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年紀也挺大了還是講師?

nocturnserenade


大學老師的職稱跟年齡不是直接掛鉤的,並不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就一定會達到什麼樣的職稱。當然也不是完全沒關係,比如說從講師到副教授,應該是5年,副教授到教授也是5年,這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是如果非常優秀的話,那就可以另當別論了,比如說博士畢業,理論上兩年以後就可以評副教授。那為什麼現實當中還有很多老講師呢?以我們學校為例,我想談談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有些人教學和科研不能平衡。

在大學裡面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老師,因為他們曾經可能只是本科畢業,甚至比本科還低,所以他們的科研訓練和科研的水平不是很高。而他們對於教學還是十分的投入,教學比較好,所以他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從事教學。但現在的職稱評定過程當中又非常看重科研,對他們來講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人可能就會放棄科研而專心教學,那麼就只能當一個老講師了。

第二,有的在外面從事其他的活動。

目前在高校裡面有著這樣一部分老師,他們在大學裡面只有講師職稱。他們也本上能夠完成學校的教學工作量,但是他們幾乎不做科研,主要原因不是他們不想做科研,而是因為他們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從事其他的行業。大學老師這個頭銜,他們還是非常看重的。但是他們不想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副教授,教授職稱的晉升,因為對他們來講,這種職稱的晉升只是工資待遇的提高。他們可能在外面賺錢所取得的收益比大學教授還要高很多。但是他們同時還是要保留大學老師這樣一個頭銜,為他們的生意提供自己的個人聲譽的保證。

第三,高級職稱的職數有限。

大學的高級職稱職數都是有一定限制的,並不是無限制的,並不是老師達到條件就能夠獲得副教授教授的職稱。部屬高校的副教授以上的職數比例稍微高一些,但是現在很多二本以下的高校,一般是將副教授以上職稱的人數限制在45%左右,也就是說不到一半的人是副教授以上職稱。按照這種方式計算,很多年齡很大的時候都還是講師就不難理解了。

第四,年輕教師的科研力量很厲害。

現在高校的一些新進老師大部分都是博士以上學位,這些人都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有豐富的科研經歷,所以他們到大學以後能夠很快的出科研的成果,而科研成果對於職稱的評定是非常重要的。這一群年輕人的到來,他們的條件遠遠高於一些年齡大的一些講師。這樣的話,如果只是從成果的角度來看,很多年齡大的講師都難以與新近的一些博士相比,所以也就造成了大量高年齡的講師。


義哥說教育


我學院就存在這個問題,一大批的老講師,而這些講師基本上在畢業之前沒有希望再晉升副教授。

我學院的教師大體可以根據年齡分幾個層次:

1、60後教師大多是講師

因為歷史原因,60後教師大多是本科學歷,在2007年之前還是比較容易評職稱的,當時抓住機會的老師現在已經是副教授或者教授了。但是2007年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再有評上副教授的。

2、70後教師部分評了副教授

70後教師學歷大多為碩士研究生,大約在2003年前後,因為學校發展需要,招聘了大量的碩士研究生,而他們入職後慢慢的達到職稱晉升條件。所以說60後的老師和70後的老師相比,基本上沒有競爭力。所以,從2007年之後,晉升職稱的大多是70後,幾乎沒有60後。

3、80後教師大多為博士,競爭力強

2006年之後學校只招收博士,博士工作2年就可以晉升職稱,所以,2008年之後在職稱晉升上,80後博士佔了很大的優勢,導致了部分70後教師、幾乎所有60教師基本上無緣副教授。

從我學院的職稱晉升上可以看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博士入職,之前沒有把握住機會的老教師幾乎很難再有機會能夠晉升副教授。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所以說現在很多老教師快退休了也僅僅是講師職稱,事實就是這麼殘酷。

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職稱評審制度,肯定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職稱制度改革之前,我們除了努力追趕別無他法。在職場上不相信眼淚,能夠保證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的只有自己的能力。


小馬老師說


星期四的下午,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把我攔下,問了一些有關職稱的問題。

這位老師今年工作已經21年了,還是初級。

他給我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參加工作,在農村的話,現在早已經是中級了,可惜的是參加工作在農村僅僅呆了兩年,結果進了縣城也就意味著沒有了機會,所以一直到現在甚至今年到了我們單位恐怕也是不容易晉升職稱。

同樣我希望通過這個例子來表明一下,無論是大學中學總有一些人是屬於這個時代不幸的人,總有一些人被社會埋汰的時候讓我們感覺到非常的悲哀。

再向前幾年每年做工資預算的時候,從工資表特別是退休老師裡面幾乎是沒有多少中級職稱的,而有幾個中級職稱的,有的是近幾年剛退休的,有的就是曾經的領導。

社會一直是這樣,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部門也應當遵循了一些規律和這些規律,就是在表述,大多數普通人總有一些人是處於社會的底層,換言之是出於教師這個行業職稱晉升的底層他們可能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無論是什麼原因總有一批人,最終是沒有時間沒有結果,也沒有能力去實現符合大眾的潮流。

我從來不認為這些沒有晉升高一級職稱的人,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有問題,相反我卻認為是這個制度有問題。

因此我想到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到了關鍵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自己顧自己。哪有什麼大公無私?更多的是損人利己。


宜城老師


在高校做職稱評審好幾年,這個問題我算是比較瞭解的。在我所在的學校,老講師一般有兩種。

第一是學歷不夠。2000年前後,學校招聘的教師很多都是碩士學歷,這部分教師來校後主要承擔教學工作。那個時候國內高校的科研氛圍不是很強,職稱評審的要求也不高,很大程度上是按資排輩。一些教師主要精力都在教學上,科研慢慢就荒廢了。幾年後,隨著大量博士湧入高校,高校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職稱評審條件中的科研要求越來越高,2010年後,學校又直接設置了學歷要求(有博士學位點的學科,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才可以申報高級職稱)。這樣就把很多碩士學歷的教師擋在了職稱評審的門外。當然,學校一直都有繼續教育的政策,鼓勵碩士學歷教師在職攻讀博士,但仍然有不少老師考了很多年考不上(尤其是人文、經管類),或者讀了7、8年都拿不到學位。這樣的老師今後想評職稱肯定會越來越困難,甚至可能被轉聘到非教師崗位。

第二是成果不夠。近年來,學校的職稱評審政策變得很快,3-5年就會有調整,有的老師前一年還能達到評審條件,第二年就夠不上了。另外,職稱條件裡一般都會規定參評成果的年限,比如限5年內成果,因此,一個老師如果取得一個有效業績(比如項目、獎勵、高水平論文等),就必須要在5年內把職稱拿下,否則這個成果就過期失效了。還有自然基金項目的要求,青年基金申報相對容易一些,但年齡不能超過35歲,過了這個年齡就只能去申報面上基金,難度增加了好幾倍,像上面說的那些在職讀博士的老師,博士畢業後基本上都沒有資格申報青年基金。而沒有基金,差不多就喪失了評職稱的機會。

看到這裡,可能就會有人覺得職稱條件不合理,或者說職稱政策不合理。我也承認,我們的職稱評審確實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評,一個學校裡,總是會有一部分人無法得到晉升,像我們學校1500多名教師,教授300多名,副教授600多名,這個比例已經不低了,總不可能所有教師都是教授副教授吧。只要有名額限制就一定會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一定會有失敗者。目前,很多高校都給教學型教師單獨開闢了職稱通道,但還是有很多人評不上,說到底,還是因為達不到副教授的水平。不過呢,一輩子講師也沒什麼不好,你們覺得呢?


高校人才真經


回答你一下吧!

以211高校為例,就是在全國排名40到100名的高校為例。

還有是70年代生人的,文科專業教師,博士是標配。

想評上教授(高級職稱)的條件:

1 外語 必須是出國標準的考試,這還不算,還必須有出國訪學一年的經歷。

2 需要有一個20萬元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要麼就是兩個教育部的項目,總之,項目基金需要達到20萬元錢。

3 上一個任職後開始計數,就是副教授以來,需要有5篇CSSCI級別以上的文章,這還不算,其中一篇要是國家級別的論文,3篇要求是本校學報以外的。

4 n選一

A 1本專著,

B 2篇國家級刊物論文,

C 1個國家級大獎的參加者,比如五個一工程獎,或一個省級大獎,排名第一者。等等

5 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本科 碩士教學的工作量要求,各個學校要求都非常具體。還要或參編教材,或主持教改項目,或發表教改方面的論文

綜上所述:

難點

1 外語如果說要求好達到的話,那麼出國訪學一年的經歷必須履行,沒有時間累積,是不行的。

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是你想拿就拿到的,全國那麼多高校每年幾萬人申報項目,幸運的雨點不受控制。

3 如果說花了至少5萬元,出了一本專著還算容易,但是如果是你的真的學術研究成果,那一定是嘔心瀝血的成果。

4 發表國家級別刊物的論文,就是有高水平論文,無發表門路也只好望洋興嘆。

面對還在不斷升高的條件,有些人自認怎麼著也達不到,也就只好作罷了。

不是不想評上高職,是條件不夠,這裡說句公允的話:我覺得高校還是相當公平的地方,這些條件都夠了,誰也擋不住你;如果條件不夠,那麼誰也幫不了你。所謂的暗箱操作,只可能是在名額少,而達標的人多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為什麼說的是70年代的教師呢?因為50後基本已經全退下了,60後的在近幾年也基本完成了高級職稱的評聘,現在還在積極努力的正是70後主力人群。


手機用戶5421613604


大學老師中,年紀挺大的還是講師的,有非常典型的一位“狼人”: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王曉琮。人稱哈理工的“掃地僧”,又稱“鍋爐工”。


打開王曉琮老師的個人簡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斗大的字:

講師。


在一般人看來,“講師”的這個身份,對這位14歲就考入北京大學少年班,18歲就考入浙江大學研究生的“天才兒童+少年”而言,似乎是種侮辱。


但是王曉琮老師完全不在乎,天天該幹嘛就幹嘛。


他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穿著隨便,吃飯隨便,除了對學業很嚴謹外,幹啥都隨便。

整天邋里邋遢,腳上不是涼鞋就是黃膠鞋,甚至破了也照樣穿。


甚至在食堂裡吃飯時公開舔盤子。

據說此舉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形象。


但是,他卻是哈爾濱理工大學裡“神一般的存在”


一個最主要的評價指標,就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作為國際上唯一的數學建模競賽、由美國數學及其應用聯合會所主辦的“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最具有影響力的數學建模競賽。

在2019年,共有25370支隊伍參加,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17個國家和地區。


王曉琮老師則是全黑龍江省中唯一的一位全國數學建模競賽的評委。


他所指導的學生,基本上每次都能獲得“國際一等獎”。


如果你打開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貼吧,通常你會看到很多類似的問題:

“請問一下誰有王曉琮老師的課表?我想去蹭他的課。”

>> 王曉琮老師教學還有兩個特質:

1. 從來不打感情分,得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分。100人中有幾十人不及格,並不少見。還有很多網友問,“59分掛了線性代數,你敢信?”然後就有人猜,“老師一定是王曉琮老師吧?”

2. 上課從來不帶教材,無論多複雜的多少重的積分都直接口算,連你考試是不是作弊看一眼就知道。




今天


如今王曉琮老師所教過的學生中,很多都分別走上了領導崗位或者被評上了教授職稱,只有他,還依然天天我行我素,嘴上沾著玉米粒風風火火地去上課,依然住在他的職工宿舍裡。


有人要採訪他,他對校領導說:“如果記者來採訪,我就辭職。”


夏醬Summer


大學老師評職稱也是有條件的,而且條件很高。

第一,有些大學教師不具備晉副教授職稱的硬性條件。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研究生是在某985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某海濱城市的大學任教。當年,研究生畢業還屬於高學歷,他一直很上進,在高校裡做科研、搞課題研究、上課等,業務能力很強。但是那時候評職稱領導權力很大,由於他太年輕,不會和領導搞好關係,所以他只是講師。後來晉職稱越來越透明化,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時候呢,他也越來越老了,能力也越來越弱。總之 年輕時,啥條件都具備,但是不會)與領導處好關係;現在啥都懂了,可是條件不夠了。例如,現在學歷上必須是博士,必須有什麼樣的課題,這些都是硬性要求。

第二,有些高校教師具備硬性條件,但是過於清高,對職稱不屑一顧。

我另一個同學,在高校教法學,也是博士畢業,不喜歡搞課題研究,更不喜歡與領導搞好關係,所以一直還是講師。

第三,有些高校教師,覺得晉職稱還要弄課題,有些論文還弄虛作假,於是就放棄了,這些教師有的自己在校外還有自己的掙錢方式,有的收入不菲,他們通過另闢蹊徑獲得自我價值感。例如,我的同學做律師,同樣掙很多錢,他們覺得有時間弄課題不如直接掙錢。

不管是否晉職稱,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是認真的,也有一些教師由於進不上職稱就瞎混,因為他們看不到希望。所以還是希望教師職稱方面改革,只有能夠促進絕大多數人工作積極性的職稱評定方式才是科學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你怎麼看?請寫在下面評論區。


中考政治劉老師


首先,以後這種情況肯定是越來越少了。

<strong>

現在各大學都進行了人事改革,裡面重要的一條就是“非升即走”。像清華就有規定,初級職務最多兩個聘期,中級職務最多3個聘期,如果升不上更高一級,那麼請走人。在2014年,清華外文系一位講課非常好的講師,因為9年沒有評上副教授,離開了清華,當時在網上還是頗引起了一陣騷動。


以後在大學裡混,青椒壓力是很大的。只有過了這個階段,到了副教授,才會長聘。所以,現在很多博士去中學任教,原因跟大學壓力增大有關係。


其次,在好的985大學裡,現在還是年紀很大的講師已經不多了。在中國,任何事情不完全講究你的能力和水平,很多時候是看時機。一開始,大學裡人才斷檔,評教授非常容易。後來,大學狠進了一批人,這批人歲數差不多。他們就要一路競爭。現在的情況看,40多歲的人基本卡在教授這塊。因為教授、副教授都是有比例的,同齡人評上教授,其他人只能苦熬,等年紀大的教授退休了才有教授的位置。


副教授的名額是比較富裕的,我上次聽一位985大學的教授說,他們系今年沒人報副教授,如果有人報了,肯定就評上了。

<strong>

最後,好多普通院校40多歲還是講師,這種情況還是有的。大學老師評職稱,除了基本工作量,教書,更重要的是科研,寫論文。在普通院校,如果自己不抓緊,很容易拖拉下來,一事無成。因為沒有合適的科研平臺,申請經費也比較困難,在困難的環境裡要自己咬牙堅持才行。


也有人認為自己水平很高,不需要出去評教授。我曾經聽一名校的老師講過他們學校的奇人奇事,不過這種人很少,而且細究起來,成果還是欠缺。畢竟,像張益唐這種掃地僧少之又少。


總體來說,年紀很大還是講師,肯定是自身的原因多於外界的原因。以後,這樣的人在高校越來越難混。


所以,去高校工作的人,一定要想清楚才行。


大家覺得呢?


五道口的顏學姐


有的大學老師年紀很大還是講師?這個問題和“為什麼很多小學教師快要退休了怎麼還是初級教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師的職稱包括初級教師(二、三級教師)、中級教師(一級教師)和高級教師(副高、正高級教師)這三種款式,而大學教師的職稱同樣也有不同的類別:大學教師中“含金量”最低的是助教,比助教逼格高一點點的就是講師,而講師往上一步爬就成了副教授(上海財大騷擾女生的錢某好像就是副教授),而大學教師職稱中最高的當然是教授這個級別。

至於為什麼在大學會出現一定數量的“高齡講師”,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職數的限制。

職數就是評職稱的數量,有人說它叫評職稱的名額,也有人說是職稱評聘的指標。但不管是哪一種叫法,也不管是大學教師評職稱還是中小學教師評職稱,職數的限制從來都是一名老師想要在職稱評聘上更進一步的“攔路虎”。如果一所高校評聘副教授的職數有限或者基本上沒有,那麼對於年齡比較大的大學講師而言想要晉升為副教授,職稱晉升就和肥皂泡一般玄幻。

其次,是條件的限制。

“高齡講師”雖然年齡都比較大,但是學歷卻不怎麼高,有些高校的高齡大學教師,相當一部分人是本科學歷。而本科學歷的老師,就算是在農村小學想要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都有一定的難度,更何況他們身處的環境是高校。所以,學歷層次上的限制註定有些“高齡講師”這輩子想要在職稱評聘上更進是非常難的。

當然,除了學歷上的限制之外,一些“高齡講師”評不上副教授,很大的原因是“人脈資源”方面存在的短板。當一名教師認識的人在職稱評聘方面說得起話的人幾乎沒有,那麼在一次次職稱晉升過程中習慣性“折戟沉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的限制之外,評選副教授的其他條件限制也挺多的,比如高逼格的論文數量不夠,相關的教學成果不足,這些在大學教師職稱晉升過程中同樣能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第三,放棄職稱評聘。

“珍愛生命,遠離職稱”,這句話在我們中小學校園非常流行,但是在大學可能不是那麼流行,因為有些大學針對青年教師採用的是“非升即走”的方式——一名年輕的大學教師來到一所高校任教,如果在一定的年限內在職稱方面一直保持“原地踏步”的話,那麼直接被解聘走人是相當正常的事情。所以很多青年教師為了不被“炒魷魚”,他們耗盡“洪荒之力”想要把職稱晉升搞上去。這就意味著,那些年齡大、學歷低、核心競爭力弱的“高齡講師”想要晉升副教授就有了更多的“中梗阻”。故此,一些“高齡講師”放棄職稱評聘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總之一句話,能夠晉升更高一級職稱的話,沒有哪個大學老師願意當“佛系教師”。對於大學教師評職稱這件事,您有什麼看法呢?


微雨潤苗


我是一葉知秋有仙則名,我來回答。

說到最令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職稱一定是其中一個,大家見到比較多的是中小學老師抱怨職稱難評,尤其是高級職稱,因為名額很少,其實,大學裡雖然高級職稱名額多,但各類職稱比例同樣是有限制的,所以競爭同樣激烈或者說慘烈!


大學老師身上會有三個常見頭銜,比如說,博士、教授和博導,這是三個不同體系,博士是學歷,代表著學歷的最高水平,教授是職稱,代表著職稱的最高水平,博導,是研究生導師,代表著研究生導師的最高水平。優青傑青長江院士都是帽子,不在這三個系列。

大學老師的職稱主要有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不過,現在助教基本上沒了,因為高校招的都是博士,博士進普通高校都直接就是講師了,如果進的是好一些的學校,一般是助理教授,和國外學習的,看起來很厲害,不過從一定意義上還不如講師,因為講師是正式編制,而助理教授是臨時的,非升即走,五年內成果不達標或者說競爭不過別人,直接走人,當然助理教授的待遇還是不錯的,比講師要強。



所以,現在講師是大學老師的最底層了,因為好多學校已經沒有助教了,講師當中有兩類,一類是年輕講師,剛進校,還沒到評職稱的時間或者說到了時間臨時條件達不到,或者是條件達到了但因為名額有限競爭失敗,他們還有時間,可以慢慢攢條件,繼續衝擊副教授和教授。


還有一類講師,就是老講師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競爭的失敗者,還有的是因為形式變化太快沒有跟上形式,葉秋系裡還有不少40歲以上的講師,有的評上講師已經超過十年了,但一直沒有評上副教授,原因是進來時是碩士,評上講師後沒有讀博,而後來的老師都是博士,在職稱評定上更有優勢。

博士的優勢有很多,學位更高,文章更好,因為年輕還可以申請國青,這些在職稱評定時都是優勢,而老講師,學位沒優勢,文章項目全都沒有優勢,所以只能在競爭中一次次失敗,這些老師也意識到問題所在,所以有部分老師趕緊讀博,讀博既可以提升學歷,更重要的是逼一逼自己,在讀博期間發幾篇好文章,以文章為基礎,申請項目,這樣才有衝擊副教授的希望,另一部分老師,覺得太累壓力太大就放棄了,所以,他們可能永遠都是講師了。

所以,很多老講師,並不全都是網上說的那些老講師那樣,沉迷於教學,對職稱評定不敢興趣,好多都是形式變化太快競爭失利的,而其中的有些人,反而因為無慾無求,對工作也不是那麼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