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明史》中有一句話:傳庭死,而明亡矣。那麼究竟是誰有這麼大的能耐,能得到清代史官的一致認可,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呢?

沒錯,他就是孫傳庭。

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孫傳庭,字伯雅,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因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崇禎初年,西北民變驟起,蹂躪諸省。流賊所過之地,燒殺搶掠、白骨累累,地方官員唯恐避之不及。而 孫傳庭卻主動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 同年,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

而在當時農民軍的隊伍裡最為驍勇善戰的,莫過於闖王高迎祥。崇禎九年(1636),洪承疇與李自成戰於陝北,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高迎祥於是由湖廣轉戰陝西,仿諸葛亮之故事,自漢中進攻西安。高迎祥想由子午谷小道偷渡西安的策略被孫傳庭識破,秦軍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數日後,高迎祥兵敗被俘,崇禎下令將其凌遲處死。而李自成則接過闖王大旗,繼續與明王朝作鬥爭。

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崇禎十一年(1638),孫傳庭與洪承疇通力合作,在潼關南原以設下重兵,張網以待。李自成部遭遇埋伏,幾乎全軍覆沒,僅以十八騎兵突圍而走。至此,陝西境內的起義軍被肅清,張獻忠孤掌難鳴,只得投降。正當局勢一片大好之時,清軍卻在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陝西防務空虛,李自成因此得到了喘息之機。

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就在此時,多爾袞、嶽託分兵南下,攻破長城防線,明京師戒嚴,總督盧象升在鉅鹿陣亡。明廷遂召孫傳庭、洪承疇回援,主持京師防守。孫傳庭抵達京郊後,由於他與楊嗣昌矛盾頗深,崇禎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奉旨進城拜見崇禎帝,孫傳庭對此大為不滿。楊嗣昌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上奏道"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楊嗣昌心胸狹窄,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而崇禎又對楊嗣昌言聽計從。次年,朝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楊嗣昌趁機彈劾孫傳庭,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囚禁。

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遭遇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大饑荒,李自成趁勢起兵,張獻忠也降而復叛,在孫傳庭下獄的三年期間,明軍連遭敗績,李自成擁兵數十萬,橫行中原,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值此危急關頭,崇禎又想起了孫傳庭,但為時已晚。崇禎十六年(1643),朝廷命孫傳庭為兵部尚書,總督諸省軍務,並催促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帝對此良言置若罔聞,繼續催逼孫傳庭出關迎戰。

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孫傳庭不想倉促出戰,可是朝廷一再催逼,孫傳統頓足嘆道: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只得親率十萬秦軍出師潼關。九月,孫傳庭在汝州兵敗,明軍四萬餘人戰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揮刀衝入敵陣,壯烈殉國,時年五十一歲,其妻兒老小聞知其死訊,皆自殺殉國。

此人率領大明最後一副家當,後戰死沙場,卻被崇禎懷疑投敵!

崇禎帝認為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而他所倚仗的洪承疇,在松山前線降清,崇禎卻誤以為他為國捐軀,開壇祭祀,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諷刺之極。而傳庭死後,李自成在中原地區徹底沒了對手,幾個月後便長驅直入攻下北京,明朝滅亡。故《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

明末大才子吳梅村聽聞孫傳庭之遭遇,感佩孫氏忠義,曾作七律一首,名為《雁門尚書行》。筆者將附錄於此,作為本文結尾:

急傳使者上都來,夜半星侈馬流汗。

覆轍寧堪似往年,催軍還用松山箭。

尚書得詔初呻吟,撅起長刀忽長嘆。

我今不死非英雄,古來得失由誰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