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次第,掌握正確的修學方法,才能證成佛果

修學佛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次第,掌握正確的修學方法,才能證成佛果

一個學佛者從初學佛法到證道成佛,要經過信、解、行、證四個修學過程。修學者首先必須要信樂佛法,然後進一步瞭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地實踐佛法,最終通過修行實踐證悟聖果,成就佛道。信、解、行、證四個過程是相互關聯,逐層遞進的。修學者只有從初級階段逐層深入才能進入到修學的高級階段,最終成就佛道。

一、深信

信是學佛的前提和基礎,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首先要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學佛者要具足正信,只有在正信的基礎上,修行才不會偏離正道。《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華嚴經·賢首品》雲:“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信是一切功德之母,信能夠增長善法,斷除眾生疑惑。因此,我們修學佛法,首先要對佛法有信心。

《華嚴經》中說:“聞經達理、斷疑生信。”也就是說佛弟子在聽聞經教之後才能通達教理,除去對佛法的疑惑,從而對佛法產生正信。要建立對佛法的正信,需要我們用智慧去判斷一

些說教是不是正道。佛教判斷一種教說是否正確,要看是否符合“三法印”的原則,即是否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符合“三法印”所說的道理,就是正法,我們應當相信;不符合“三法印”所說的道理,就是邪法,我們應當抵制。

對學佛者來說,首先要樹立正信。信佛法僧三寶是自己的皈依之處。皈依三寶,就是將三寶作為我們樹立正信的對象與核心,我們才能保持正確的信仰。三寶中的佛寶是我們的導師,佛教的教主;法寶是佛所的一切言教;僧寶指弘揚佛法的賢聖僧和凡夫僧。眾生有很多煩惱毛病,就像一個病人。

佛就像一個大醫王,根據眾生的疾病應病與藥。佛說的法就像藥方,眾生有什麼病佛就開什麼藥方加以對治。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正是針對眾生的不同根性而講說。每個眾生只有運用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學,才能達到明心見性。因此,眾生不僅要信佛,也要信佛所說的法。

不同的宗派信的內涵有不同。比如修學淨土法門的信主要有四種。一是信釋迦如來已經三覺圓滿,四智洞明,經常根據眾生根性,講說唸佛法門。二是要信西方極樂世界是由彌陀如來在因地中以大悲心,發大宏願,勤修六度萬行,功德莊嚴之所成就。極樂世界是確實存在的,並不是想象的。三是要信東南西北上下等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讚歎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功德。歷代賢聖弘揚淨土法門,為修行捷徑中的捷徑。古聖先賢人人提倡淨土法門,勸人往生是真實的,不是騙人的。四是信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眾生惡業之所感召。極樂世界清淨自在,是眾生淨業之所成就。我們通過唸佛,可以清淨身口意三業,積聚淨土因緣。淨業成就,就能往生淨土。修淨土法門的人,如果具有這四種深信,即便有人說勸說信仰及修學其他法門。修學者也終不為所動,堅持修學淨土法門。

二、正解

對佛法生信只是修學的第一步,在信的基礎上,還應對佛教教理生起正確的理解。我們在讀誦每一部經典之前,都要恭敬合掌唸誦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所說的微妙法門,是指導修行者學佛修行的法寶。理解經典教義是為了掌握佛教修行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修行實踐。佛陀住世時,為了適應不

同眾生的根性,講說了八萬四千多種修學法門。每一種修學法門不僅有所依據的修學經典,還有完整的修學理論。修學不同法門的人,在閱讀經典,聽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的同時,還應當深入瞭解這一法門的教義,全面而準確地掌握這種修學法門的修行理論,為以後更好地從事修學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佛者不僅要熟練地讀誦經典,還應當學習和領會一部經典的要義所在,然後依照經典所說如法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如果一個修行者不明白教理而去修行實踐,他就無法掌握正確的修學方法,也不知道自己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沒有教理指導下的盲修瞎煉,不僅於修行無益,有的還會走火入魔。因此,理解經典對一個人的修學至關重要。學習佛教教理的途徑可以是探究經典深意,也可以通過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的開示引導下加深對教

理的理解。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為了掌握學菩薩道,修菩薩行的方法,遂發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後向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長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羅門等五十三位善知識參訪請教。他所參訪的每一位善知識都向他開示一種學菩薩道,修菩薩行的方法。善財童子對每一種修學方法都依教奉行,如法修行,終於獲證善果。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理解

和掌握修學理論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善財童子從善知識處學習和正確理解佛教教理的過程。

當我們對佛教教理有一定的瞭解之後,應當深入經藏,廣泛閱讀各種佛教經典。經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教經律論三藏,都是佛陀及古聖先賢的著作論典,這些都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要研讀和理解的。

在研讀經典的同時,要加以如理思維,將佛經教理轉化為自己真正理解和能夠把握的修學理論指南。如果不能將教理知識轉化為自己修學指導,縱然對經典博聞強記,也不過是知解宗徒,無法開啟自己的智慧。這即“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只有對所學的經典深入思維,明確體驗其中的智識,才能成為自己的法寶。在研讀眾多經典的基礎上,最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學,即所謂的一門深入。

修學佛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次第,掌握正確的修學方法,才能證成佛果

三、正行

民間俗諺說:“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我們學習佛教教理也是如此,對教理教義如法理解之後,就應當用於指導日常修學實踐。如果一個人雖然通達教理,說得天花亂墜,卻不能如法修行,那麼,他所學的佛法教理也不過是不播種的耕地,終將一無所獲。《楞嚴經》雲:“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也就是說,一個人雖然懂得很多教理,但不用於修行實踐,就與不懂教理是一樣的。就像一個人整天說吃飯,而不親自飲食,最終還是肚子空空。

理解教理教義,並運用佛教理論指導修學實踐,這就是佛教的解行並重。當一個修行者將自己所掌握的教理知識用於指導修行實踐時,修行才會少走彎路,取得最理想的修行效果。

佛教有不同的宗派和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不同根性的人應當選擇適合自己的修學法門。聲聞乘修四諦法,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乘修六度萬行。就不同的宗派來說,淨土宗以一心念佛為修學法要,禪宗以參禪見性為修學要務,華嚴宗則以經教為旨歸。但不論那種修行方式,都以勇猛精進作為修行動力,做到福德與智慧兩種資糧同修並進。

當學佛者對教理都有深入理解之後,就等於掌握了明心見性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能夠做到看破、放下,讓自己妄念不生,心存正念。這種從修學理論到修行實踐的轉變過程,就是正行。

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修行實踐方法。比如說修淨土法門。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修學法門,而且修淨土法門的方法簡便易行,只要我們抱定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地念下去,唸佛唸到一心不亂,就能妄念消除,正念現前,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了世界。淨土法門雖然有眾多殊勝之處,但只有依照教義去實踐,才能得到修行的真實利益。

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時,與劉遺民等百餘同道創立白蓮社,專以淨土唸佛為修行法門,共期往生西方淨土,三十餘年未曾出山。他提倡和修行淨土唸佛法門影響很大,接引了一大批信眾加入白蓮社修行唸佛法門。 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出家後先修習《無量壽經》十六種觀想。後專精唸佛,遂得唸佛三昧,曾在定中見西方極樂淨土的莊嚴。善導大師後來到長安光明寺,一心弘揚淨土法門,日常合掌靜坐,一心念佛,直至身疲力竭方休。善導大師還以信眾的供養金書寫十萬卷《阿彌陀經》,以及淨土變相三百多幅。信眾都仰慕善導大師的德行,有人持誦《阿彌陀經》十萬遍至三十萬遍的,也有日課唸佛名號一萬遍乃至十萬遍的,也有得唸佛三昧而往生淨土的,善導大師被信眾稱為“彌陀化身”。

像慧遠大師、善導大師等高僧帶領弟子帶領弟子專修唸佛法門,這就是淨土宗的修行實踐。

四、證果

證果是信解行證四個過程中的最後一步,也是修道者追求的終極目標。所謂證,就是要證果或證悟。當學佛者修學功德圓滿就是證果了。眾生從凡夫修到四果阿羅漢,屬於小乘的證果。小乘的修行所證得的果位分為四種,初果為須陀洹、二果為斯陀含、三果為阿那含、四果為阿羅漢。大乘修行六度四攝證得菩薩果位,菩薩乘再修到無上正等正覺能夠成就佛果。從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

不同的宗派對於證果的理解有不同。禪宗修行者以破迷開悟,明心見性為現世修行證悟的最高境界。淨土宗則以命終往生西方為究竟旨歸。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原本是嶺南一介樵夫,一次賣柴時因聽人讀誦《金剛經》而有所悟。在別人的引導下,他北上湖北黃梅親近五祖弘忍禪師。弘忍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弘忍說:“汝是嶺南人,又是 獠,若為堪作佛?”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見其言語中流露著智慧,本想再與他言語,見徒眾都在左右,於是讓他跟隨大眾一起勞作。指派他到後院中從事破柴踏碓工作。

惠能在後院中勞作八個月之後,一次因聽寺僧唸誦神秀所作的“身是菩提樹”偈頌,認為沒有見性,於是口誦:“菩提本無樹”偈語引起大眾刮目相看。弘忍本知惠能已經悟道,一次,到他到後院中探視惠能。見面便問:“米熟也未?”惠能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弘忍遂以拄杖搗碓三下,惠能會意,便於三更時分到弘忍丈室中。弘忍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惠能雖然不識文字,但卻有很高的悟性,對禪法有自己的深入的悟解。在經過八個月的勞作之後和參究之後,最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達到了禪宗所說的最高悟境。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出家後,一次在武昌蓮溪寺曬經時閱讀到一本《龍舒淨土文》,深為淨土法門吸引,從此發願專修淨土法門。印光法師一邊閉關閱藏,一邊研究淨土經典。平常以持名

唸佛為日課,深得唸佛三昧之旨。法師常以書信作為弘揚佛法的工具,一生中回答弟子關於淨土的問題不計其數,被結集為《印光法師文鈔》流傳於世。

印光法師一生精進唸佛,在臨終前幾天預知時至。法師在抓緊時間安排好靈巖山寺的日常工作,以及扶持妙真和尚升座之後,於1940年農曆十一月初四凌晨五時左右,在大眾唸佛聲中安詳往生西方。信、解、行、證是我們修學佛法必經的過程。尤其是對於我們末法時代的修行者來說,只有對佛教教法信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修行實踐,從而最終成就道果。

準提法門,招財開運;藥師法門,消災延壽。藥師寺住持傳授,高僧加持,心願達成!加微結善緣——4189387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