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樓市發燒還是瘋狂?

撰文:昆明樓市動態首席購房顧問 文鋒

南博會一結束,昆明又上央視了,一起的還有貴陽。

昆明房價從2016年6月份上漲至今,整整上漲了兩年;而貴陽一年上漲30%,今年前5個月,新房同比上漲幅度都在10%左右,漲幅始終位居全國前列。

最為重要的是,昆明和貴陽目前都是不限購的城市,而且均在今年五一前被住建部約談,但仍然未再升級樓市調控措施。

很多人擔心被央視點名報道後,唯恐昆明會因輿論壓力,出臺調控政策。

認真觀看了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播出的《昆明貴陽:樓市發燒背後》專題報道內容,有兩點感受:

是發燒還是高燒?

從報道中,央視定義為“樓市發燒”,字面理解,發燒也稱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

從醫學術語引申到樓市,如果放在昆明,都連燒了2年了,這期間,昆明的“昆十條”也沒能有效退燒,而且越燒越火,秒光盤頻現,市場上一房難求。而最為誇張的是,在央視探訪的一樓盤,外地購房客戶佔比80%。

從報道中,引起樓市發燒的原因,專家認為:一、相比全國一二線城市,昆明的房價一直處於相對低窪的位置。二、就昆明氣候特點,昆明已經成為健康生活目的地;三、昆明區位和交通鉅變,大房企看好並投資昆明;四、政策導致熱錢進入昆明,貨幣超發又無其他更好的投資方向。

有人反駁說,以昆明的人均(2017年全年昆明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8元,比上年增長8.3%)收入為衡量目前昆明的房價水平,這不是發燒,而是瘋狂。而在房價上,昆明新房連漲兩年,二手房連漲15個月,從數據上看,昆明樓市並非簡單的發燒了,而是持續“高燒”了。

說實話,個人感覺對發燒的說法並無異議,但對80%外地投資客,遠高於去年昆明本地一數據研究機構說外地客戶購買掉昆明60%的房子的數據比例。

在我看來,80%比例絕對可能,但有一點疑惑的是,炒房客相對好界定,但該如何定義投資客呢?難道外地的投資客就沒有自住的需求嗎?昆明不限購,顯然就等於鼓勵有能力的客戶進行購買,無論是本地客戶還是外地客戶,昆明部分區域的三年限購時間,自然無法準確判斷當下的購買行為是否在三年之後是純碎自住還是轉售變現,或者說,所有的自住需求其實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城市未來,投資自己未來的各種可能。

是批評還是廣告?

其實,單看央視的專題報道名稱,本以為昆明在穩房價上不給力且被約談後仍未見升級調控,唯恐帶有點名批評之意,但看完報道內容後,不但沒有批評的味道,反而覺得是在為給昆明城市做了20餘分鐘的廣告。

首先,多次出現的航拍視角及呈貢新城的全面介紹,似乎宣揚更多的是昆明城市的鉅變。

呈貢區是昆明的新城,大約十年前起開始規劃發展,呈貢新城距離昆明主城區超過20公里,起初由於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人選擇在呈貢買房,即使一些單位,大學的團購房,入住率也很低,當時普遍房價3000元/平米左右。

2016年底,高鐵入滇,分別開通了到北京,上海,廣州三個方向的高速鐵路,而高鐵站則位於呈貢白龍潭片區,自從高鐵通車之後,呈貢的房價走上了快車道,瘋漲起來。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裡,呈貢部分優質地段的樓盤就漲了百分之五十。

其次,在平抑過快上漲的房價,昆明相關政府部門採取各種措施,希望昆明的房價能平穩健康的發展。

3月1日,出臺“昆十條”,從限售區域及週期、二套房首付比例、公積金貸款額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調整; 同時,不斷增加城市的土地供應。6月5日,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2018年5月份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公示》,總面積比4月份環比增長了近一倍,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5%。

多管齊下,依然並未讓昆明房價上漲的腳步停止。至於原因是:首先得益於城市(昆明)的經濟增長、城市公共服務的完善,另一方面,在“北上廣深”嚴格限購的背景下,相對寬鬆的購房准入條件、相對較低的房價,讓許多購房者蜂擁而至。

那一下步呢?

很多人擔心,昆明房價猛漲上了央視,此次的報道會觸發昆明調控嗎?

對此,有云南本地媒體報道稱,對外地人限購恐成大概率事件,如果下半年昆明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對外地人限購是最有可能採取的措施之一。

你怎麼看呢?

以上為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