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聞」解讀南華大學的“80級現象”

“80級出了中科院院士、5名正廳級幹部”

400名學生幾乎都是醫學界骨幹精英

——解讀衡陽醫學院(現南華大學)“80級現象”

一場高考熱風暴刮過之後,時下最熱詞緊繞高考,“最牛高考班”、“高考狀元”等詞,一度擠佔公眾視野。對於這些備受關注的學子,兩個月後就將步入象牙塔的他們,是否還會秉持高中時的孜孜不倦、奮發圖強?

2008年,南華大學50週年校慶,該話題風靡一時,甚至有學者專門就此事做了研究與分析。

「微新聞」解讀南華大學的“80級現象”

據瞭解,該屆400名學生如今大都已成為醫學界的骨幹精英。

正因為如此,早在10年前,衡陽醫學院“80級現象”的說法,在全國醫學業界廣泛流傳。

學生:通宵達旦看書是常事,教室、操場和食堂到處可見背單詞的學生。

十年文革之後,百廢待興,教育也同樣如此。經過3年的休整,衡陽醫學院1980年的教育開始步入正軌。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代的款款而來。”南華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呂昌銀,時為衡陽醫學院的青年教師。記憶爬上他的心頭,他介紹,當時的學生有一腔熱血。他們是為“四個現代化”而學習,為“振興中華”而學習。“把青春獻四化”,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每個少年心中的夢。

大的社會背景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這種氣氛直接影響了學校環境。

現南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甘潤良,是衡陽醫學院1979級學生,對此他深有體會。1980年以前,學校教材不全、師資不足、教學器械匱乏,1980年以後一切都走向正規化。

此外,學校的管理制度類似“部隊化”。學生大都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要求學生準時6點半起床鍛鍊,晚上還有兩個小時的晚自習。每門課程結束都會舉行嚴格考試,學生的成績達到優良。”

“那時的醫學院附近仍屬郊區,大學生沒有過多的業餘娛樂活動,有的話也就是每週一次學校會放一次電影。”甘潤良說,有些家庭貧困的學生,甚至一兩個月才捨得去看上一場電影。

甘潤良還回憶:“1977年-1979年,壓了整整11屆的高中畢業學生(那時稱為‘知青’)紛紛參加高考,年齡差距大,甚至出現叔侄同考的現象。”

1980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三年頭。原本學生年齡相差巨大的現象開始隱沒。基本上都是應屆生參加考試,都是16、17歲的少男少女。“自古英雄出少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980年某日晚上10點,衡陽醫學院解剖學老師韓建生,還在教研室裡給前來問問題的同學解疑。這個晚上,從7點開始,他就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在路上、食堂裡,不論時間、地點,都會有學生向老師請教。”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給80級的所有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韓建生上課,喜歡兩手在黑板上麻利地畫出人體結構圖,用他帶有磁性的普通話和同學解說著人體構造。他的這種即興畫圖的本領備受同學痴迷和推崇。

劉祖國回憶,韓建生老師上課很有耐心。遇到學生不懂的問題,他會不厭其煩地不斷講解。

曾任衡陽醫學院校長的楊永宗,同樣在1980級學生的腦海烙下印記。“他的課邏輯性非常強。環環相扣,讓學生容易接納吸收。”甘潤良表示。

而另一位被80級學生稱頌不斷的外科教學老師是林濟國。他的引導式教學,結合了臨床病例,讓學生受益匪淺。

呂昌銀介紹,那時的老師都將教書當做事業在做。他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老師們在上一堂課的前一週都會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將課講給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師聽,再讓老師們共同提出意見,修改調整後才能給學生去上課。”

呂昌銀仍記憶猶新的是,曾經好幾次學校無法供水,為了給學生上好實驗課,學校組織老師到附近村莊挑水把水池灌滿。

1980年7月的某日,下午1點半,病理生理學的病因學章節最後一頁終於看完,劉祖國心滿意足地快速收拾好課本往寢室奔。

7月的天氣燥熱不安,汗水浸溼了他的衣裳,劉祖國全然不覺。劉祖國已不記得這是第幾次中午看書看到忘記吃飯。

6點半起床,早操過後,整個衡陽醫學院書聲琅琅。“教室裡、操場上、甚至食堂,你都可以看見學生拿著英語詞典在背單詞。”

那時,班上都會形成學習小組。每到課間,一起學習的幾個同學,就會聚在一起,就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如果遇到意見不統一,他們會爭到面紅耳赤。

“那時候圖書館的資料有限,經常書架上的書被一借而空。”桂慶軍表示,每到下課時分,圖書館門口都會有一條“長龍”在排隊等著借書。

“一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在看書。很多同學都會通宵達旦看書。”

拿現在的大學生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學生相比,劉祖國表示:“不可同日而語。”

環境:那個年代的學生都立志“把青春獻給四化”

教師:為了給學生上實驗課,到附近村莊挑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