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大学老师年纪也挺大了还是讲师?

nocturnserenade


大学老师的职称跟年龄不是直接挂钩的,并不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一定会达到什么样的职称。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关系,比如说从讲师到副教授,应该是5年,副教授到教授也是5年,这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如果非常优秀的话,那就可以另当别论了,比如说博士毕业,理论上两年以后就可以评副教授。那为什么现实当中还有很多老讲师呢?以我们学校为例,我想谈谈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有些人教学和科研不能平衡。

在大学里面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因为他们曾经可能只是本科毕业,甚至比本科还低,所以他们的科研训练和科研的水平不是很高。而他们对于教学还是十分的投入,教学比较好,所以他们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来从事教学。但现在的职称评定过程当中又非常看重科研,对他们来讲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所以有些人可能就会放弃科研而专心教学,那么就只能当一个老讲师了。

第二,有的在外面从事其他的活动。

目前在高校里面有着这样一部分老师,他们在大学里面只有讲师职称。他们也本上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但是他们几乎不做科研,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想做科研,而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或者从事其他的行业。大学老师这个头衔,他们还是非常看重的。但是他们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晋升,因为对他们来讲,这种职称的晋升只是工资待遇的提高。他们可能在外面赚钱所取得的收益比大学教授还要高很多。但是他们同时还是要保留大学老师这样一个头衔,为他们的生意提供自己的个人声誉的保证。

第三,高级职称的职数有限。

大学的高级职称职数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无限制的,并不是老师达到条件就能够获得副教授教授的职称。部属高校的副教授以上的职数比例稍微高一些,但是现在很多二本以下的高校,一般是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数限制在45%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半的人是副教授以上职称。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很多年龄很大的时候都还是讲师就不难理解了。

第四,年轻教师的科研力量很厉害。

现在高校的一些新进老师大部分都是博士以上学位,这些人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丰富的科研经历,所以他们到大学以后能够很快的出科研的成果,而科研成果对于职称的评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群年轻人的到来,他们的条件远远高于一些年龄大的一些讲师。这样的话,如果只是从成果的角度来看,很多年龄大的讲师都难以与新近的一些博士相比,所以也就造成了大量高年龄的讲师。


义哥说教育


我学院就存在这个问题,一大批的老讲师,而这些讲师基本上在毕业之前没有希望再晋升副教授。

我学院的教师大体可以根据年龄分几个层次:

1、60后教师大多是讲师

因为历史原因,60后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在2007年之前还是比较容易评职称的,当时抓住机会的老师现在已经是副教授或者教授了。但是2007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再有评上副教授的。

2、70后教师部分评了副教授

70后教师学历大多为硕士研究生,大约在2003年前后,因为学校发展需要,招聘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而他们入职后慢慢的达到职称晋升条件。所以说60后的老师和70后的老师相比,基本上没有竞争力。所以,从2007年之后,晋升职称的大多是70后,几乎没有60后。

3、80后教师大多为博士,竞争力强

2006年之后学校只招收博士,博士工作2年就可以晋升职称,所以,2008年之后在职称晋升上,80后博士占了很大的优势,导致了部分70后教师、几乎所有60教师基本上无缘副教授。

从我学院的职称晋升上可以看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博士入职,之前没有把握住机会的老教师几乎很难再有机会能够晋升副教授。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所以说现在很多老教师快退休了也仅仅是讲师职称,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职称评审制度,肯定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职称制度改革之前,我们除了努力追赶别无他法。在职场上不相信眼泪,能够保证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的只有自己的能力。


小马老师说


星期四的下午,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把我拦下,问了一些有关职称的问题。

这位老师今年工作已经21年了,还是初级。

他给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参加工作,在农村的话,现在早已经是中级了,可惜的是参加工作在农村仅仅呆了两年,结果进了县城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机会,所以一直到现在甚至今年到了我们单位恐怕也是不容易晋升职称。

同样我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来表明一下,无论是大学中学总有一些人是属于这个时代不幸的人,总有一些人被社会埋汰的时候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悲哀。

再向前几年每年做工资预算的时候,从工资表特别是退休老师里面几乎是没有多少中级职称的,而有几个中级职称的,有的是近几年刚退休的,有的就是曾经的领导。

社会一直是这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部门也应当遵循了一些规律和这些规律,就是在表述,大多数普通人总有一些人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换言之是出于教师这个行业职称晋升的底层他们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无论是什么原因总有一批人,最终是没有时间没有结果,也没有能力去实现符合大众的潮流。

我从来不认为这些没有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人,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问题,相反我却认为是这个制度有问题。

因此我想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到了关键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自己顾自己。哪有什么大公无私?更多的是损人利己。


宜城老师


在高校做职称评审好几年,这个问题我算是比较了解的。在我所在的学校,老讲师一般有两种。

第一是学历不够。2000年前后,学校招聘的教师很多都是硕士学历,这部分教师来校后主要承担教学工作。那个时候国内高校的科研氛围不是很强,职称评审的要求也不高,很大程度上是按资排辈。一些教师主要精力都在教学上,科研慢慢就荒废了。几年后,随着大量博士涌入高校,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职称评审条件中的科研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后,学校又直接设置了学历要求(有博士学位点的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才可以申报高级职称)。这样就把很多硕士学历的教师挡在了职称评审的门外。当然,学校一直都有继续教育的政策,鼓励硕士学历教师在职攻读博士,但仍然有不少老师考了很多年考不上(尤其是人文、经管类),或者读了7、8年都拿不到学位。这样的老师今后想评职称肯定会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被转聘到非教师岗位。

第二是成果不够。近年来,学校的职称评审政策变得很快,3-5年就会有调整,有的老师前一年还能达到评审条件,第二年就够不上了。另外,职称条件里一般都会规定参评成果的年限,比如限5年内成果,因此,一个老师如果取得一个有效业绩(比如项目、奖励、高水平论文等),就必须要在5年内把职称拿下,否则这个成果就过期失效了。还有自然基金项目的要求,青年基金申报相对容易一些,但年龄不能超过35岁,过了这个年龄就只能去申报面上基金,难度增加了好几倍,像上面说的那些在职读博士的老师,博士毕业后基本上都没有资格申报青年基金。而没有基金,差不多就丧失了评职称的机会。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觉得职称条件不合理,或者说职称政策不合理。我也承认,我们的职称评审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评,一个学校里,总是会有一部分人无法得到晋升,像我们学校1500多名教师,教授300多名,副教授600多名,这个比例已经不低了,总不可能所有教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吧。只要有名额限制就一定会有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一定会有失败者。目前,很多高校都给教学型教师单独开辟了职称通道,但还是有很多人评不上,说到底,还是因为达不到副教授的水平。不过呢,一辈子讲师也没什么不好,你们觉得呢?


高校人才真经


回答你一下吧!

以211高校为例,就是在全国排名40到100名的高校为例。

还有是70年代生人的,文科专业教师,博士是标配。

想评上教授(高级职称)的条件:

1 外语 必须是出国标准的考试,这还不算,还必须有出国访学一年的经历。

2 需要有一个20万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要么就是两个教育部的项目,总之,项目基金需要达到20万元钱。

3 上一个任职后开始计数,就是副教授以来,需要有5篇CSSCI级别以上的文章,这还不算,其中一篇要是国家级别的论文,3篇要求是本校学报以外的。

4 n选一

A 1本专著,

B 2篇国家级刊物论文,

C 1个国家级大奖的参加者,比如五个一工程奖,或一个省级大奖,排名第一者。等等

5 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本科 硕士教学的工作量要求,各个学校要求都非常具体。还要或参编教材,或主持教改项目,或发表教改方面的论文

综上所述:

难点

1 外语如果说要求好达到的话,那么出国访学一年的经历必须履行,没有时间累积,是不行的。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是你想拿就拿到的,全国那么多高校每年几万人申报项目,幸运的雨点不受控制。

3 如果说花了至少5万元,出了一本专著还算容易,但是如果是你的真的学术研究成果,那一定是呕心沥血的成果。

4 发表国家级别刊物的论文,就是有高水平论文,无发表门路也只好望洋兴叹。

面对还在不断升高的条件,有些人自认怎么着也达不到,也就只好作罢了。

不是不想评上高职,是条件不够,这里说句公允的话:我觉得高校还是相当公平的地方,这些条件都够了,谁也挡不住你;如果条件不够,那么谁也帮不了你。所谓的暗箱操作,只可能是在名额少,而达标的人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为什么说的是70年代的教师呢?因为50后基本已经全退下了,60后的在近几年也基本完成了高级职称的评聘,现在还在积极努力的正是70后主力人群。


手机用户5421613604


大学老师中,年纪挺大的还是讲师的,有非常典型的一位“狼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王晓琮。人称哈理工的“扫地僧”,又称“锅炉工”。


打开王晓琮老师的个人简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斗大的字:

讲师。


在一般人看来,“讲师”的这个身份,对这位14岁就考入北京大学少年班,18岁就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天才儿童+少年”而言,似乎是种侮辱。


但是王晓琮老师完全不在乎,天天该干嘛就干嘛。


他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穿着随便,吃饭随便,除了对学业很严谨外,干啥都随便。

整天邋里邋遢,脚上不是凉鞋就是黄胶鞋,甚至破了也照样穿。


甚至在食堂里吃饭时公开舔盘子。

据说此举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但是,他却是哈尔滨理工大学里“神一般的存在”


一个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作为国际上唯一的数学建模竞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所主办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

在2019年,共有25370支队伍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17个国家和地区。


王晓琮老师则是全黑龙江省中唯一的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评委。


他所指导的学生,基本上每次都能获得“国际一等奖”。


如果你打开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贴吧,通常你会看到很多类似的问题:

“请问一下谁有王晓琮老师的课表?我想去蹭他的课。”

>> 王晓琮老师教学还有两个特质:

1. 从来不打感情分,得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分。100人中有几十人不及格,并不少见。还有很多网友问,“59分挂了线性代数,你敢信?”然后就有人猜,“老师一定是王晓琮老师吧?”

2. 上课从来不带教材,无论多复杂的多少重的积分都直接口算,连你考试是不是作弊看一眼就知道。




今天


如今王晓琮老师所教过的学生中,很多都分别走上了领导岗位或者被评上了教授职称,只有他,还依然天天我行我素,嘴上沾着玉米粒风风火火地去上课,依然住在他的职工宿舍里。


有人要采访他,他对校领导说:“如果记者来采访,我就辞职。”


夏酱Summer


大学老师评职称也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很高。

第一,有些大学教师不具备晋副教授职称的硬性条件。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研究生是在某985大学毕业,毕业后在某海滨城市的大学任教。当年,研究生毕业还属于高学历,他一直很上进,在高校里做科研、搞课题研究、上课等,业务能力很强。但是那时候评职称领导权力很大,由于他太年轻,不会和领导搞好关系,所以他只是讲师。后来晋职称越来越透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候呢,他也越来越老了,能力也越来越弱。总之 年轻时,啥条件都具备,但是不会)与领导处好关系;现在啥都懂了,可是条件不够了。例如,现在学历上必须是博士,必须有什么样的课题,这些都是硬性要求。

第二,有些高校教师具备硬性条件,但是过于清高,对职称不屑一顾。

我另一个同学,在高校教法学,也是博士毕业,不喜欢搞课题研究,更不喜欢与领导搞好关系,所以一直还是讲师。

第三,有些高校教师,觉得晋职称还要弄课题,有些论文还弄虚作假,于是就放弃了,这些教师有的自己在校外还有自己的挣钱方式,有的收入不菲,他们通过另辟蹊径获得自我价值感。例如,我的同学做律师,同样挣很多钱,他们觉得有时间弄课题不如直接挣钱。

不管是否晋职称,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是认真的,也有一些教师由于进不上职称就瞎混,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所以还是希望教师职称方面改革,只有能够促进绝大多数人工作积极性的职称评定方式才是科学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你怎么看?请写在下面评论区。


中考政治刘老师


首先,以后这种情况肯定是越来越少了。

<strong>

现在各大学都进行了人事改革,里面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升即走”。像清华就有规定,初级职务最多两个聘期,中级职务最多3个聘期,如果升不上更高一级,那么请走人。在2014年,清华外文系一位讲课非常好的讲师,因为9年没有评上副教授,离开了清华,当时在网上还是颇引起了一阵骚动。


以后在大学里混,青椒压力是很大的。只有过了这个阶段,到了副教授,才会长聘。所以,现在很多博士去中学任教,原因跟大学压力增大有关系。


其次,在好的985大学里,现在还是年纪很大的讲师已经不多了。在中国,任何事情不完全讲究你的能力和水平,很多时候是看时机。一开始,大学里人才断档,评教授非常容易。后来,大学狠进了一批人,这批人岁数差不多。他们就要一路竞争。现在的情况看,40多岁的人基本卡在教授这块。因为教授、副教授都是有比例的,同龄人评上教授,其他人只能苦熬,等年纪大的教授退休了才有教授的位置。


副教授的名额是比较富裕的,我上次听一位985大学的教授说,他们系今年没人报副教授,如果有人报了,肯定就评上了。

<strong>

最后,好多普通院校40多岁还是讲师,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大学老师评职称,除了基本工作量,教书,更重要的是科研,写论文。在普通院校,如果自己不抓紧,很容易拖拉下来,一事无成。因为没有合适的科研平台,申请经费也比较困难,在困难的环境里要自己咬牙坚持才行。


也有人认为自己水平很高,不需要出去评教授。我曾经听一名校的老师讲过他们学校的奇人奇事,不过这种人很少,而且细究起来,成果还是欠缺。毕竟,像张益唐这种扫地僧少之又少。


总体来说,年纪很大还是讲师,肯定是自身的原因多于外界的原因。以后,这样的人在高校越来越难混。


所以,去高校工作的人,一定要想清楚才行。


大家觉得呢?


五道口的颜学姐


有的大学老师年纪很大还是讲师?这个问题和“为什么很多小学教师快要退休了怎么还是初级教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包括初级教师(二、三级教师)、中级教师(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副高、正高级教师)这三种款式,而大学教师的职称同样也有不同的类别:大学教师中“含金量”最低的是助教,比助教逼格高一点点的就是讲师,而讲师往上一步爬就成了副教授(上海财大骚扰女生的钱某好像就是副教授),而大学教师职称中最高的当然是教授这个级别。

至于为什么在大学会出现一定数量的“高龄讲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职数的限制。

职数就是评职称的数量,有人说它叫评职称的名额,也有人说是职称评聘的指标。但不管是哪一种叫法,也不管是大学教师评职称还是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职数的限制从来都是一名老师想要在职称评聘上更进一步的“拦路虎”。如果一所高校评聘副教授的职数有限或者基本上没有,那么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大学讲师而言想要晋升为副教授,职称晋升就和肥皂泡一般玄幻。

其次,是条件的限制。

“高龄讲师”虽然年龄都比较大,但是学历却不怎么高,有些高校的高龄大学教师,相当一部分人是本科学历。而本科学历的老师,就算是在农村小学想要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他们身处的环境是高校。所以,学历层次上的限制注定有些“高龄讲师”这辈子想要在职称评聘上更进是非常难的。

当然,除了学历上的限制之外,一些“高龄讲师”评不上副教授,很大的原因是“人脉资源”方面存在的短板。当一名教师认识的人在职称评聘方面说得起话的人几乎没有,那么在一次次职称晋升过程中习惯性“折戟沉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限制之外,评选副教授的其他条件限制也挺多的,比如高逼格的论文数量不够,相关的教学成果不足,这些在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同样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三,放弃职称评聘。

“珍爱生命,远离职称”,这句话在我们中小学校园非常流行,但是在大学可能不是那么流行,因为有些大学针对青年教师采用的是“非升即走”的方式——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来到一所高校任教,如果在一定的年限内在职称方面一直保持“原地踏步”的话,那么直接被解聘走人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所以很多青年教师为了不被“炒鱿鱼”,他们耗尽“洪荒之力”想要把职称晋升搞上去。这就意味着,那些年龄大、学历低、核心竞争力弱的“高龄讲师”想要晋升副教授就有了更多的“中梗阻”。故此,一些“高龄讲师”放弃职称评聘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能够晋升更高一级职称的话,没有哪个大学老师愿意当“佛系教师”。对于大学教师评职称这件事,您有什么看法呢?


微雨润苗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

说到最令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职称一定是其中一个,大家见到比较多的是中小学老师抱怨职称难评,尤其是高级职称,因为名额很少,其实,大学里虽然高级职称名额多,但各类职称比例同样是有限制的,所以竞争同样激烈或者说惨烈!


大学老师身上会有三个常见头衔,比如说,博士、教授和博导,这是三个不同体系,博士是学历,代表着学历的最高水平,教授是职称,代表着职称的最高水平,博导,是研究生导师,代表着研究生导师的最高水平。优青杰青长江院士都是帽子,不在这三个系列。

大学老师的职称主要有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不过,现在助教基本上没了,因为高校招的都是博士,博士进普通高校都直接就是讲师了,如果进的是好一些的学校,一般是助理教授,和国外学习的,看起来很厉害,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还不如讲师,因为讲师是正式编制,而助理教授是临时的,非升即走,五年内成果不达标或者说竞争不过别人,直接走人,当然助理教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比讲师要强。



所以,现在讲师是大学老师的最底层了,因为好多学校已经没有助教了,讲师当中有两类,一类是年轻讲师,刚进校,还没到评职称的时间或者说到了时间临时条件达不到,或者是条件达到了但因为名额有限竞争失败,他们还有时间,可以慢慢攒条件,继续冲击副教授和教授。


还有一类讲师,就是老讲师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竞争的失败者,还有的是因为形式变化太快没有跟上形式,叶秋系里还有不少40岁以上的讲师,有的评上讲师已经超过十年了,但一直没有评上副教授,原因是进来时是硕士,评上讲师后没有读博,而后来的老师都是博士,在职称评定上更有优势。

博士的优势有很多,学位更高,文章更好,因为年轻还可以申请国青,这些在职称评定时都是优势,而老讲师,学位没优势,文章项目全都没有优势,所以只能在竞争中一次次失败,这些老师也意识到问题所在,所以有部分老师赶紧读博,读博既可以提升学历,更重要的是逼一逼自己,在读博期间发几篇好文章,以文章为基础,申请项目,这样才有冲击副教授的希望,另一部分老师,觉得太累压力太大就放弃了,所以,他们可能永远都是讲师了。

所以,很多老讲师,并不全都是网上说的那些老讲师那样,沉迷于教学,对职称评定不敢兴趣,好多都是形式变化太快竞争失利的,而其中的有些人,反而因为无欲无求,对工作也不是那么热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