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闻」解读南华大学的“80级现象”

“80级出了中科院院士、5名正厅级干部”

400名学生几乎都是医学界骨干精英

——解读衡阳医学院(现南华大学)“80级现象”

一场高考热风暴刮过之后,时下最热词紧绕高考,“最牛高考班”、“高考状元”等词,一度挤占公众视野。对于这些备受关注的学子,两个月后就将步入象牙塔的他们,是否还会秉持高中时的孜孜不倦、奋发图强?

2008年,南华大学50周年校庆,该话题风靡一时,甚至有学者专门就此事做了研究与分析。

「微新闻」解读南华大学的“80级现象”

据了解,该届400名学生如今大都已成为医学界的骨干精英。

正因为如此,早在10年前,衡阳医学院“80级现象”的说法,在全国医学业界广泛流传。

学生:通宵达旦看书是常事,教室、操场和食堂到处可见背单词的学生。

十年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教育也同样如此。经过3年的休整,衡阳医学院1980年的教育开始步入正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款款而来。”南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吕昌银,时为衡阳医学院的青年教师。记忆爬上他的心头,他介绍,当时的学生有一腔热血。他们是为“四个现代化”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学习。“把青春献四化”,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个少年心中的梦。

大的社会背景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气氛直接影响了学校环境。

现南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甘润良,是衡阳医学院1979级学生,对此他深有体会。1980年以前,学校教材不全、师资不足、教学器械匮乏,1980年以后一切都走向正规化。

此外,学校的管理制度类似“部队化”。学生大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要求学生准时6点半起床锻炼,晚上还有两个小时的晚自习。每门课程结束都会举行严格考试,学生的成绩达到优良。”

“那时的医学院附近仍属郊区,大学生没有过多的业余娱乐活动,有的话也就是每周一次学校会放一次电影。”甘润良说,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甚至一两个月才舍得去看上一场电影。

甘润良还回忆:“1977年-1979年,压了整整11届的高中毕业学生(那时称为‘知青’)纷纷参加高考,年龄差距大,甚至出现叔侄同考的现象。”

1980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头。原本学生年龄相差巨大的现象开始隐没。基本上都是应届生参加考试,都是16、17岁的少男少女。“自古英雄出少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980年某日晚上10点,衡阳医学院解剖学老师韩建生,还在教研室里给前来问问题的同学解疑。这个晚上,从7点开始,他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在路上、食堂里,不论时间、地点,都会有学生向老师请教。”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给80级的所有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韩建生上课,喜欢两手在黑板上麻利地画出人体结构图,用他带有磁性的普通话和同学解说着人体构造。他的这种即兴画图的本领备受同学痴迷和推崇。

刘祖国回忆,韩建生老师上课很有耐心。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他会不厌其烦地不断讲解。

曾任衡阳医学院校长的杨永宗,同样在1980级学生的脑海烙下印记。“他的课逻辑性非常强。环环相扣,让学生容易接纳吸收。”甘润良表示。

而另一位被80级学生称颂不断的外科教学老师是林济国。他的引导式教学,结合了临床病例,让学生受益匪浅。

吕昌银介绍,那时的老师都将教书当做事业在做。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老师们在上一堂课的前一周都会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将课讲给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听,再让老师们共同提出意见,修改调整后才能给学生去上课。”

吕昌银仍记忆犹新的是,曾经好几次学校无法供水,为了给学生上好实验课,学校组织老师到附近村庄挑水把水池灌满。

1980年7月的某日,下午1点半,病理生理学的病因学章节最后一页终于看完,刘祖国心满意足地快速收拾好课本往寝室奔。

7月的天气燥热不安,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裳,刘祖国全然不觉。刘祖国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中午看书看到忘记吃饭。

6点半起床,早操过后,整个衡阳医学院书声琅琅。“教室里、操场上、甚至食堂,你都可以看见学生拿着英语词典在背单词。”

那时,班上都会形成学习小组。每到课间,一起学习的几个同学,就会聚在一起,就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如果遇到意见不统一,他们会争到面红耳赤。

“那时候图书馆的资料有限,经常书架上的书被一借而空。”桂庆军表示,每到下课时分,图书馆门口都会有一条“长龙”在排队等着借书。

“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看书。很多同学都会通宵达旦看书。”

拿现在的大学生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学生相比,刘祖国表示:“不可同日而语。”

环境:那个年代的学生都立志“把青春献给四化”

教师:为了给学生上实验课,到附近村庄挑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