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范范范范范范范er



我是一名工作20多年的语文老师,对这种说法,我实在不能苟同。我想这是对我们小学老师工作的怀疑,是对孩子们的怀疑。

如果说对小学1、2年级的考试成绩带有一定的虚假性,我还勉强能够赞同。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量太少了做题的时候需要老师念题,有的还需要老师帮忙分析题,这样的考试成绩的确是不完全真实的。但是三到六年级的考试成绩大都是真实的。

我想,提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因为孩子上了初中后,各科成绩有些下滑。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理智地分析孩子学习的现状,而不应该在小学老师的身上去找原因。

1、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孩子的精力充沛。

小学阶段孩子们住只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六年只学三门学科,甚至是两门学科,而知识是呈螺旋上升的,孩子们前面没有掌握好,后面还有机会可以继续掌握。

孩子们上初中后,学习的科目变多了,每一科花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是远远比不上小学阶段。

2、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

小学阶段就拿语文和英语来说是重在记忆,理解感悟的相对来说要考得少一些,而且好多考点都是书本上有的。老师的复习和孩子们的学习都是有针对性的。

而上了中学后,特别是语文学科考的很多知识都不是书本上有的,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与积累。作文分数比例增加,而且要求是越来越严格。

可理科就不必说了,如果小学阶段的基础打的不太好,上了初中后数学,物理,化学,往往都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节奏的现象。


3、小学阶段的老师跟班跟得更紧。

我们这里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不管是从老师的工作态度还是敬业精神,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老师大多表现出比初中阶段的阶段的老师更负责,跟班的时间更多。

不管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责任心心强的老师带出来的孩子肯定更优秀。

4、小学阶段的家长更重视。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就会对孩子的学习更为关注。而孩子上了初中后,家长们认为孩子已经养成了学习习惯,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问的就会相对来说少一些。在农村就表现的尤为突出了。小学阶段家长不一定外出务工,而孩子上了初中后,外出务工的家长会越来越多。

但是不管哪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也是孩子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上初中后,正处于一个叛逆期,如果家长不好好引导孩子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5、小学阶段思想更单纯,管理难度要小一些。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更多的就是用来学习和玩耍。而上了初中后,女生就变的爱打扮,男生容易染上抽烟、打牌、打游戏等不良习气。而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旦学会了就难以改正。

这也是孩子们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帮助孩子让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后,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要经常跟孩子交流,跟老师沟通,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扰和思想上的难题,帮助他们平稳度过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不适应。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几年里,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分数都不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升入初中后,家长心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这让很多家长,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依然是认真学习的,小学学习成绩也挺不错的,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下降了呢?

小学时期的成绩有可能是虚假的,这里的虚假并不是指孩子小学成绩不好或者作假。

平时家长太过于强调分数,认为只要高分数,就代表孩子成绩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减少业余知识的培养,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不断的进行课本知识反复复习,补习。孩子一点没有时间看一些课外书,学习的知识面只限于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当然需要学习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考出高分数就是真的成绩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课本的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孩子大脑的需求量。

孩子小学除了学到课本知识,脑海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丰富的知识,大脑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开发。

学习的好坏是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评判的,家长只注重强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课本内容简单,一般孩子在学习上都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比较理想。但由于缺乏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小学期间哪些把全部经历用来考高分的学生,和平时成绩不是太突出但课余生活丰富,博览群书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会发现,原来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有的反而比小学考高分的还要好。

孩子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该是以分数来决定好坏的

全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更多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评孩子成绩的关键。就好比一个每天被规定呆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新知识的积累及思维上,远远不如经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触新事物的孩子。

平时接触的事物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积累的知识才更全面

大脑需求越得到满足,孩子的聪明天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说只注重课本知识,考高分的成绩是存在虚假性的。

这种成绩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会造成孩子因为知识面的缺失,时间越长,成绩越明显出现不理想,而平时大量积累业余知识的孩子,往往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成绩上升,后来者居上。


决胜网


家里有小学生,亲戚也开着小学托管班。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学知识的着重点问题。如果说初中、高中的考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考核更着重于学生对知识“亦步亦趋”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识。小学生只需要听话,认真,细心,紧跟老师的思维,考试成绩基本问题就不大。

第二、小学考试方式的问题。通过对周围小学生的观察,小学生4年级之前,期末考试前很多老师会提前让孩子们做一次试卷,这样,到正式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师们和家长们都皆大欢喜。到了5、6年级,这种方式被置换为80%原题,20%活题形式。即试卷上的80%的试题是平时反复练习过,甚至连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题,包括语文作文也是这样,提前会有范围,孩子们只需要在给定范围之内背诵范文然后考试的时候灵活“挪移”即可。而额外的20%则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对课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核,考题的灵活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有的难题甚至60-80%的学生都做不出来。比如上学期我家孩子所在学校的数学考题,最后一道题全年级将近200人,做出来的可能不到10个学生。

小学生这样的知识考核重点和方式就导致小学成绩往往呈现如下特点:分数密集度高。孩子们语数外分数分布在85-95之间的是常态,一分之间,全区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学生。因为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很难做出来,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差,不过就是一个细心与否造成的落差。基于此,小学成绩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但我的观察,高分者,也就是说能把范围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学生依旧凤毛麟角,这些学生的脱颖而出,与其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和认真细心高度相关。这些都是学霸的潜质,这些潜质将会以一种良性影响延伸至他们未来的学业中,照亮他们的学业前景。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我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今天是开学第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我特意找了两道中考选择题和两道高考选择题让同学们做,这些全市排名前5000名的学生,竟然差不多都全军覆没,让他们非常震惊。

我想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一个阶段优秀,不能保证以后都优秀,从这一点上,如果单纯盯着成绩来说,每一个阶段的成绩,都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我曾经带过一个女生,每天只知道低着头做题,甚至都很少抬头听课,从不起来回答问题,很少与别人交流,成绩自然也不好,并且一直下滑,后来我听她的小学同学说,这位女生,是被小学老师认定为唯一一个有机会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我不知道当她老师知道她在高中考个本科都困难时,会怎么看。


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在我看来,小学生的成绩欺骗性确实更大。比如有以下现象:班级英语考100的有一半,孩子考了99分,就已经排名中等了;成绩优秀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老师不能批评,一批评就受不了了;上学屋,提前搞到老师的考试题;考前把各地试卷做一做,无论平时表现如何的孩子都能考到90分以上等等。这些结果,让很多家长忽略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自认为孩子学习很好,但是到了一个更高阶段,孩子可能就会迅速落后,而家长也会变得不知所措。


在我看来,小学阶段学习特点,决定了考一个好成绩并不难,被迫的、低效的、突击的学习,最后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差距,而实际上,孩子之间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其实,相比成绩,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是适应能力,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一切,在小学阶段,很容易被成绩所掩盖,也许,这就是小学阶段成绩最具有欺骗性的原因吧。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高中教学和高考研究,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菲凡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不一定还是一样优秀。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不是一定的。这种情况受几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
第一,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
相对来说,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大都是记忆型的知识。孩子一般用点功,成绩都不会太差。
另外,小学的功课,大部分的父母都还是可以在家里帮孩子辅导一下的。对于没有更多的钱给孩子去辅导班的家庭来说,父母辅导是最经济实惠的。
而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这样辅导起来孩子的功课自然也不会太差。
但是,如果到了初中,很多父母可能就跟不上了。毕竟,已经毕业这么多年了。而且,很多孩子记忆力不错,但是思维却跟不上。
初中不仅仅学习科目增加了,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慢慢的改变了。不仅仅需要记忆,还需要更多的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孩子去慢慢摸索的。
第二,孩子的心态产生一些变化。
升了初中之后,原来学校的学生,不一定还会一起在一个学校。而且,会认识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
一般来说,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扎堆出现。
原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发现,原来不仅仅自己是天之骄子,还有很多人都很优秀。甚至,还会有更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这个情况,是孩子长这么大,可能从未遇到过的。老师的关注焦点不再是放在自己身上了,学习的功课变得多且更难了,昔日的好友不能再在一起讨论 功课和玩耍了。等等这些改变,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甚至是厌学的情绪。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以及疏导,很可能也是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不会哪个小孩会是一直优秀的那个,不会哪个小孩是一直很差的那个。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而这个点,需要家长的发现,呵护和培养。
你们小学和初中的成绩相差的多吗?

菲凡说


其实不能说欺骗和虚假。但是,小学阶段的成绩,参考意义有限则是真的。如果单纯地看成绩,容易自我欺骗,产生错觉。

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难度低,区分度低,无法拉开差距。比如说,好的学校小学六年级,,可能英语就有七八个100分,三四个99.5分,四五个99分,接下来还有很多98.5的,98分的……。97分就可能已经排全班20名的了。但很难说,这个第二三十名,比第一名的水平有本质的区别。

数学和语文也有同样的问题。

同样考100分的人,进入中学以后,难度加大了,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这个区别就出来了。可能有人仍然保持前列,有人泯然众矣,甚至更糟。

现在的人们太心急了,不是说“出名要趁早”,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说这两种说法有什么错,而是它们的定义太狭隘了。人生是长跑,是马拉松,不是五十米冲刺,不是非要急着把小孩逼着进入前多少名,逼着他们每次都考双百。因为这种最初阶段的成绩,与未来的成长性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记得我的小时候,邻居就有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伶俐,才上幼儿园就能说好些英语单词,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跟大人打招呼又活泼又主动。我整天被大人骂、要向她学习,我啥啥都不如人家。但好多年过去了,那位“别人家的孩子”只考上了大专,后来的工作生活也不如意。

倒不是说嘲笑,人家也有人家的生活方式,只不过,追求一时的分数,而忽略更重要的事,无异于买椟还珠。就像跑马拉松,你非要在最开始的一公里冲刺,过早透支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后面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那小学阶段,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是自学的能力。这几点,作用不仅仅是用来提高学习成绩的,它还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里有长远的影响。


侯虹斌


小学的时候语数外三百、双百都是常有的事儿,一上初中,成绩只能考个80多分,这个只要家有上初中的孩子,都会发现这个问题。

那是不是因为孩子不专心、不够努力呢?并不是的,而是因为小学阶段有几个“迷惑性”:

1、小学阶段学科少,主要就语数外三门学科,学习精力较为集中;

2、总体来说小学知识难度是比较低的,上课稍微专心点,平时家长再辅导督促一方,考个高分并不难。

3、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大多是学校自主命题,考试基本都以书本知识为主,少有超纲的考题,也考不出能力上的区别。

4、小学多以鼓励教育为主,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

一旦上了初中,学科变多,政治、地理、化学、物理等等,大大小小加起来将近10个学科,学科开始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难度、深度都在增加,家长有时也帮不上忙。

能坚持保持好成绩的学生,还真比较少,好些学生都要恢复一两个学期,才能跟上节奏。

所以,不能单看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小学阶段多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上下功夫。

学的时候专心学,玩的时候认真玩,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不会脱离小学以后,压力过大,小孩大人都崩了。

而且,别看有些孩子平时不显山不显水的,咋一看每科就80多分,但一到高中分科以后,厚积薄发,往往能发挥得很好!


甜甜圈伐木累


不赞同题目的措辞。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不能预测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这不宜用“欺骗性”和“虚假性”来描述。“欺骗”和“虚假”隐含的两个潜台词,一是把成绩优劣视为人品优劣的衡量;二是把小学中学成绩的不一致视为人为主观的故意,这样的措辞是极其错误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小学阶段成绩不能很好地预测中学阶段的成绩,原因很简单,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是两个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关键词,教育也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而有所侧重。小学阶段学生通常6~12岁,身心发展的儿童期;中学阶段,初中12~15岁,高中15~18岁,身心发展的青春期。从儿童期发展到青春期,不同的学生有着显著甚至悬殊的发展路径。

就以与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认知和智力发展为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洛文格(Loevinger)所划分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学生的智力发展符合模式Ⅱ的特点,不同学生发展速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发展结果也不同。如图中所示,在儿童期,不同学生存在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差异没有青春期那么大。换言之,不同学生智力从小学阶段的儿童期到中学阶段的青春期,个体差异是加大了的。那么,不同学生与智力高度相关的学习成绩也相应地差距加大,这是十分正常也自然的现象。

不仅如此,随着学生的认知智力发展,学习内容也随之而由浅入深,课程科目也开始增多,这个因素叠加在智力发展个体差异加大的基础上,当然就很容易呈现出小学阶段成绩普遍优秀的学生到中学阶段就开始参差不齐,呈现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

此其一。另一方面,从教育规律来说,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段,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通过学习积累勤奋感,获得成就感。这么说吧,小学一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对于智力正常的儿童来说,他直接跳过从三年级开始学,通常只需一年就能基本弥补上,在高年级完全追上其他同学进度。

同时,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原则上不选拔,根据划定学区电脑分配。因此,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塑造他们的勤奋感和成就感,小学阶段的成绩考核正常情况下难度都很有限,分数大都分布在高分段,绝大多数儿童的成绩都在85~95的分数区间(百分制),这与中学阶段有着天壤之别。初中有中考压力,高中更是有高考压力,成绩考核通常都加大难度,提高区分度,学生成立责因此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此其二。再有,学生从小学的儿童期发展到中学的青春期,受到学习以外的干扰因素急剧增加,并且具有特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没有一概而论。例如,一些低自尊的学生可能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像过早的性行为等等,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考核难度的增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像考试焦虑、学习倦怠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其三。

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往往不会根据学生的小学成绩就对升入中学的学生未来可能的成绩作线性预测。更容易犯糊涂的其实是一些家长,因为缺乏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而这些是一线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他们很容易陷入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成绩那么好,到中学就不行了?

为什么?不懂必要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常识,其实是很难胜任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


唐映红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的语文成绩,重在识记。比如字词的记忆和课文内容还有每一个单元"语文园地"里的文学常识和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都需要孩子们一字不差地背诵默写。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慢工夫,字词句上没有功夫,何谈对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实孩子们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不写错字,不乱用词语,积累并会用名言警句,这样的厚积才有初中的薄发!

所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是不合适的!




二、小学阶段的语文在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阶段的课文,最常用的结构有三种:总分,总分总,分总,按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等表述的较多。倒叙插叙的也不多,老师不过细地分析课文,在学习之处,只是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对文字的热爱,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孩子们较弱。

初中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们小学阶段没有作常规训练,所以这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学的语文成绩是虚假的。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不一样,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小学有小学的目标,初中的目标相对于小学阶段肯定是有难度的。但不能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第三、初中语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性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此时明显不太有用。如果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这时候真是举步维艰,没有鉴赏是因为读的少,没有独到的见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因为综合能力不够。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只是基础而已,简单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孩子们应该具备,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毕竟有心理和年龄特征影响认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点作文这块,小学阶段只要语句通顺没有跑题,作文分数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养孩子们敢于书写乐于表达的习惯,所以在思想内容和遣词造句上,谋篇构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则不一样,孩子们的思想,语言,结构,行文的深度广度都会影响作文的分数,故而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不会高,感觉小学语文啥也没学到,实际是基础扎实了,文采是每个人的天赋,对文字的敏感度每个人不同,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语文的感觉,语感,都与孩子们的阅读分不开。小学有时间多多书,初中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距离了!


漫语慢文


尽管,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从小到大,一路开挂”的学霸,也容易找到“红灯满堂,一路相随”的学渣,然而,我们更容易找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实例,还容易找到“小时平平,后发制人”的对象,所以,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欺骗性和虚假性,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小学成绩确实并不能决定后面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如何,尽管读书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某种连贯性和连续性。

以我本人为例。本人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属于中下水平,直到六年级才开始发力,在一年的时间里成为班里前三。而后在初高中阶段继续发力,在重点中学我所在的年级里名列前茅。

探究本人这种类型的学生形成的原因,我个人总结出三点:

一、年龄和心智。小学阶段心智稚嫩,对于读书并不很上心,但到了六年级时,紧迫感来了,就把心思真正用在了学习上,就得到较大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小学前五年的成绩还真是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成绩不好很可能只是还没到自发努力的年龄。

二、有厚积薄发的因素。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我的兴趣在于看各种课外书籍,虽然那时学习能力有限,但有兴趣,借助字典和其他辅助工具,在小学前五年看了一些课外书籍。这个过程,逐渐提升了自学能力,并在六年级开始,运用到了课堂学习中。从这种意义上说,之前五年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成绩不佳只是还没发力。

三、小学课程,总体而言,以记忆为主。对于一个并没将全部心思放在课堂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成绩不佳实属正常。而到了六年级之后乃至初高中,理解然后记忆的成分明显增加,这对在小学阶段培养的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就容易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反之,对于那种只擅长记忆(或者叫只会死记硬背)的小学优秀学生来说,就未必适应。从这种意义上说,小学的成绩确实具有一定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优秀后面则未必,而小学成绩不佳后面则未必也不佳。

所以,在我看来,学校和家长不必把小学阶段的成绩看得太重,因为年龄的关系(往往还没到自发努力学习的年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几乎都是靠记忆),小学阶段的成绩,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很多时候,说明不了问题。重要的是,在小学开始的阶段,就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或许不会在小学阶段体现出来,但终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阶段的走高而体现出来,并发挥出稳定而巨大的作用,使孩子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获得稳定而优秀的学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