加在智力發展個體差異加大的基礎上,當然就很容易呈現出小學階段成績普遍優秀的學生到中學階段就開始參差不齊,呈現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趨勢。

此其一。另一方面,從教育規律來說,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知識的灌輸,而應該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通過學習積累勤奮感,獲得成就感。這麼說吧,小學一二年級所學的內容,對於智力正常的兒童來說,他直接跳過從三年級開始學,通常只需一年就能基本彌補上,在高年級完全追上其他同學進度。

同時,小學階段到初中階段是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原則上不選拔,根據劃定學區電腦分配。因此,小學階段為了更好地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塑造他們的勤奮感和成就感,小學階段的成績考核正常情況下難度都很有限,分數大都分佈在高分段,絕大多數兒童的成績都在85~95的分數區間(百分制),這與中學階段有著天壤之別。初中有中考壓力,高中更是有高考壓力,成績考核通常都加大難度,提高區分度,學生成立責因此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此其二。再有,學生從小學的兒童期發展到中學的青春期,受到學習以外的干擾因素急劇增加,並且具有特異性,也就是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沒有一概而論。例如,一些低自尊的學生可能反映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像過早的性行為等等,進而嚴重影響學習成績。

並且,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考核難度的增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例如壓力帶來的情緒問題,像考試焦慮、學習倦怠等等,都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

此其三。

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往往不會根據學生的小學成績就對升入中學的學生未來可能的成績作線性預測。更容易犯糊塗的其實是一些家長,因為缺乏教育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而這些是一線教師必備的條件性知識--他們很容易陷入疑惑:為什麼我的孩子小學成績那麼好,到中學就不行了?

為什麼?不懂必要的心理學與教育學常識,其實是很難勝任現代社會父母角色的。


唐映紅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小學階段的語文成績,重在識記。比如字詞的記憶和課文內容還有每一個單元"語文園地"裡的文學常識和名言警句古詩詞名句都需要孩子們一字不差地背誦默寫。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慢工夫,字詞句上沒有功夫,何談對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實孩子們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不寫錯字,不亂用詞語,積累並會用名言警句,這樣的厚積才有初中的薄發!

所以,說小學語文階段的成績具有虛假性是不合適的!




二、小學階段的語文在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階段的課文,最常用的結構有三種:總分,總分總,分總,按時間順序或者空間順序等表述的較多。倒敘插敘的也不多,老師不過細地分析課文,在學習之處,只是激發孩子們對語文的興趣,對文字的熱愛,所以分析綜合能力孩子們較弱。

初中之後,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們小學階段沒有作常規訓練,所以這時候就顯得手足無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學的語文成績是虛假的。實際情況是孩子們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不一樣,能力要求也不一樣,小學有小學的目標,初中的目標相對於小學階段肯定是有難度的。但不能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



第三、初中語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鑑賞性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並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說,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此時明顯不太有用。如果沒有閱讀能力的孩子,這時候真是舉步維艱,沒有鑑賞是因為讀的少,沒有獨到的見解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是因為綜合能力不夠。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只是基礎而已,簡單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孩子們應該具備,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達到的水平,畢竟有心理和年齡特徵影響認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點作文這塊,小學階段只要語句通順沒有跑題,作文分數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養孩子們敢於書寫樂於表達的習慣,所以在思想內容和遣詞造句上,謀篇構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則不一樣,孩子們的思想,語言,結構,行文的深度廣度都會影響作文的分數,故而孩子們的語文成績不會高,感覺小學語文啥也沒學到,實際是基礎紮實了,文采是每個人的天賦,對文字的敏感度每個人不同,對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語文的感覺,語感,都與孩子們的閱讀分不開。小學有時間多多書,初中也許就沒有那麼大的距離了!


漫語慢文


儘管,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從小到大,一路開掛”的學霸,也容易找到“紅燈滿堂,一路相隨”的學渣,然而,我們更容易找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實例,還容易找到“小時平平,後發制人”的對象,所以,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欺騙性和虛假性,還是很有道理的。

從現實的角度看,小學成績確實並不能決定後面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如何,儘管讀書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說,具有某種連貫性和連續性。

以我本人為例。本人在小學階段,成績一直屬於中下水平,直到六年級才開始發力,在一年的時間裡成為班裡前三。而後在初高中階段繼續發力,在重點中學我所在的年級里名列前茅。

探究本人這種類型的學生形成的原因,我個人總結出三點:

一、年齡和心智。小學階段心智稚嫩,對於讀書並不很上心,但到了六年級時,緊迫感來了,就把心思真正用在了學習上,就得到較大提升。從這種意義上說,小學前五年的成績還真是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成績不好很可能只是還沒到自發努力的年齡。

二、有厚積薄發的因素。小學二三年級開始,我的興趣在於看各種課外書籍,雖然那時學習能力有限,但有興趣,藉助字典和其他輔助工具,在小學前五年看了一些課外書籍。這個過程,逐漸提升了自學能力,並在六年級開始,運用到了課堂學習中。從這種意義上說,之前五年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成績不佳只是還沒發力。

三、小學課程,總體而言,以記憶為主。對於一個並沒將全部心思放在課堂學習的小學生而言,成績不佳實屬正常。而到了六年級之後乃至初高中,理解然後記憶的成分明顯增加,這對在小學階段培養的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而言,就容易有如魚得水的感覺;反之,對於那種只擅長記憶(或者叫只會死記硬背)的小學優秀學生來說,就未必適應。從這種意義上說,小學的成績確實具有一定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優秀後面則未必,而小學成績不佳後面則未必也不佳。

所以,在我看來,學校和家長不必把小學階段的成績看得太重,因為年齡的關係(往往還沒到自發努力學習的年齡),因為小學階段學習的特點(幾乎都是靠記憶),小學階段的成績,特別是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很多時候,說明不了問題。重要的是,在小學開始的階段,就在興趣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種能力,需要較長的時間,也是一種內在的能力,或許不會在小學階段體現出來,但終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階段的走高而體現出來,併發揮出穩定而巨大的作用,使孩子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階段獲得穩定而優秀的學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